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大先生重塑美食家定义,《鲜生史》如何扩展饮食文化纪录片新表达?
饮食文化类纪录片《鲜生史》于5月10日在CCTV -9纪录频道收官。该片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和白居易四大文豪笔下的文字与时代影像,以生活化视角重塑历史形象,展现美食的创造与传承,解锁国人在舌尖上的生命态度和哲学思考。
《鲜生史》以四大文豪与美食的史料和作品入题,既实现了史实与诗意的有效结合,也打破了纪录片与影视化表达的视听语言壁垒,营造出跨时空的沉浸感,可谓有料、有戏、有视野,是一部非常形象的“人文美食影像教科书”。
1、新颖的视角呈现,兼顾体系性和话题性
《鲜生史》遵循“见人、见文、见美食、见细节”的创作原则,以“文界老饕”为切入口,深入挖掘美食产生的横切面和饮食传承的纵向线,共同探讨了文豪与时代碰撞、文化与美食交融之路。
节目里,鲁迅被冠以“爱吃甜食的斗士”。他吃过的零食点心数量繁多,网罗了糖饵、柠檬糖、柚子糖、叮叮糖、葡萄干、羊羹、蛋糕等等,而且1912年至1935年间,看牙、医牙高达75次之多,30岁时竟然只剩下5颗真牙了。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以笔为枪,成为全民的偶像。
苏轼虽然在做官这事儿上“高开低走”,但是他在美食、文学赛道上缔造了亘古绵长的雄伟传奇。在苏轼全部存世作品中,涉及食材、食品、食事之作,总计1212篇。与吃有关的诗有五十多首,全国各地冠以“东坡”之名的菜肴有六十多道。
《鲜生史》不仅透过美食和文化生动诠释了文豪们的生命跨度和情感能量,也在环环相扣、生动有戏的讲述中为观众建立起人物生平与饮食文化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刘清泉对此表示:“纪录片借助‘文界老饕’——白居易、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介绍中国的‘名人菜系’,以点带面,独具匠心。”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洪惠也高度评价道:“这是一部洋溢文人墨客气息的纪录片,揭开了文绉绉的盖头,展露先生们的烟火气,使观众迫不及待品经典、品历史、品鲜生。”
《鲜生史》也跟随文豪们在美食领域留下的印迹,聚焦饮食的传承和变革,让观众在岁月流转中找到历史与自己的连接,找到古今互动的话题。如鲁迅在文章《孔乙己》中提及的茴香豆,已成为一方水土的“代言”。苏轼先生原汁原味的烤生蚝,也已有各种调料加持,味道更加鲜美,是年轻人追捧的网红单品。
《鲜生史》以温故而知新的创作理念,开展了饮食的跨时空对话:前人对美食的创造是对生活希望的给予,百姓对美食的改造是对舌尖上幸福的守护。这不仅彰显了中国饮食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底蕴,也让观众在这趟美食文化历史之旅中增添了更多不一样的乐趣。
2、青春化的创新表达,上演古今协奏曲
《鲜生史》用青春化视角和青春化表达,上演古今协奏曲,不仅激活大众的味蕾,掀起观看热度,更赋予节目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文学巨匠曹雪芹的人生令人唏嘘,幼时遭遇家庭变故,在京任职后也并不得志,生活更是日趋拮据,即使面对贫苦生活,他却能悠然自得。曹雪芹不仅运用自己的一双巧手研究美食,做创意点心,而且在33岁时开始追梦写书,笔下步步生花,成就了《红楼梦》这部最可叹息的传世名篇,引发了后世对红学孜孜不倦的研究。
《鲜生史》采取通俗易懂的戏剧形式,把四大先生化身为穿越者来表达对当下饮食流变的见解,突出“视觉化”呈现,不仅让演员和观众的情感得到更好地抒发,也互动无形地促成了饮食文化精髓的传播。
对于笋干肥肠烧鸡这道菜,掌勺师傅说:“白居易如果换成现在这个年代,肯定爱上笋干肥肠烧鸡这道菜。”此时,节目的画面一切为二,白居易捋着胡须登场,他说:“那确实,要是能尝到这道菜,我肯定是喜欢的。”
解说也成为该片的一大亮点。《鲜生史》以一种看似感性却又理性的主观讲述方式,拉近了古人与观众的距离,让年轻观众产生更强烈的代入感,从而引发强烈共鸣。
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曹雪芹研究》副主编位灵芝赞誉道:“《鲜生史》有料、有趣、有温度,是新时代的鲜活人文片。”可以说, 《鲜生史》轻盈、新潮又好看,在守正创新中为类型纪录片创作开辟了新思路。
倡导东方生活美学,引领双向奔赴浪潮事实上,《鲜生史》并非仅是一张美食名片。绍兴古城保护利用专家董建成说:“通过季节、风土、饮食,我们遇见了‘人间至爱者’鲁迅,此时的鲁迅更关注一只蟹或一棵笋与其自身的关系,这是鲁迅生存状态的‘人间性’,在撕裂的现实缝隙之间立足于大地,对万物恒常变幻之精妙发出赞叹,为周遭生命的成长记录分与秒的历史。”
不止鲁迅,节目也以《红楼梦》中记载的老蚌怀珠、菊花酸菜炉肉锅、豆腐皮包子等美食,带领观众走进一代文坛巨匠曹雪芹的人生、情感及其精神世界,通过短短48载的人生看尽他对生活的积极追求。
《鲜生史》从此种角度捕捉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世界的亲缘性,与现代日常生活场景的交错呼应,展现了食物背后所蕴含的乐观生活、乐得创造、乐于分享的昂扬精神,传递倡导了东方生活美学。
节目里,曹雪芹弹窗说:“豆腐皮包的不是馅儿,是友情啊。”鲁迅弹窗道:“我们绍兴人,都是凭鼻子认出好酱鸭的。”苏轼弹窗显示:“不知道家乡的元修菜长势如何了。”白居易弹窗道:“一道鱼鲙,不免让我梦回大唐。”这些食物包裹着乡愁思忆、风土人情、友情畅叙,正体现了先生们用巧思装扮生活的文化韧性、生命韧劲。
通过聚焦先生们动手、动口又动笔,《鲜生史》展现了一场场热爱与生命的双向奔赴,既满足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口腹之欲,也重构了他们的生存哲学。透过文字和食物传递的温暖和慰藉,也将浸润当下民众的内心灵魂与文化坚守,开启生活美学的新潮流,才是这部纪录片更为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