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未来讲堂|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2022-05-11 09: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百年,坚忍无畏,改天换地;

十年,开拓创新,成就非凡;

问江山何以壮美如画卷?

民族梦想,伟大复兴,勇毅前行!

讲述:张强 提问:赵悠然

·点击收听·

A

今天我为大家讲述的是,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这个目标的提出,要从2015年8月说起。当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力争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而让人感到振奋的是,到2017年12月,农业部表示,我国提前3年实现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

Q

老师,“零增长”是什么意思?

A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比如,去年我们使用了100公斤化肥农药,今年如果使用了110公斤,就是正增长;如果使用了90公斤,就是负增长;如果也使用了100公斤,就是零增长。我们现在实现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但是我们更长远的目标是实现化肥农药减量使用。

Q

老师,那干脆就不用化肥农药呗?

A

哈哈哈,你这种想法用一个词描述就是:简单粗暴。其实,就像人病了得用药一样,庄稼有病虫了,也需要使用农药防虫治病,发育不良了,就需用化肥改善植株的生长。

我们的农业丰收离不开农药,否则就会遭受病虫灾害,农作物会减产减收,会饿肚子。人类的农业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农药利用和植物保护史,早在公元前1200年,古人就用盐和灰除草,开启了天然农药时代,公元前1000年,古希腊人就用硫磺熏蒸害虫和防病。公元前7-5世纪,我国古人就采用莽草等杀灭害虫。尽管当今世界植物保护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选育防病虫品种等非农药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农药依然是当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

化肥也是一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单产水平翻了两番,化肥的贡献功不可没。我国玉米单产增长的贡献中,品种占36%,施肥占52%,其他为管理因素。许多试验证明,停止施用化肥(也不施用农家肥),3年内作物产量就会降低一半,甚至更多。而施用化肥的土壤中有机质以及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显著提升,全国耕地从“营养不良”变为了“营养充足”。

Q

老师,化肥农药需要用,但要零增长,还要减量,这也太难了。

A

是啊,这考验着我们的决心,我们的智慧,还有我们的管理水平。重点在于合理、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

化肥控制到合理用量比过量施肥更容易获得高产,因为过量施肥往往抑制根系等生物潜力的发挥,从而导致产量不高。一方面要把不合理的、过高的化肥用量降下来;另一方面,用量合理的地方要保持,用量少的地方还要提高一些。

农药也是如此。农药的减量并不是以牺牲作物产量和防治病虫害效果为代价,而是进行合理使用与科学防控。要处理好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系,推进农药减施增效,发展高效、低残留、生态友好的绿色农药和生物农药。农业农村部已经对46种高毒、高风险农药采取禁用措施,高效、低风险绿色农药和生物农药正在取而代之。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控实施力度,比如,近年来国内生物防治机构开发瓢虫、草蛉、捕食螨等天敌品种,实施“以虫治虫”“以螨治螨”,在桃、柑桔等果树上实施生物防治技术,相继在20个省(区、市)实施,大幅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障我国无公害果品的安全生产。

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以来,粮食连年丰收,粮食生产稳步提升。农产品产量得到保障的同时,质量安全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蔬菜、水果、茶叶等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及“绿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农业生产由过去单纯追逐产量,转变为注重产量和质量、关注民生福祉和生命健康安全的和谐绿色发展。

讲述:张强

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演播艺术家,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兼职台词教师。代表作:游戏动漫配音《英雄联盟》《海绵宝宝》《愤怒的小鸟》等,电影配音《美国队长》《碟中谍》等,参演话剧《今夜请将我遗忘》《天堂,左灯右拐》《飞来横财》《大明四臣相》等。

提问:赵悠然(8岁)

非凡十年·我们的新时代

主办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

新华网

承办

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

主创人员

总策划:杭元祥 范卫平

策划:陈爱民 王秋 孙巍

统筹:胡银芳 高建荣

撰稿:集体

监制:郝卫群 钱宇 毛蓉蓉 闫蕊

融媒体:白钢 洪博 雷杨 马鹏 宋扬

高磊 朱伟雄 张宝玉 权敬 吴雪婷

音频制作:闫乔锋

视频制作:龙又

平面设计:郝毅

微信制作:司雯

联动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中广联合会

新华网

中国有声阅读

原标题:《未来讲堂|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