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匠心坚守,她为竹编注入新生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在崇州,就有这么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带着新理念、新技术,扎根乡土、服务乡村、发展产业,为乡村振兴挥洒汗水、激扬青春。在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市委组织部、市委社治委、市农业农村局、共青团崇州市委、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融媒主题采访《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将镜头聚焦奋战一线的年轻人,集中展示他们扎根基层、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的新想法、新作为,讲述年轻人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的奋斗故事。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
90后女孩儿杨隆梅的青春是这样闪光的: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的新生代传承人,她有一个心愿:创新传承竹编技艺,打造非遗“百年老店”。
1“意外”返乡 传统竹编注入新元素
杨隆梅出生于道明镇传统的竹编世家。完成学业后,怀揣梦想的杨隆梅到民航公司开始职业生涯。然而,2013年的一场火灾改变了她原本规划的人生轨迹。
因为火灾,爷爷创立的竹编厂连同父母苦心经营的一切尽毁。杨隆梅决心回到家乡和家人一起渡过难关,为家乡的竹编产业带来新活力。但是,厂房、设备全部烧毁,传统竹编的业务渠道单一、产能低,这些都是摆在杨隆梅面前的难题,“新生”谈何容易。为此,杨隆梅走出去拜师学习,了解新市场需求,吸收新技术知识。
就在这段重新启程、重新打磨的过程中,杨隆梅以新时代青年的视角和审美,为传统竹编注入了崭新元素。或项链或耳环,或平面装饰画,或样式新潮的背包......各式各样与竹编相结合的文创产品在杨隆梅的巧思下呈现。
“作为年轻人有很多奇思妙想,无论如何玩,如何跨界融合,都可以挖掘民间技艺的不同美。”杨隆梅说。
2“跨界”融合 非遗传承拓展新途径
这些年,崇州市在“文化延续未来、艺术点亮乡村”理念引领下,促进文化创意、精品民宿、乡村旅游等跨界融合,将道明镇竹艺村打造成为展示田园景观、民间传统技艺和乡村旅游的亮丽名片。在这股春风中,杨隆梅带着竹编技艺走进大家的视野。曾经经营困难的竹编工坊,如今实现了与文创、旅游、教育等领域的跨界合作。
杨隆梅的工作室不仅有竹编的生活用品、旅游产品、文创产品以原创设计的展示平台,还拥有被打造成非遗农事体验中心的广阔户外空间,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大型竹编工艺展陈和主题装置的浓厚氛围。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道明竹编文化的影响力,杨隆梅及团队带着“道明竹编”参加非遗文化交流会,将“道明竹编”带上国际舞台;走进校园、社区,弘扬非遗文化,提供免费竹编培训;在网络平台开启道明竹编“线上教学”模式,对外展示竹编作品、竹编工艺。
“比起当时的决心,走到今天,现在我更多的感触是:这是一份使命,一份责任。”面对一次次因为竹编而发生的改变,杨隆梅说。
3挑战未来 打造非遗“百年老店”
在道明镇小学校,一件件精美的竹编艺术装置伫立在校门前的草地上,工人们正在为学校墙面进行装修改造。不久,这个竹文化竹主题的氛围改造工程也将全部呈现。
“我们的竹编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接受和喜爱,我也在不断探索竹编发展新方向。近一年来,慢慢增加我的经营板块,增加竹编为主的大型装置艺术品,将竹编运用到企业装修和家装市场上。”谈到现在和未来的规划时,杨隆梅兴奋地说。
在以杨隆梅为首的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道明竹编不断创新,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重新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非遗传承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特色路径,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出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板,为其他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经验。
“我想挑战看看,我能不能把今天的这份竹编事业做成百年老店。这么多年了,我去过很多地方,收获了很多不同的审美和新的技艺,我要把这些灵感慢慢都呈现出来。”
或许,这又是她的一次新启程。
记者:李颖 何洪池
编辑:余霞 周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