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余艳《新山乡巨变》: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接力和乡村振兴接力

2022-05-10 19: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伊始,湘籍女作家余艳已经提前深入到湖南益阳农村一线。在周立波先生当年写下《山乡巨变》的乡村,从环保、产业、人才等12大“痛点难点”突破,借助“互联网+”转变传统农业方式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的深度融合,前后八个月,她采访了200多个人物,行程9000多公里。扎在益阳、扎在清溪村,她用笔墨再现了大清溪这个深具文化内涵和智能智慧的“山乡巨变第一村”。

日前,由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办公室、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湖南省作家协会、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中共益阳市委宣传部主办,湖南文艺出版社、益阳市文联承办的“《新山乡巨变》研讨会”,以线上线下“双线”的形式召开。这个研讨会在展现近七十年山乡巨变的时代画卷的同时,也展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接力和乡村振兴接力。

余艳和《新山乡巨变》

新山乡巨变的文学投影

文/李炳银

在全国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乡村振兴的伟大建设进程也在轰轰烈烈地持续中。湖南女作家余艳积极自觉投身于时代征程,回到自己的家乡湖南益阳,深入到60年前著名作家周立波创作小说《山乡巨变》时多年生活的清溪村,感受这里的历史变迁,发现这里新的山乡巨变……她以真实生动的观察、记录和书写,激情生动地描述了清溪以及周边农村人物命运和乡村面貌的时代表现,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新山乡巨变》。这部作品主题现实性强,聚焦独特前沿,内容多彩丰富,结构记述都十分新颖,使人在清溪村的前后变化比照中有旧貌换新颜、山鸡飞上天的强烈感觉。可以说是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成功范例,使人们看到了农村今后发展的美好前景。

余艳的报告文学《新山乡巨变》和周立波的小说《山乡巨变》,虽然文学的体裁不同,但是因为都是在清溪这个地方生长出的文学根苗,所以,它们相互之间总是有许多相互联系。正是因此,余艳在自己真实观察记述清溪今天的真实生活人物表现时,巧妙地把小说《山乡巨变》的内容作为一种历史背景参照,不断在历史的回望中发现今天的改变和发展进步,如同在一个今昔时间孔洞中的穿行,明暗清晰,冷暖自知,很好地表现了发展“巨变”这个核心的主题内容。读余艳的作品,感觉作者的笔墨不时地在过去和现在的环境、人物和故事中腾挪闪现,似乎有电影的蒙太奇穿插链接和跳动感觉。但仔细想想,作者始终力求呈现和描绘的还是聚焦在“新山乡巨变”这个主题上面。是一种散中有收,泛中有核的表现。这种在跨越中比照和发现的形象描绘,有助于在地方环境和社会人物的动态表现中展示变的情形,我以为是个很好的构思书写方法选择。使作品的历史现实感更加突出,也厚重丰盈了。

周立波的小说《山乡巨变》,书写60年前清溪的人们,在结束旧社会的苦难生活,走向新生之后努力设法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人生命运的情景,其中许多动人的渴望和用心的争取也很感人。但是,社会和人生的改变,总是与一定的时代和大的社会环境密切联系。在60多年前,新中国刚刚建立不就,国家还处在一穷二白的时候,经济科技的能力还比较低下,周立波虽然为清溪的改变投入了很多热情,可清溪的改变幅度仍然不是很大。然而,只有保存着改变的强烈心劲和欲望,这种心劲和欲望就会在适当的时候,合适的机会释放出来。

中国40多年前开始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是释放人们心劲和唤醒人们欲望的最根本时代和社会背景。自此开始,清溪又一次开始了求变求新的改变。余艳的《新山乡巨变》,是追踪改革开放时代脚步的节奏,是就此而展开热情兴奋的书写,也是非常现实精彩的中国故事。清溪的改变,虽然还有着必要的经济目标追求,但却有更加文明科学的目标,更注意环境的自然保护和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在自觉关闭矿山、积极畅通道路、叫响“山乡巨变第一村”等的举措下,努力改变传统农村农业生产观念,积极链接科技前沿成果,在不断克服解决各种“痛点难点”问题的过程中,在许多与过去、与传统的痛苦告别中,不断走向发展跨越的道路。清溪的经历,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的经验很有示范意义。余艳的作品,在乡村振兴的实际进程中,十分具有现实参照性作用。

