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遗骸鉴定专家:广西83年前遇难红军生前曾遭迫害,营养不良

澎湃新闻记者 陈绪厚 朱莹
2017-09-22 18:13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李法军告诉澎湃新闻,根据遗骸分布及骨骼研究等情况,可看出遇害的红军战士生活艰苦,营养不良,且生前遭到迫害。(02:51)
李法军在整理遗骸

在广西灌阳新圩镇,红军战士被沉入酒海井的故事广为流传。经过一个多月的打捞,一批人体遗骸从乌黑的淤泥中重见天日,后经专家鉴定,所发现人体遗骸超20例。

9月22日,灌阳县召开湘江战役·灌阳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鉴定结果情况通报会,通报鉴定结果:综合党史研究、口述历史记录、当地居民历史记录、遗骸骨骼研究分析等信息,认定此次从酒海井打捞出来的遗骸,是1934年遭捆绑丢入酒海井而遇难的红军遗骸。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李法军负责本次遗骸的鉴定工作,他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根据遗骸分布及骨骼研究等情况,可看出遇害的红军战士生活艰苦,营养不良,且生前遭到迫害。

“亲眼看到这些骨头,一块一块捡到坛子里的时候,我的心情非常沉痛,多年来讲的酒海井丢红军的故事被证实是真实的。”当地村民蒋发兆是打捞人员之一,他说,如今找到他们的遗骨,可以让他们离开这黑暗阴冷的井底,免受水泡之苦,迁葬到红军墓,受后人敬仰祭拜。

百余名红军被捆绑沉井

此次发现红军遗骸的地方名叫酒海井,位于广西灌阳县新圩镇和睦村。

酒海井的“井”是天然形成,如盛酒容器,井口直径约2米,上小下大,下有一条地下暗河相通,因其形,取名酒海井。

在当地,红军被沉入酒海井的故事广为流传。当地村民蒋发兆参与了本次红军遗骨搜寻打捞工作,主要负责井下清淤打捞。蒋发兆透露说,“从小就听说有受伤的红军战士被敌人投入酒海井的故事,听老人们讲,多数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娃娃兵。”

通报会上,灌阳县史志办原主任文东柏表示,根据查阅灌阳县史志办和相关部门存档的笔录材料以及相关书籍史料,特别是对流散在灌阳的老红军、对相关历史的见证人以及对酒海井周边群众口述流传的、大量的笔录材料的分析和研究,所掌握的红军烈士殉难酒海井的历史事实如下: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从11月25日开始进入灌阳,到12月7日红三十四师最后离开灌阳,经过和停留的时间达13天。红军的足迹遍及灌阳县的文市、水车、新圩、灌阳镇、西山5个乡镇共400多个村屯。

为了确保中央纵队及后续部队安全渡过湘江,红三军团红五师在师长李天佑、政治委员钟赤兵的率领下,与中革军委炮兵营,在灌阳镇排埠江至新圩一带,浴血阻击从恭城、贺州北上阻截红军的国民党桂军。

从11月28日开始,经过两天两夜的浴血阻击,于30日凌晨3时后奉军团电令撤离新圩,把防务交给红六师十八团,迅速赶往界首驰援红四师。前来接防的红六师十八团,在新圩炮楼山接防,同一天在酒海井附近的陈家背一带被桂军分割包围,大部壮烈牺牲。红五军团红三十四师在师长陈树湘、政治委员程翠林的率领下,按中革军委的命令,赶往枫树脚接防红十八团。他们在赶往新圩、前往湘江、来回经过新圩的路途中,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红三十四师从11月29日由湖南进入灌阳,到12月7日离开灌阳再次进入湖南时,部队仅剩200余人。

在灌阳战斗期间,红军设立在新圩镇和睦村下立湾祠堂的战地救护所里,有一百多红军重伤员因战务紧急来不及转移而被敌人抓住后被活生生的扔进酒海井里而全部壮烈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灌阳史志部门在1983年征集党史资料过程中,当年见证这一事件的红军讲述介绍了情况,一些知情群众也讲述了同样的事实,史志工作者如实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

对此,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黄利明表示,现有的党史资料确实客观真实地记载了这样一个惨烈事件。

据灌阳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一名叫刘来保的老红军曾口述称,1934年,他在战场上身负重伤,倒在酒海井附近的山上,目睹了百余名红军遇难的悲剧。刘来保回忆说,当时,他躲在山附近的树下,看到上百名红军被绳子捆起来,甚至绑上石头,被丢入酒海井遇难。

打捞发现捆绑绳索及石头

今年8月13日,灌阳正式启动打捞工作。

对此,灌阳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余旭生解释说,除了刘来保的回忆、口述资料,以及当地村民的口耳相传,对照红军过灌阳的历史背景和史料记载,结合上世纪70年代因干旱,当地村民曾抽水后发现了一些骸骨等情况,综合上述情况,该县决定打捞遗骸。

打捞人员蒋发兆表示,经过10天的抽水,酒海井井底露了出来。9月10日,下井清淤、搜寻。

酒海井与地下河相连,下面地形复杂,淤积严重,清理工作很难。常常,石头淤泥板结在一起,异常坚硬,挖不动。

蒋发兆称,他们用水管冲洗淤泥,将松动的石头一块块的捡在桶里,再吊出来。

经过了3天的清淤工作,往下清理淤泥约3米,一个井壁窝进去回水湾的地方,发现了第一块人骨,之后陆续发现多块人体骨头。因浸泡的时间久了,且井底全是淤泥,骨头都发黑了。

