- +1
高校的体测之痛
导语
体测制度在我国高校已实行多年,一直以来争议也是不断。此前,云南大学出台“最严体育校规”的新闻就曾引发热议。其要求本科所有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四年总计 200 学时,并明确从 2021 级新生开始,进一步提高到体质测试标准,严格执行大学生毕业与体质测试成绩挂钩的政策,成绩不合格者(未到 60 分)不发毕业证。
此规定一出,又将高校体质测试制度推到风口浪尖,关于体测相关标准制定以及成绩是否与毕业挂钩的讨论不绝于耳。高校体测这个困扰学生和学校多年的难题仍在“发酵”……
01
身体素质下降明显
体测是无奈也是必然
不可否认,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下,人们的体质健康水平却每况愈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体能活动水平的下降更加明显。研究表明,美国自 1965 年到 2009 年的 44 年期间,身体活动水平下降了 32%,而中国,从 1991 年到 2009 年这 18 年间,身体活动水平就下降了 45%,已接近一半。其中,尤其以学生的体能活动水平下降速度最为剧烈。
具体到各个学龄段,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趋势明显,情况最为严峻。2019 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开展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与 2014 年相比,2019 年全国 19 至 22 岁大学生身体素质多项指标呈下滑趋势。其中,男女生握力、立定跳远、50 米跑、男生引体向上及坐位体前屈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男生 1000 米和女生 800 米成绩分别下降 12.37 秒、9.56 秒。而截至 2020 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小学生是 6.5%,初中生 14.5%,高中生 11.8%,而大学生则高达 30%。
去年 9 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又着重提到了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教育部防控办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虽然学生的体质与健康出现好转,但是问题依然严峻,青少年的近视、肥胖,大学生体质下滑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可见,当下我国大学生体质下降之严重,整体健康水平报忧。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原因无外乎两点——生活方式不良和缺乏运动。一方面,中小学阶段课程繁重,健康意识培养没有成体系,导致学生形成久坐不动的习惯,缺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健康意识。锻炼不够、作息不规律、膳食不合理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损害学生体质,影响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达,使得不少大学生沉迷网络世界,再加之课业压力,很少有时间出去运动。
为此,国家也在出台相关规定措施,倒逼高校大学生重视体育锻炼。1975 年,国家体委公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要求在学校广泛实施。此后,该标准不断调整数次修订。到了 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施行,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至此,高校的体质健康测试具有了必要性和强制性。
02
强身健体初衷好
真正施行落地难
其实,“体测挂钩毕业证”不是云南大学的首创举措,早在 2007 年教育部就曾提出这一要求。到了 2014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制度,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
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入学测试一般基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版)制定,考生可对照高校体育测试项目对照及格标准参考,保证成绩达到合格线(60 分)。2019 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合格要求是 60 分)。
不过这些年来,体测的相关规定未能全面落实到位,很多高校如果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无法毕业。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往往睁只眼闭只眼,或是以体育考试代替体质测试的的方式进行。
政策也是尽量“妥协”,2007 年 4 月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规定:“普通高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 50 分的按照‘肄业’处理”。而最新的规定,未通过体测的只按照“结业”处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管理部门的无奈和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问题的良苦用心。
目前,教育部出台的规定中,明确大学期间,大学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 144 节体育课学时的规定。经过计算发现,这个规定仅仅是要求大学生在一、二年级每周有两个学时共 90 分钟的体育活动,仍然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体能活动时间标准,是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容易执行的标准。
但结合当下我国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水平看,有些要求仍旧很难达标,因此质疑声时有出现。那么,体测项目中的一些标准是否过于苛刻,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呢?
从家长及学生角度来看,校方之所以这么做,出发点在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以制度、规范的手段达到监督倒逼的目的,但也有一些地方存在争议。以肺活量为例,大一大二测肺活量,男生只要达到 3100 毫升就行,但大三大四得达到 3200 毫升。同样,女生大一大二的肺活量及格线在 2000 毫升,大三大四的肺活量及格线上调到了 2050 毫升。
要求变高了,但大三大四学生的水平却比大一大二的时候退化了。一项针对国内某大学学生体育成绩的研究显示,大二学生的体测成绩最好,之后年级越高,学生的体测成绩越差。其实不难理解,大三大四的学生要开始面对升学或就业压力,锻炼时间减少,体能自然比不上刚上大学的时候。
而从规定的切身关系者学生来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方面意见:一部分学生肯定是有压力的,特别是作息不规律的学生,要付出很多行动来达到合格目标,有抱怨抵触情绪都是难免的。另一部分比较自律或身体基础好的学生,在自主加强身体素质的前提下还有了外界的监督,是一件双方都乐见其成不谋而合的事情。
03
与毕业证挂钩
体测上纲上线吗
关于体测成绩是否应该成为学生毕业的指标这一争议,云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宗平教授表示,体测是“国测”,是国家要求的测试,是国家要求“合格”才能毕业。体测纳入体育课,是全国高校的常规做法。体育课跟其他课一样,比如,若大学期间高等数学挂科,补考不及格,同样拿不到毕业证。同时,他也强调,规定并非“一刀切”,因病或残疾学生有绿色通道,可以免测。考试未通过的学生可以多次补测,只要跟提前预约补测时间,补测过了,依然算成绩有效。
事实上,我国的体测标准已经在逐渐降低,考虑到各地区、各民族、城乡间的各种差异,国家制定的标准已是最低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经过了五次修订,每修订一次,标准就下降一次。以大学男子组 1000 米为例:1989 年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60 分合格是 3 分 55 秒,2014 年是 4 分 32 秒,降低了 37 秒。大学女子组 800 米从 1989 年的 3 分 50 秒降至 2014 年的 4 分 34 秒,降了 44 秒。
此外,体测成绩可能关乎学生的各类评优。按照相关规定,学生《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标准》成绩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标准》成绩为不及格。
因病或残疾学生,可向学校提交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经医疗单位证明,体育教学部门核准后,可免予执行《标准》,并填写《免予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存入学生档案。对确实丧失运动能力、免予执行《标准》的残疾学生,仍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奖学分评选,毕业时《标准》成绩可记为满分,但不评定等级。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各地和学校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推进高校体育评价改革,把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重点高校重视学生的体育水平,体育可能是进入高等学府的一块潜在“敲门砖”。
结语
整体看,体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需要,更是体育兴国强国的根基。个体而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其核心即是体质健康水平。因此,高校实行体质测试制度存在必要性及合理性。虽然,可能在落地实施环节遇到多种阻碍和争议,但长远看对学生乃至全社会有长远利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