清溪的巨变,有的地方其实与其他乡村的改变有相近的表现,例如像邓仁佑、周仰如、贺志昂、谌清平等这样一批热心公务,无私奉献、智慧勤勉的领导人物的辛勤付出,以及在道路、水利、治污、土地流转等这些在经历了许多困难后的良好推进基础建设。但最有力和新颖的是许多勇于改变传统思想观念的创新者,对于时代前沿的网络技术的积极接纳和运用,使得清溪的情况发生了很大跨越和质的飞跃。看到余艳描绘如今的清溪农民,曹政奇在“稻+虾”共养之后的丰厚收获、竹笋大王何震说:“现在的产业就像舞魔杖一样,太神奇了”,青年农民俞聪坐在空调房里,用手机查看农田情况等等智能化的种养殖情形,很多人利用互联网支持下全域销售茶叶、龙虾等各种农产品的火热状况时,那种惊奇欣慰的情景,再加上这里优美清新的环境,宽敞舒适的住房、活跃的乡村旅游、及丰盈的日常多彩文化生活、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自豪欢乐等,真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感觉。一个地处湖南益阳山乡的清溪村,如今竟是这般智能化的,绚烂多彩现代化的表现模样,实在令人感叹不已啊!“新山乡巨变”,被余艳切实动感地传递出来,令人大开眼界,给人一种强烈的文学感染和时代启示。

余艳是一个热情投入的作家,有很强的追求精神,富有进取意志和作风行动。你只需看看书后附的她曾经采访的人员名单,即可感到她用力之重之殷。此前,她的《板仓绝唱》《守望初心》等作品,是向历史先烈英雄致敬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她尽可能地抵近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层面,感受他们在当时环境下的选择和表现,书写他们对革命的信念坚守和初心不变的永毅精神。这次创作《新山乡巨变》,余艳则直达现实社会生活鲜活的现场,在时代变革的前沿沉浸扎根,用心仔细地观察感受和理解。又在清溪发现中国农村最新的时代表现,写出了农村“巨变”的内在向往和时代助力情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清溪的新奇生机和繁茂的景象。很有现实建设的意义。

《新山乡巨变》是我看到的最早着重真实书写现代智慧乡村、数字化农村农业的作品。所以,这部作品在视野和文学思考的边地和内容表现等方面,与此前许多表现农村生活的作品有突出明显的区别,会给人新的见闻和内容思考。一个用手机种地,用先进机械、无人机耕作的农民,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的农民,肯定在经历感受和思想精神等方面,会有巨大的区别。所以,这样的写作,在文学面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时候,无疑也会给人某些启示。我们不少作家,总说自己在反映生活,可却时常拘囿在自己狭小的认识范围,其实对广大火热鲜活的农村生活很少了解。因此,文学是否都真的走在了生活的前头,用新的文明和时代精神在引领着读者?余艳认真地继承了优秀的文学创作传统,以建设的态度和客观地书写描绘现实生活。在《新山乡巨变》面前,我以为,在强烈感受清溪这巨变发生的时候,余艳的文学创作,也一起在认真地思考行动着!

关于《新山乡巨变》

文/胡平

过去不知道余艳和周立波是老乡,而且从小读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有了当作家的理想,这个理想今天又化为了一部《新山乡巨变》,直接向周立波致敬。所以,由余艳来写这部书,是天作之合。没有余艳,应该说不会有这样一部作品。而反过来说,这部书也是周立波生命的一种回响,说明他生命力的强大。

