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守护者|沙地造林38年后,鄂尔多斯的护林员不惧黄沙忧火灾
9月12日下午,贾道尔计身穿蓝色绸缎的蒙古袍,出现在鄂尔多斯康巴什区北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纪念林植树点。
这身袍子贾道尔计此前只有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里才会穿上。这一天,他以治沙模范的身份受邀与130多名中外参会代表一起参加植树,“盛装”出席的他熟练的种下一颗樟子松,并在树上挂上了自己的名字。
贾道尔计1979年参加工作以来,已护林38年,与树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 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图“我是一个普通的护林员,我的工作就是造林护林。”贾道尔计说话时有些腼腆,他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自己工作的地方,霍洛林场,距离这里几十公里。1979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在那里植树、护林38年,与树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
“过去是啥样子,现在是啥样子?”贾道尔计说,“过去风沙大,小时候我们都是在沙地里玩大的,没草也没树,羊都没法放,现在树长得满满的,到处都是绿绿的,变化是几百倍咧。”
“你问这里的每个人他们都是这种感受。” 贾道尔计又补充道。
伊金霍洛旗防沙治沙项目区告示牌。赤脚种沙柳
霍洛林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下称伊旗)。伊旗意思是“圣主的院落”,成吉思汗陵坐落于此。
曾经,这里水草丰美,被成吉思汗吟诗称赞。到了上世纪中叶,由于人为过度开发和超载放牧,伊旗风沙肆虐,出现了沙进人退、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
1978年,伊旗被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旗县后,当地人开展了大规模治沙造林活动。贾道尔计正是在次年加入到了治沙造林的队伍中,种了6年沙柳。
“那时候一次背六七捆沙柳,一次120多斤,三米一棵的沙柳,一天来来回回走十几趟。”贾道尔计回忆起刚开始在沙地里种沙柳时的场景,由于鞋子会灌沙,进入沙漠只能赤脚,正午的太阳把沙子晒得滚烫,因为长年累月在沙地里赤脚行走,贾道尔计的脚掌留下了一层厚厚的发白的老茧。
彻夜守林
霍洛林场副场长李晓光说,沙柳生长四五年就可以固沙,成活率很高。沙柳有“五不死”的特点:砍不死、旱不死、埋不死、淹不死、啃不死。
通常在沙地里先种植沙柳把沙固定,再种植防护林。霍洛林场的树种以樟子松为主,但贾道尔计所在的作业区环境恶劣,更适合沙地柏的生长。沙地柏一旦成活后,可以自行落种连片繁殖。
贾道尔计告诉澎湃新闻,十几年前,有外地人趁天黑来偷沙地柏回家卖钱。
“我们那时候连夜在林子里守着,”他说,由于护林员没有执法权,逮到偷沙地柏的人只能说教一番,然后放人。但正因为他们管护森严,渐渐地就没人敢来偷沙地柏了。
说起这些往事,贾道尔计有些自豪。但他很少向人说起,正因为夜里抹黑在林子里蹲守,一次摔伤膝盖后,他的右腿上落下了病根,天气变化会使他的膝盖隐隐发痛。
但护林员们的这些付出最终换来的是伊旗生态状况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逐步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数字显示,到2016年底,伊旗森林面积达到299.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35%,植被覆盖率达到88%。
“过去刮4、5级风的时候,黄沙吹的眼睛睁不开,现在明显感觉风小了,春天刮风也没沙了。”顺着贾道尔计的视线望去,远处,成吉思汗陵景点在郁郁葱葱的草原、林海中依稀可见。
2015年“内蒙古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获国家林业局批复设立,成为全国唯一以沙地人工植树造林为主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经济效益已开始显现
“在鄂尔多斯,伊旗的旅游业发展的最好,也与当地生态环境变好有关。前期一直在投入,后期的经济效益开始显现。”李晓光开心的说。
如今,对包括贾道尔计在内的林场护林员来说,最重要的是守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
“造林难,护林更难。”贾道尔计说,如果没有特殊天气,他每天要走几十公里在林子里巡护。“以前沙地里并没有路,现在有了笔直的柏油马路穿过林区,我们最担心的是沿路汽车扔下的烟头,怕引起火灾。”
现在生态变好了,还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林子里的野鸡、野兔多了。“半夜两三点钟,如果外面有动静,也要爬起来去看看,怕有人进去打猎,更怕有人带火种进去。”贾道尔计说,多年来,在他和同事的巡护下,哈拉沙作业区从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
李晓光说,去年,护林员们惊喜地发现,林子里栽种的油松自然落子已有几株成活了。“这说明生态真的好了。”他开心的说。
由于工作出色,2002年贾道尔吉被评为全国优秀护林员,是鄂尔多斯当时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护林人。
“看到黄沙治住了,给国家做了一些贡献,我知足了。”贾道尔计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