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世纪德意志人在俄罗斯“建国”,为何仅存在17年就被撤销了?

2022-05-11 08: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环球情报员 环球情报员

德意志共和国

作者|碧落清遥

责编|Thomas

俄罗斯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其领土由85个联邦主体构成(等同于中国的省,有2个未被国际社会承认),其中22个是为少数民族设置的“自治共和国”,如车臣、鞑靼等共和国。

俄罗斯境内的自治共和国大都是苏联时期形成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延续了这种行政设置。在联邦政府享有绝对主权的情况下,这些共和国享有自治地位。

▲俄罗斯境内的自治共和国

20世纪20年代,一个以德意志人为主体的自治共和国在伏尔加河流域横空出世。其作为自治共和国,归属苏联的俄罗斯加盟共和国管辖。

拥有自治共和国的少数族裔,其民族主体大都生活在俄罗斯境内,而德意志人背后却有一个人口规模达数千万的母国——德国。

▲德意志共和国

20世纪中叶,全苏联境内生活着近200万的德意志人,占苏联总人口1.5%,是全苏第9大少数民族。可仅存在了17年,伏尔加德意志自治共和国就被撤销了。

▲伏尔加德意志人

为什么在远离德国本土的伏尔加河畔会出现一个“德意志共和国”?从它诞生到灭亡,生活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德意志人又经历了什么呢?

一、女皇的诏书

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是欧洲大陆上两个极具影响力的民族,俄罗斯人和德意志人分别是两大民族的最主要分支。

东欧的俄罗斯人与中欧的德意志人本无太多交集,但随着9世纪后的德意志民族东进运动,德意志人逐步深入东欧,形成了波罗的德意志人等极具影响力的群体。

▲9-14世纪,东进的德意志人(粉色)

中世纪的俄罗斯人经济滞后,被西欧国家看成是野蛮人。直到18世纪初,经过彼得大帝改革的俄国才逐步摆脱了野蛮的帽子。

在学习西欧文化的同时,俄国夺占了通往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出海口,爱沙尼亚、立陶宛等地先后被俄国吞并,当地上百万波罗的德意志人成为俄国臣民。

波罗的德意志人资本雄厚,人才辈出,他们进入俄国宫廷和军队,成为俄国政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知名的波罗的海德意志人

俄国崛起的同时,统治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政治上愈发分裂,诸邦国间争斗不断。为求生存,大量德意志人移民国外,德意志人的移民运动与沙俄帝国的扩张运动激烈碰撞在一起。

1762年,俄国女皇伊丽莎白去世。由于没有子嗣,女皇的侄子、来自德意志的彼得成为俄国沙皇,即彼得三世。

▲彼得三世

彼得三世即位时欧洲正处于七年战争,俄国与德意志强邦普鲁士分属对立阵营。彼得三世不顾俄国利益,仅以个人好恶转而支持普鲁士,这引起了俄国贵族的反感。

在俄国贵族支持下,彼得三世的妻子、同样来自德意志的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她取代丈夫成为俄国新的统治者,即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

女皇接手的俄国正处于国力上升期,帝国在东方不断开拓,大片曾属于游牧民族的土地被俄国吞并。为增强对土地的控制,俄国亟需“移民实边”。但俄国的人口增速赶不上国土的扩张速度,吸纳外国移民势在必行。

1763年,女皇下诏准许外国人自由迁入俄国并给予免兵役、减税收等特权,大量欧洲移民被吸引到俄国。

移民中大多数是德意志人。政治上的分裂让德意志经济发展受阻,大量赤贫的德意志人将移民俄国看做是摆脱贫困的唯一机会,拥有德意志血统的俄国皇室也增进了德意志移民的归属感。

▲德意志战争频仍

俄国计划将德意志移民迁入伏尔加河下游,这里是当时俄国的扩张前线,大片“未驯服土地”亟需移民填充。

俄国向德意志地区派出大量专员。除保证为移民提供旅途中必需的物资,他们还宣传“伏尔加地区气候与法国里昂相近,水草条件超过德意志,牛羊与面包的价格也非常低廉。

德意志移民在吕贝克登船,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转走陆路前往伏尔加流域。移民潮持续十余年,从1763年到1776年,超过8000个德意志家庭,总计2.7万人迁入伏尔加河下游,伏尔加德意志人发展成型。