这部作品是有主人公的,即周立波。我们看到,作者虽然是写新山乡巨变,记叙了很多在新时期、新时代为改变山乡面貌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们,但大部分人都谈到了周立波,比如那个王保良,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他很有意思,不甘心这辈子就当个农民,想吃皇粮,又怀疑自己是不是就是个当农民的命,于是查家谱,一直查到700 年前,查了祖宗26代人的简历,结果发现连一个吃官粮的都没有,全都是农民,于是开始认命,想这辈子还是认真地把田种好。后来王保良在城里赚了不少钱,还是决定回农村种水稻。这里面也有周立波的影响,他很崇拜周立波,周立波早在60 年前就提出亩产过1000斤的愿景,他决心实现,后来种出的无公害“宝粮米”达到了平均亩产1200斤。可见,周立波的影响的确很长久,余艳写周立波,主要是写他身后的影响,这种主题能够实现,很不容易,一般人想都不敢想,可是余艳就这么去采访了,结果也实现了。类似的写作,我似乎还没有见到过,我认为这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成功,很难得。

这也说明,立波先生的确是有人格魅力的,起码在他的家乡,在清溪乃至益阳,影响深远。周立波的精神,被余艳很好地总结出来,首先是力争山乡巨变的精神,当年他把写《山乡巨变》的稿费连同文学奖奖金3800元全部捐给村里发展产业,建了30 多间平房养猪、养牛;栽了果树300多亩,以后每年果树园能收 3万多斤梨桃,成为村里一笔固定的产业收入,而自己带老婆和4岁小女儿回乡落户,因为农村缺医少药,女儿竟病死了。所以,周立波在当年能做到的,现在看也是相当感人的。甚至于,今天的网红打卡地——“梨园”,也建立在当年他用稿费购买果树苗的基础上,所以,他甚至直接作用于今天的新山乡巨变,人们的确不应该忘记周立波。不忘记的一个做法,就是写出这部作品来。

这部作品比较全面地塑造起了这位作家的形象,通过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他虽然是有资格的老革命,但始终不忘初心,不单在革命成功后回到乡村,而且始终与农民一条心,务实求是。他所写的《山乡巨变》,虽然反映合作化,但没有着重写运动过程,而是像余艳所评价的那样,集中笔力描绘农民的日常生活,解剖一些家庭和人们的精神心理,所以,《山乡巨变》至今也能够站得住脚,这对于今天的作家们也很有启示意义的,当然,他那种深入生活的方式,是今天的作家也难以做到的。

这部书一半写周立波,一半写周立波故乡的新面貌,我们看到,今天的清溪乃至益阳的变化之大是周立波当年也想不到的,已经发展到“数字农业与智慧乡村”时代,满天满地的智能、智慧,以至于余艳在采写中感到很难搞懂,力有不逮。这是好事,说明确实改天换地,说明这部作品的写作更加有价值。而作者还是坚持下来了,实现了创作计划,这对余艳也是一次考验,说明今天的作家仍然要像周立波当年那样深入生活,与时代同步。

作品当然也有一些不足,由于采访面广,也由于两个主题之间还是需要有拼接,在结构上,和《板仓绝唱》《杨开慧》比起来,显得分散了一些,这和题材有关。但总的看,还是一次难得的、意义不同的写作,向作者表示祝贺。

新中求新

李春雷

这些年来,我注意到,余艳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求变。虽然年龄增长,但是作品呢,却是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水灵。这是一个极可贵的品质。惟其如此,才能有这样的创新之作。

说到创新,这篇作品,的确有些创新。但创新,不仅仅是书名中带有一个“新”字。

说到书名中的这个“新”字,刚开始看到书名的时候,就耳目一新。耳目一新之后,我也在琢磨,为什么叫“新山乡巨变”?是不是可以有别的名字,比如“山乡新变”,“山乡新巨变”等等。后来想,这样或许更好。“新”字当头,“新”字开路,告诉大家,当今世界,我的笔下,一切都是“新”的。

的确,一切都是新的。

问题是,作者要把这些“新”,发现出来、梳理出来、表现出来,具有相当的难度。尤其对于当下海量的同类题材创作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在这方面,我感觉,余艳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也实现了明显突破。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对《新山乡巨变》的阅读感受。

第一,新中国,新时代

当年周立波生活的时代,是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虽然到处是一片新气象,但当时的中国,是一片贫弱的农业基础,是一派完全的传统乡村。

