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前驻德大使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从思维差异入手,讲理动情

澎湃新闻记者 高行
2017-09-22 09:40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中国前驻德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会长卢秋田。主办方 供图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开启了中国为世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新时代,赢得了世界多国的积极响应。然而,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作中国单方面的产能输出,甚至“布局”、“扩张”、“追求影响力”的声音依然存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也成为一个新课题。

在中国前驻德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会长卢秋田看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世界更加真切地认识到了中国的发展势头,同时也让许多人固有的认知框架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进而产生疑虑和恐惧,这反过来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合作项目的推进带来了挑战。

“这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卢秋田说。

也正是为了回应这一需求,9月18日,“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系列活动之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对外交往人员能力建设与提升”研修班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上海政法学院)正式启动。从18日到21日,卢秋田分别以“差异与包容”、“交流与合作”、“机遇与挑战”为题,为学员们进行三场专题讲座。

有着卢森堡、罗马尼亚和德国等欧洲国家长达40年派驻经历的卢秋田对于不同文化影响下,各国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有很多体会。在地理位置遥远、历史经验迥异的东西方文化之间,很容易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产生鸿沟,为相互之间的交流“挖坑”。

卢秋田就讲道,在改革开放之初,经常有德国人怀疑,中国到访德国的考察团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经过大使馆的“排练”,因为中方人员总喜欢说三句话——“你们的国家是伟大的”、“你们的人民是热情的”、“你们的接待是周到的”,却几乎没有提出批评建议的习惯。

不过,这一切也在发生改变。卢秋田说,有一次,西门子公司的一位高管就对他讲,一个来自中国的代表团向他提了三条意见。“对于这些直接提出合理需求的人,他们是非常赞赏的。”卢秋田说。

在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出去”之时,如何与其他国家打交道,如何让世界“理解”中国的发展,尽可能地少些“误解”?在讲座间隙,卢秋田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专访,谈及自己对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全面展现中国形象方面的思考。

“一带一路”为讲好中国故事提出迫切要求

澎湃新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的公共外交和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实践带来哪些新挑战?

卢秋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国际形势,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中国正式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世界各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增长势头,但许多人原有的认知框架无法对这一切做出解释。这就让他们前所未有地需要倾听中国的声音,了解中国的真实形象,理解中国的道路、制度、方案甚至价值选择。这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讲好中国故事。

另外也必须承认,国际上有许多观察者依然对中国抱有疑虑、恐惧,认为中国是“威胁”。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供给世界的最大的公共产品,每一个项目想要落地,都要在当地建立坚实的民意基础。这也迫切地要求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消除人们对于中国的疑虑和误解。

澎湃新闻:由于社会制度不同,您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向外国,尤其是向西方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卢秋田:我认为,在讲述我国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的时候,不仅要全面介绍“是什么”,而是要将重点放在“为什么”上面。我们经常讲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华民族摸索了那么多年,为什么选择了这条道路?这一点要重点讲清楚。

另外,就像我刚才所说的,许多人只是直观地看到了中国的高铁一下子发展起来了,世界上出现了“中国奇迹”。但中国奇迹后面的秘密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中国的高铁一下子就能跑得这么快?他们对这背后的原因却感到不可思议。我们在讲述中国的发展道路时,不要忘了将抽象的道理和这些鲜活的、直观的现实联系起来。

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澎湃新闻:中国的发展历程多面、复杂,一个好的“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应当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

卢秋田:我尝试从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谈这个问题,这个案例就是习近平主席。习主席在讲述“中国故事”方面可谓我们的典范。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习主席都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故事。

另外,习主席非常注重所用语言的通俗和优雅。例如,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习主席就提到,“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曾经是‘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如今很多地方却成了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的代名词。这种状况不能再持续下去。”通过这个简单明了的对比,就阐明了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之际,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的重要性。

另外,除了以理服人之外,还要注意以情动人。曾经有一个中国驻非洲国家的大使向所在国的总统赠送了一份小礼物,就是中国老年人经常在手中把玩的一对石制健身球。这份礼物很小,但那名大使所说的一番话却很有感染力。他说,“总统阁下,您是那么地繁忙,没有时间锻炼身体,但这对小球能帮助您在看文件时就得到活动。”这番话让那名总统非常感动,因为这体现出我们的大使对他是真正的关心。

真话的力量超乎想象

澎湃新闻: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经济体。我们在展示中国的形象之际,应当怎样把握“传统”和“现代”、“积淀”和“活力”之间的平衡?

卢秋田:传统文化和当代故事都要讲,不仅要讲,而且讲得要让人家爱听爱看。我认为,在讲述这两种不同的故事时,应当注意不同的方面。

首先,讲传统文化不要泛泛而谈,而要着重强调它能够为我们当今在全球治理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供哪些解决思路。而在讲述中国的当代故事时,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这听起来是老生常谈,但确实是我们急需重视的一个原则。我经常讲,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当代的发展时,既要看到过去也要看到现在,既要看到发达的东部也要看到欠发达的西部,既要讲透取得的发展成就,也不能回避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我们常常在讲述自己的问题和短板时有所忌讳,底气不足。对此我想讲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1999年,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访问上海。在访问期间,施罗德对上海这个城市大加赞赏。他对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说,“上海交通井井有条,空气很清新,城市管理也很好。”但是徐匡迪听了以后却说,“总理阁下,你住在浦东香格里拉,但是那里的空气和环境不能代表全上海,上海有很多地方的环境不如这里;你感觉上海的交通顺畅,是因为你出门都有开道车,实际上上海交通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你说上海的管理很好,但我们还有很多群众的下岗问题没有解决,很多民生的项目也还做得不够。所以您的夸奖让我这个市长压力很大。”在访问结束后,施罗德跟我讲,他看到的是一位令人钦佩的,处处想着人民的市长,自己非常钦佩。这说明,真话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其实远超我们很多人的想象。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