▲迁徙路线

德意志人聚居地行政上属于俄国的萨拉托夫和萨马拉两省,但移民没有实行属地化管理,俄国先后设置监护大法院和经济指导部管理伏尔加德意志人。

移民们不享有自治权,但不同于其他被征服的民族需要“俄罗斯化”,俄国允许德意志人使用民族语言,保留民族习惯。进入19世纪,伏尔加德意志人改由设置在萨拉托夫(临近伏尔加德意志人聚居地最大的俄国城市)的移民监护办事处管理。

▲萨拉托夫

德意志移民中不仅有大量农民,还有许多手工业者、退役军人甚至是没落贵族,但俄国政府要求这些移民一律从事农业生产。

在伏尔加德意志人的努力下,大片的野草荒滩被开辟成农场,土豆种植技术也被引入俄国,大大提升了俄国的粮食产量。

▲伏尔加德意志人

伏尔加德意志人辛勤劳作的同时,俄国扩张的脚步也未曾停歇。到19世纪末,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在内的大片东欧领土,以及中亚大草原、西亚高加索山地均被俄国吞并。

俄国总面积超过2200万平方公里,境内生活着上百个民族。而分裂的德意志也在1871年被普鲁士统一,作为新兴强权走上欧洲政治舞台。

1897年,俄国开展首次全国人口普查。德意志人以180万(占俄国人口1.5%)的规模位居俄国第9大少数民族。其中伏尔加德意志人达到40万,是俄籍德意志人的第二大分支(第一为波罗的德意志人)。

▲不断扩张的俄国

1914年,一战爆发。分属两大军事集团的俄德两国兵戎相见。战争成了俄籍德意志人命运的转折点,不信任、诽谤纷纷落在他们头上。

波罗的德意志人在俄国影响力巨大,遭受的冲击相对较小。伏尔加德意志人是穷苦移民后裔,身居内陆的他们也得不到德意志同胞的支援,反倒成为攻讦的主要对象。

1914 年底,俄国境内大多数德意志居民点改用俄语地名;德语报刊、中学的德语教学被停办。

1915 年,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剥夺了居住在俄国西部的德意志人地产和土地使用权,并计划将这一法令在伏尔加德意志人中推广。俄国还想将伏尔加德意志人迁移到西伯利亚,但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计划没能落实。

▲德意志本土及俄国境内德意志人分布(红色)

俄国的民族歧视政策激起了伏尔加德意志人的自治运动,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一战,但国内战争却愈演愈烈。芬兰、波罗的海沿岸等地趁机独立,波罗的德意志人不再是俄国的一部分,伏尔加德意志人成为俄国境内的第一大德意志人分支。

▲苏俄内战

二、为了苏维埃!

早在20世纪初,列宁就指出“俄国是各个民族的囚笼”。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通过了《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阐明俄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拥有独立自决的权力。曾被俄罗斯人统治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沙俄第一、第二大少数民族)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独立的苏维埃政权。

在此背景下,1918年10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法令。从萨马拉和萨拉托夫两省划出4个德意志人聚居的县,成立伏尔加德意志人自治州。伏尔加德意志人与鞑靼、巴什基尔等民族一道,成为苏俄境内最早拥有自治区的少数族裔。

▲伏尔加德意志人

德意志自治区成立的同时,苏维埃红军与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利益的白军激战正酣,战线从东欧平原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

伏尔加河流域经过德意志移民和俄国农民上百年的辛勤耕耘,已成为俄国的重要粮食产地。国内战争期间,苏维埃控制下的德意志自治州共上缴61万吨粮食,为苏俄红军的最终胜利作出重大贡献。1922年,苏维埃俄国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等苏维埃政权联合起来,苏联成立了。

▲苏联成立

苏联成立后,列宁倡导的民族自治权得到进一步实施。在原属俄罗斯管理的中亚,先后建立了吉尔吉斯、乌兹别克等加盟共和国。他们取得了和俄罗斯平等的地位,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在各加盟共和国境内,还设置有一众自治共和国和民族自治州。德意志人希望提升为自治共和国,以获得包括制定宪法、设置议会等更大的政治权利。

