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陈汇怡|向着赛博格生长
作者:吴佩悦
陈汇怡给自己安上了一套可穿戴的情绪识别装置,辅助自己在异国的社交。
这是在2019年“Waiting Room”群展上的一次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家把社交的主观能动性转交给一个迷你计算机:胸前的感应器识别谈话者的表情,并对艺术家做出相应的行为指令。一旦对方的悲伤指数超标,由头部延伸到左眼角的透明细管便会出水,刺激艺术家的泪腺,帮助她共情流泪。
“这个可穿戴装置用来帮我减轻社交恐惧,”陈汇怡说。“当我把责任交给机器人,我在社交场合变得更自信了,畏畏缩缩的感觉没有了。之前,我总担心自己记不别人的名字,或者无法对于他人主动谈及的事情做出应有的反应。”
Today I Will Be a Better Human, 2019
在上海出生和长大,陈汇怡高中毕业后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异国他乡生活的经历加上本科四年主修的心理学专业,让她对于个体和大环境的关系格外敏感。
大学时期的她,曾痴迷于通过摄影,在现实世界里寻找那些能够寄存她精神状态的角落。然而静止的影像终究未能彻底完成她想表达的东西。
Immortal, C-Print, 2015
“我渐渐不满足于摄影这一媒介。我期望和观众产生更亲密的交互,超越一个观察者的身份,”陈汇怡说。
2019年,她在纽约的Paperbox做了第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作品《I Am In Control》。
“那是我感兴趣的议题最抽象化的表达,” 陈汇怡说。
在演出的现场,艺术家背着一个巨大的风筝,站在一排被算法控制的风扇前。无论风向如何变换,她都极力控制风筝,让自己的即时影像的投影能够恰好打在风筝上。拉扯风筝的线不断触发艺术家采样的声音,和风声一起奏出一支特别的的电子音乐。
I am in Control, Performed at PaperBox NYC
对于陈汇怡来说,她在成长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外力就像风:无处不在,难以预测。
“不管是小时候在“打压式”家庭中的压抑感,还是后来作为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时充斥着的疏离感和无力感,不管我如何挣扎,总还是被时代的洪流和无法控制的外力洪流裹挟着前进”陈汇怡说。“但我一直想不到以什么样的形式去诉说这种感觉。直到有天我无意间看到一个视频,里面有个小孩在放风筝。地上蹦跑的小孩和天上肆意吹着的风,不断博弈,却又互相依赖…对了,就是这个感觉。”
那是秋天的纽约。陈汇怡说她随之就去买了一个风筝,先是在上西区的世纪公园放,随后又去了华盛顿广场。“在人群中,我仿佛也成了一个卖艺的人,”她说。
在演出的最后,她掏出一把剪刀,剪断了风筝的线。像是抗争,也像是与自己和解。
除了成长经历对自身的影响,艺术家说她更关注的是被人工智能和算法逐渐钝化的知觉力。
2019年,陈汇怡在网上看到一款针对面试的人工智能产品,大受震撼:雇人单位可以用插件,对参与视频面试的应聘者进行面部分析,从而给他们的自信打分。
“我们的选择都在潜移默化间交付给了大数据和算法,不止是消费的主观能动性,抑或是记忆功能。有一些和情感有关的算法,正开始在对我们进行干预,”陈汇怡说。“针对2019年出现的这一技术革新,即机器学习终于能够在可移动的设备上进行,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下探讨这个问题的声音很少。”
《Today I Will Be a Better Human》是艺术家的一次主动回应。不同于更倾向情感表达的《I Am In Control》的是,这一次的表演更像一个实验。
Today I Will Be a Better Human at Waiting Room Group Show
“当我决定做这个作品的时候,其实我是在发问,技术让人类变得更无所不能了,但这些近似于义肢的改造,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陈汇怡说。“我在通过把自己变成一个更极端的赛博格,去感受我身体的变化,去寻找那个答案。”
像文章开头交代的那样,陈汇怡的社恐的确被减轻了。几次情绪识别出错而闹的笑话,反而拉近了她和互动者的距离。但同时艺术家也觉得她不再是她自己了。
“也许我们的脆弱,不完美,局限性,才让我们更像一个人。会犯种种的错误的我,才是我自己,”展览结束后,她在她的赛博格日记里写道。
艺术家介绍:
陈汇怡是一个新媒体艺术家和非线性叙述者, 现常居纽约。她的作品以影像、可穿戴装置和表演为媒介,捕捉大数据渗透时代下人的情绪与感知,探讨科技介入下人类主体和权利结构的边界。她通过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和非传统的互动表演,让观众参与进艺术作品的产生,并与作品建立深层次的情感链接。她的创作和研究根植于心理学和人类学,关注在科技推动下迅速变化的社会构架中个体的韧性、流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用诗意去回应算法对情绪与欲望的量化和影响。
陈汇怡的作品曾荣获Muse Creative Awards 和 Shanghai Design Award 并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哥本哈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CultureHub NYC, 欧洲VR电影节, 纽约Special Special画廊,纽约新媒体展会等地展出。她在南加州大学获得心理学本科学位,后在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并担任驻留艺术家。她曾在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担任交互展览和数据可视化设计师,并在纽约大学担任驻留艺术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