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舆论中心的豆瓣,能否继续成为用户心中的“乌托邦”?
原创 费腾 蓝鲸TMT
蓝鲸TMT记者 费腾
在“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都能帮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这是豆瓣创始人阿北希望打造的平台,也是十七年来豆瓣用户所希冀的。但豆瓣近年来接连遭遇封禁小组、被约谈整改、罚款下架等风波,近期又因网络乱象、投诉处理不及时等问题被监管部门点名。
图片来源:东方IC
“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都能帮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这是豆瓣创始人阿北(真名杨勃)希望打造的平台,也是这十七年来豆瓣用户所希冀的。
在这里,有一群文艺青年们热衷于讨论书影音并为此打分,而另一群人则聚集在不同的豆瓣小组中,谈论他们感兴趣的八卦、美食、爱好以及生活方式。
不同的群体共生在这个月活只有1000万的平台上,这里是他们的精神角落,也是他们的“乌托邦”。
然而,豆瓣在最近两年接连遭遇封禁小组、被约谈整改、罚款下架等风波,近期又因网络乱象、投诉处理不及时等问题被监管部门点名。
频频因负面舆情而处于舆论中心的豆瓣,还能否继续成为用户心中的“乌托邦”?
“高度自由”的豆瓣
一直以来,豆瓣都是互联网时代神奇的存在。
有别于其他平台,豆瓣的发展始终是缓慢的。成立的第一年,豆瓣只有阿北一个人,他既是创始人,又是程序员,还是平台的内容产出者。
第二年,豆瓣才迎来二号员工的加入。到了第四年,这个数字变成了40。
也就在这一年,豆瓣积累了330万的注册用户数,月点击量超6亿,月访问用户3000万。同时,平台还获得了资本青睐,先后拿到两轮融资。
在国内,甚至很难找出一个与豆瓣对标的产品,让外界对它的定义如此丰富多元。
它是一款工具类应用,可以提供关于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的评分信息;也可以是一款生活分享平台,用户在上面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豆瓣还是社交平台,提供小组讨论、线下同城活动等服务,让志同道合的人们谈天说地交朋友。
“豆瓣正在多样化的过程中失去公共注意力中心。这很好,我们正在全心全意地推波助澜。”
阿北在自己的主页写下,豆瓣的第一用途是帮助你发现未知的东西。这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完全没有广场地带的豆瓣会让我们的视野受限于个人已有兴趣和朋友的圈子兴趣;而一个所有人共享的广场也正在变得无用。
以人为核心的豆瓣,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去中心化、相对封闭且公平发言的平台。在这里,每个人畅所欲言,发表看法,展示自我。
私密小组的存在,更是给了用户极高的自由度去自主选择同好,成为组长并运营社区,一个个独立的小组形成了独特的用户生态。
流量与争议并存的小组
然而,去中心化的分发机制和轻运营的管理,虽然给了用户高度的自由,但日益增长的流量与鱼龙混杂的人群,让用户言论逐渐变得不受约束。
据官方统计,自2021年1月至11月,豆瓣已累计20次处置处罚,被网信办多次予以50万元的顶格罚款,累计的金额为900万。
同年12月,因涉及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问题,且未按要求整改,工信部将豆瓣App在应用商店中下架,至今,小米华为等应用商店仍为上架。
到了今年,约谈还在继续。北京网信办直接派出工作督导组,进驻豆瓣网督促整改其严重的网络乱象。
4月底,工信部在发布关于2022年第一季度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中提到,豆瓣等10家企业投诉处理及时率未达到95%的指标要求,工信部已督促相关企业改进提升。
一系列的约谈处罚让豆瓣不得不改变。据记者了解,两年以来,豆瓣已发布十余次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专项行动的处罚公告,关停或者解散超100个问题小组,其中包括流量最大的豆瓣鹅组、艾玛花园小组等。
而留存下来的小组,需要面对更严格的审核,发帖数量被限制,禁止用户发起讨论敏感话题。“打了一长段后,发现有违禁词,根本找不出是哪个,久而久之,我就不发帖留言了。”用户小林如是说道。
豆瓣大刀阔斧的整改,很快引起了用户的不满。不少用户认为,平台在清理的过程中忽略了用户体验,并没有采取对小组公正的筛选,只做“减法”却不考虑用户,似乎有悖于豆瓣建立的初心。
小组日渐失去活力、用户发言被严格限制、以及用户与平台愈加严重的分歧,都加剧了豆瓣用户流失的风险。
多位资深用户对记者表示,从以前习惯性的每天浏览多次,到现在很多天都不打开。“快乐老家(指豆瓣小组)没了,我也没有留在豆瓣的必要了。”
豆瓣站上十字路口
在业内人士看来,豆瓣小组的凋零不会真正的影响平台生态,书影音评分系统仍是豆瓣最为核心的竞争力。
但是,作为曾经业内外最具话语权的评分工具,在近几年也陷入了诸多争议中。
多家媒体都曾报道过豆瓣的刷分现象。一条“包显示短评”的价格是15元,一条包显示长评(剧评)的价格是20元,一条“点赞/有用”的价格是1元,“举报”一次的价格是3元,投票、小组发帖、开分、涨分、评分维护等情况需要具体协商。
2021年12月,央视发布题为《影视剧遭遇“超前点评”“水军”控评扰乱市场》的报道,称两部热播剧接连在豆瓣出现“超前点评”的荒诞现象。
官媒的下场让豆瓣罕见的做出回应。豆瓣表示,从来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任何与评分有关的合作。同时豆瓣致歉称,在产品展示、对外传达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和改进空间。
然而,乱象仍旧存在,久而久之,豆瓣评分的公正性正持续遭受外界的质疑。
豆瓣赖以生存的,是评分系统。而豆瓣小组,则为平台带去流量与热度。如今,这两方都出现了问题。
同时,豆瓣克制而缓慢的商业化进程也制约着平台的发展。有豆瓣内部人士表示,与大部分社区一样,豆瓣依靠广告变现,品牌投放较多。
“平台能够盈利,它没怎么买量,也没做烧钱的生意,现金流应该尚能维持。”显然,阿北做豆瓣并不为了变现。
有观点认为,对商业化的保守态度,以及对小众圈层的维护,是豆瓣深度用户凝聚力的根源所在,而这也是浮躁的互联网环境中极为珍贵的态度。
无论是内容生态治理还是商业化之路,豆瓣依然任重道远。如今,豆瓣已站在十字路口上,未来其能否保持自己的节奏,继续成为一群人心中的“乌托邦”,只能交由时间给出答案。
END
原标题:《舆论中心的豆瓣,能否继续成为用户心中的“乌托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