截至1923年,全苏境内共有120万德意志人,其中75万分布在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其中伏尔加德意志人超过40万。

由于德意志人自治州归属俄罗斯管辖,设立自治共和国需先得到俄罗斯的认可,再报请苏联中央政府批准。

▲伏尔加德意志人村庄

1924年2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将德意志自治州升格为伏尔加德意志自治共和国。

该共和国包括18个县,总面积达2.82万平方公里,人口58万(德意志人占60%),首都设在与萨拉托夫一河之隔的波克罗夫斯克(1931年改称恩格斯城)。

▲今日的恩格斯城

二战前,包括伏尔加德意志人在内,苏联在俄罗斯境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了17个自治共和国。与其他自治共和国一样,伏尔加德意志共和国的行政架构基本上照搬自俄罗斯。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并担负立法机关职责;人民委员会为行政机关,委员会主席是伏尔加德意志共和国的政府首脑。

1924年2月,约翰尼斯·施瓦布、威廉·库尔茨两名德意志人分别出任最高权力机构及行政部门负责人。共和国议会开始运转,国旗、宪法也相继颁布。

▲德意志人为主组成的共和国领导层

德意志人的建设热情被激发出来,农业生产大幅提升,德意志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俄罗斯农民的1.6倍。

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的集体农庄和消灭富农运动损害了伏尔加德意志人的利益,并在当地引发骚乱,但当地的发展并未止步。

到1939年,共和国已发展起较完备的轻工业体系;架设了横跨伏尔加河、连接首都恩格斯市与萨拉托夫市的跨河大桥。得益于完善的教育体系,该共和国成为苏联境内识字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伏尔加德意志共和国国旗

20世纪30年代,伏尔加德意志人利用民族纽带与德国开展经贸和文化交流,他们生产的高品质奶油成为苏德贸易的重要商品。但希特勒上台后苏德关系开始恶化,该共和国与德国的往来于30年代中期被迫中断。

三、故土难回

苏联高层对德意志人的不信任由来已久,随着纳粹德国的崛起,德意志人被认为是亲德国、亲法西斯的,是苏联必须重视的内部威胁。

▲德意志自治共和国各族人口变化

1939年,苏德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虽然明面上的反德运动停止了,但苏联境内的德意志人受到的监控却丝毫没有减轻。拥有自治共和国的伏尔加德意志人受到“特殊照顾”,共和国的德裔领导人被扣上通敌罪名遭到镇压。

▲共和国地图

1941年6月,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开战之初,苏联试图利用德意志族自治共和国发动宣传。当地成年居民被要求“向德国及德军发出呼吁,以激起他们的亲苏和反法西斯情绪”。8000名伏尔加德意志青年组成民兵队,准备抗击入侵的德军。

苏联的宣传没能挡住德军前进的脚步,不到2个月的时间,德军已经逼近伏尔加河。苏联此前推行“大俄罗斯”政策,损害了少数族裔的利益。

诸如车臣、鞑靼、卡尔梅克等族早已心怀不满,他们与德国人暗通款曲。为了防止伏尔加德意志人也倒向德军,将这些不忠于苏维埃的民族整体迁往西伯利亚的方案开始在苏联高层中酝酿。

▲德军入侵苏联

1941年8月28日,苏联发布第21-160号命令,要求立即迁移伏尔加河流域的德意志人。理由是那里有成千上万的破坏分子和间谍,他们将按照德国的指令行动。

每个家庭可携带不超过1吨的物品;苏联调动铁路运送伏尔加德意志人,途经车站为移民准备食物,每昼夜供应热饭1次、开水2次。

▲迁往西伯利亚的德意志人

为了防止意外情况,苏联派出1万名军警进驻伏尔加德意志共和国,逮捕数百名“破坏分子”。

▲“流放民族”迁移路线(红色为伏尔加德意志人)

