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山西屯留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1.2万余亩塌陷地再造米粮川

王飞航/新华网
2017-09-21 09:56
绿政公署 >
字号

房屋开裂、地面裂缝、悬空人家、水源枯竭……山西屯留县煤炭资源丰富,长期采煤造成区域内地面沉陷和地下水涌出,形成沉陷区3.45万亩,近年来当地在采煤沉陷区治理中综合施策,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形成了“改造式治田”“景观式治水”等多种治理方式,把1.2万余亩塌陷土地恢复再造“米粮川”,为全国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治理提供了范本。

治理中的屯留县渔泽镇。

昔日裂地变良田,村民有了新盼头

2012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设立20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位于长治市屯留县的潞安采煤沉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被列为山西省唯一一处,治理范围涉及屯留县3个乡镇8个村,治理面积12000多亩。

如今,治理后的屯留县渔泽镇、上村镇和路村乡3个乡镇8个村的土地连片平整,1米多厚的新土层,阡陌纵横,贯通相连,蔚为壮观。

渔泽镇崔蒙村67岁的村民李文良说:“过去我们这儿的地都是裂开的大口子,几乎能把牲口掉进去,机械也下不了田。现如今,直愣愣的坡地变得平坦,跑水、跑肥、跑墒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墒的‘三保田’。”

“通过治理,我们村3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田,其中150亩已经种上了富硒谷子。今年是治理后头一年,地力还在恢复,亩产按400斤算,收益也比过去种玉米强得多。”崔蒙村村支书陈成林说。

屯留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王长胜介绍说,在土地治理中,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耕地的恢复,我们在改造过程中尽可能加厚土层、提高地力。同时将面积不大、易于恢复的水域进行填埋,重新变为良田;对面积较大的水域,改造成鱼塘或景观湖,形成了“改造式治田”“景观式治水”等多种治理方式。

重大工程一波三折,以人为本解难题

屯留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是国土资源部2012年批复的重大工程。但项目批复后,由于规划设计不完善、工作机制不顺畅等原因,工程一直没有进展,审计署2015年底对此提出了明确整改要求。

鉴于工程无法顺利推进,长治市国土资源局向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提出“修改设计”申请。2016年10月,屯留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所有标段重新开工。

治理首先从上村镇积石村开始,但施工队一进驻就遇到了老百姓的阻拦,“我们亲人的坟墓都在这儿,不能动!”在了解了老百姓的诉求后,项目组发现积石村的问题是“新坟占地”。

最终,由屯留县委、县政府出面,以设立公墓的形式集中进行安置,既解决了群众坟墓搬迁问题,又节约利用了土地。随后,这一经验做法在各村推广,使项目区内涉及的2796座坟墓全部顺利搬迁。

采煤沉陷区内国防电缆、输气管道、供水管道、高中低压线路等设施纵横交错。屯留县想方设法、集中力量协调关系、制定解决方案。工程二、四标段先后重铺地下电缆1010米,重修下水管道3301米,抢修排水管道2次,确保了项目顺利推进。

此外,针对群众担心地力下降影响收成的问题,屯留县政府印发公告,向群众讲清政策,并制定了每亩3年共1000元的地力补偿标准,满足群众诉求。

宜农则农,宜水则水,特色产业富百姓

“从去年开始,国家资金连同省市配套资金,我们一共投入了1.3亿,对屯留3个乡镇、8个行政村、12082亩沉陷土地进行治理,如今已全部整理完毕。”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许大纯说,治理后的采煤沉陷区耕地平整,道路整齐划一,积水坑也发展成了观光休闲产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为了充分发掘沉陷区治理的经济价值,屯留县坚持“宜农则农、宜水则水”的原则,着力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区和高效农业集聚区。目前,通过土地整治、河塘开发,以及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采煤沉陷治理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

“说实话,之前我们也没想到政府给我们新恢复的耕地能垫一米多厚的黄土,不仅如此,村边上以前的黑水池也被治理成了清水塘。”渔泽镇岗上村村民李连恩说,他以前也靠种地为生,今年在乡镇帮助下养了鱼,如今3000多斤鱼苗已经投下水,他算了算账,一年能多收入七八万元。

在岗上村,已有3家公司准备投资发展农业项目,分别种植1000亩富硒谷,建设200亩蔬菜大棚,发展3200亩高标准农田;同时,依托抗大一分校岗上村旧址,建设旅游专线、旅游停车场,发展红色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

业内专家表示,山西因采煤造成的采空区面积近5000平方公里,其中沉陷区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2016年,国家把山西省列为采煤沉陷区治理试点省,屯留县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成功经验,可以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提供重要借鉴。

(原题为《昔日沉陷地 如今米粮川——山西屯留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见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