打捞人员还发现有捆绑的棕绳和石头。至9月17日,至少20例人体遗骸被打捞上来。

“亲眼看到这些骨头,将他们一块一块捡到坛子里的时候,我的心情非常沉痛,多年来讲的酒海井丢红军的故事被证实的是真实的。”

蒋发兆说,如今找到他们的遗骨,可以让他们离开这黑暗阴冷的井底,免受水泡之苦,迁葬到红军墓,受后人敬仰祭拜。

据灌阳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9月24日,灌阳将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将酒海井第一批红军烈士遗骸安葬到红军墓中,让红军烈士入土为安。

遇难红军年龄在15-25岁之间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李珍表示,根据老红军的回忆、口述资料、当地村民的口耳相传,以及上世纪70年代因干旱,当地村民曾抽水后在酒海井里发现了一些骸骨,并通过对前期遗骸的清理情况、人骨的鉴定以及红军过灌阳的历史背景和史料记载等综合分析,可以认定从酒海井里清理出的人骨就是1934年被国民党军队和当地土豪劣绅丢进井里惨遭残忍杀害的红军遗骸。

李珍说,从井内清理的情况看,遗骸相对集中于距井口深约10米、与地下河口相对的回水湾处,遗骸旁有打结的棕绳和石块,部分遗骸被棕绳裹住,说明生前曾被捆绑过。由于水流与沉积等作用,大多数遗骸均较为破碎,骨体变黑,并发生了碳化现象。加上遗骸的上部有厚约2米的堆积,说明遗骸所埋藏的时间不是现在但也并不久远。而且,近20个人同时被埋在井里绝非偶然现象,应是有意而为的群体事件。经向附近村民调查了解、县内几十年来重大事件的记录等均显示,酒海井内并无大批人畜尸体投入。

自9月15日起,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李法军带领4名研究生团队,对出自于酒海井内的遗骸进行了清洗、修复、测量、鉴定工作。

李法军团队出具的鉴定报告显示,经体质人类学的综合分析,骨骼整体发育较弱,可确定遗骸在20例以上,均为男性,年龄在15-25岁之间,个体的身高在1.37-1.63米之间,体重未超过55.67公斤;骨骼整体发育较弱,个别烈士罹患龋齿和牙釉质发育不全等症状;一位烈士颅骨上有明显的外力创伤痕迹,是致命伤;骨骼与棕绳、坠石等遗物均有明确的埋藏学共出关系。

李法军向澎湃新闻表示,认定所打捞遗骸系83年前遇害的红军,是综合骨骼自身诸多特征、党史研究、口述历史记录、当地居民历史记录等多方面信息作出的结论。

李法军说,根据现场遗骸分布情况、人体骨骼研究等,可以看出这批红军生前营养不良,“在生前遭受了残酷的折磨和迫害,并且被残忍杀害”。

【对话李法军】

澎湃新闻:你们什么时候介入研究的?

李法军:9月15日。我们是受灌阳县委县政府委托,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李珍研究员邀请来的。研究团队除了我,还有4名研究生。

澎湃新闻:据目前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李法军:骨骼整体发育较弱,可确定遗骸在20例以上,均为男性,年龄在15-25岁之间,个体的身高在1.37-1.63米之间,体重未超过55.67公斤;骨骼整体发育较弱,个别烈士罹患龋齿和牙釉质发育不全等症状;一位烈士颅骨上有明显的外力创伤痕迹,是致命伤;骨骼与棕绳、坠石等遗物均有明确的埋藏学共出关系。

澎湃新闻:如何认定这批遗骸系83年前的遇难红军?

李法军:这个结论是综合党史研究、口述材料记录、当地居民历史记忆、遗骸现场分布情况、骨骼情况等情况作出的,是综合现有信息作出的判断。我们的研究没有“先入为主”,骨骼极其集中,这不是偶然,所鉴定出年龄段都是青壮年,且均是男性,没有老人和小孩,这些都有对应关系。

澎湃新闻:有发现其他骨骼吗?

李法军:也有发现动物骨骼,但很少,主要是人体骨骼。

澎湃新闻:从所发现人体骨骼,能看出哪些信息?

李法军:和现在的同龄人相比,从骨骼可以发现,这批红军身高偏矮,骨骼整体发育瘦弱,可以看出当时的红军生活艰苦,营养不良,但肌肉状况还可以,说明有一定的运动量、锻炼量。

澎湃新闻:根据党史记载、口述材料,这批红军都当时是重伤员,这点从骨骼可以看出吗?

李法军:这点暂时难以确定。如果受伤,人体软组织、胸骨等留下的信息较多,但目前所发现的骨骼都是局部的,还无法还原整体的人体骨骼,且没有发现胸骨。

澎湃新闻:如何判断出遇难红军生前曾遭迫害?

李法军:这主要从考古学判断出的,根据骨骼的现场分布情况,发现了有捆绑的绳索及石头。此外,一处颅骨上有明显的外力创伤痕迹,且是致命伤。

澎湃新闻:后续研究工作有哪些?

李法军:后面主要做整理、修复、个体识别等工作。目前,打捞工作还在进行,研究工作还要根据现场打捞情况来确定。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