火车一路向东,带走了伏尔加德意志人200年的家国记忆,伏尔加德意志共和国被苏联政府撤销。其北部15县并入萨拉托夫州,南部7县并入斯大林格勒州。

▲共和国(绿色)被分解

共计44万伏尔加德意志人被强制迁往西伯利亚和中亚(哈萨克、吉尔吉斯等地)。

生活在乌克兰、高加索的鞑靼、车臣、印古什、卡尔梅克等族也被强制迁移,其自治共和国被撤销。

▲二战时俄罗斯自治地区内的民族大都被流放

二战后,被放逐的民族相继得到平反,他们被允许回到自己的故乡。但直到1964年,苏联才为境内的德意志人平反,而德意志人完整的苏联公民权直到1972年才被恢复。

伏尔加德意志人要求像车臣等民族那样回到故地并恢复自治共和国,但这一请求迟迟没能实现。

诸如车臣、印古什等民族人口较少,整体回迁难度较小。他们居住的高加索山地广布,没有俄罗斯族去填补当地的人口空白。

▲二战后苏联民族分布

伏尔加德意志人则不一样,一方面他们与德国有着无法抹去的基因联系。另一方面他们居住的伏尔加流域土地肥沃,俄罗斯族早已填补了人口空位,当地的俄族居民并不想德意志人回来。

1965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米高扬在会见德意志人代表时表示“不能说德意志人没有共和国就不能生存……历史上的错误不可能全部纠正”。

▲米高扬

苏联曾考虑将伏尔加德意志人迁到加里宁格勒州,这里曾是德国东普鲁士的一部分。二战后德国本土一分为二,分别加入东西方两大阵营,而加里宁格勒被苏联吞并。可随着冷战开始,加里宁格勒成为冷战前沿,迁徙计划中途夭折。

1978年,由于德意志人不断的请愿活动,苏联政府开始考虑恢复德意志自治共和国。

但伏尔加流域已被俄族人占据,苏联政府觉得位于伏尔加流域与西伯利亚之间、有大量伏尔加德意志人生活的哈萨克斯坦似乎是不错的选择。苏联计划在哈萨克斯坦西部划出4.6万平方公里土地,设置归属哈萨克斯坦的德意志自治共和国。

▲哈萨克斯坦西部紧邻伏尔加河

哈萨克人抵制了该计划,伏尔加德意志人也不喜欢荒蛮的哈萨克西部。由于共和国迟迟没有恢复,外加苏联放宽对德意志人的管控,大量伏尔加德意志人选择离开苏联,仅70年代就有6.3万德意志人迁居西德。还有大批德意志人前往美国,成为美籍德裔群体的一部分。

余下的德意志人仍在抗争,他们在1989年成立了“苏联德意志人复兴协会”,高峰时组织会员超过10万。同年,苏联政府终于同意在原位置重建伏尔加德意志共和国。但2年后苏联解体,重建草案变成一纸空文。

苏东剧变后,富裕发达的德国与穷困的俄罗斯形成了鲜明对比。德国的《回归法》(允许德意志人自由迁回德国)更让苏联的德意志人洪水般涌向德国。

据德国官方统计,1951至1999年间,共计188万苏联德意志人迁往德国,其中绝大多数为90年代后迁入,这为德国带来了400亿美元的红利。

▲柏林墙倒塌

独立后的俄罗斯经济疲弱,为获得德国的经济援助,俄罗斯在德意志人自治问题上做出承诺,西伯利亚先后设立了两个德意志民族区(二级行政区)。

但俄罗斯境内的伏尔加德意志人仍在不断外流,截至2020年,俄境内的德意志人跌破40万(占人口0.29%,多数为伏尔加德意志人后裔)。

曾经的共和国故地,如今归属萨拉托夫和伏尔加格勒两州管辖。德意志人建立的剧院、学校仍矗立在恩格斯城中,但这里早已变成一座萨拉托夫州下辖的俄罗斯人的城市,伏尔加河两旁的大片农田中已见不到德意志农民忙碌的身影。

▲伏尔加德意志人自治运动海报

长期作者|碧落清遥

历史资深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

本文系 「环球情报员」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标题:《德意志人在俄罗斯“建国”,为何仅存在17年就被撤销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