的确,当时是1955年,周立波回到农村,走访调研,考察农业合作化。当时呢,还是初级社,或者说正从初级社走向高级社。总之,还是一种传统、原始、简单的农业合作社。当时中国农民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够温饱,梦想小康。

而现在的时代,是新时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进行了彻底的变化。

现在的中国农村,也到处是合作社。但这种合作形式呢,是土地流转、大户经营,是现代化操作。这种更先进、更科学的农业合作社,将进一步助推中国社会,从小康走向振兴,从振兴走向复兴。

余艳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新中国、新时代这两个时代的角度入眼、入笔。这样,就写出了历史的纵深感,也写出了报告文学的质感。

从这一点上说,余艳,是一个无愧时代的作家。

其实,周立波的作品,与其说是小说,其实有很多纪实成分。比如《山那面的人家》中对时代生活的描写,虽有虚构成分,但却是时代真实:

比如,“新娘掏出一本红封面的小册子,摊给大家看一看,我把劳动手册带来了。今年我有两千工分了。”

正是有这么多来自于生活真实的元素,从而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画面。所以,虽然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但它仍然受欢迎,永远受欢迎。

所以,从真实出发的文学,才是历史天空中的恒星。

第二,新时代,新发现

新时代、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在哪里?不仅在于新种植方式的改变。

当今的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正在全面地告别传统的农业方式。这种告别是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式来进行的。

但告别之后的走向在哪里?或者说,中国农村的未来是什么?

现在是信息时代,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已经深层次地进入信息化。未来的中国,是城乡一体化。甚至农村更美,更生态。所以,作者深情地凝眸这个特殊的山乡,凝眸它身上信息化的灿烂。

于是,周立波的故乡,便在作家的笔下,有了真实的、生动的呈现。的确,在信息时代中,这里发生了全面变化,生产、生活方式,甚至生命方式。互联网时代的一切,虽然五颜六色,五彩斑斓,却是这个时代最现实的存在。

《山乡巨变》中邓秀梅的原型人物彭玉霞老人,回忆起周立波时说,“他穿一身灰布中山装棉制服,衣服口袋里还放着一支钢笔、一把牙刷。”

现在是新时代,余艳下乡,虽然也带笔记本,但肯定不是当年的纸笔记本了。不仅她告别了当年的笔记本,清溪村所有的办公室,都有了笔记本,都进入了互联网,已经完全是一个智能山乡了。

于是,作者精准地通过清溪村和它周围的山乡,用她手里完全不同于周立波纸质笔记本的智能笔记本,对这里新的巨变,进行了深层的、生动的、全面的描述。这里面,有益阳模式,有乡村样板;有奋斗标杆;有文化灵魂;更有人民幸福。

余艳对新时代、新农村中的信息化切入角度,是一个新发现。从这一点说,余艳,是一位聪慧敏感的作家。

第三、新发现,新表现

讲好中国故事,更需报告文学。

当今新时代,处处是精彩故事。我们不缺精彩故事,而是缺少讲好故事的精彩作品。缺的是讲“好”。有没有讲好,这是一个严峻课题!

应该说,在文学表现上,余艳一直很努力,而且成绩也大。从她过去的一系列创作中,我们明显地能感觉到。她的文字,不用说,热情、美丽。在体例上,也像辣妹子,大胆奔放,放得开。

本书也是如此,在创作体例上呢,作家巧妙地化用原著,通过原著原创地,原型人物,原型故事,进行嫁接、提升。所以说,这部书,是老根长新干,新干开新花。

的确,作家用周立波笔下“清溪村”的特色人物、细节和背景,勾连全书,对应今天清溪村的问题和人物故事,对这个从传统农业方式蝶变为“互联网+”之后的小村中的乡村新生产、新生活、新生态、新文化、新故事,全部深度融合,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其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我不再一一举例了。

在文字上,更欢活;结构上,更灵动。

应该说,全书再一次实现了一个新突破!

从这一点上说,余艳是一个优秀作家!

原标题:《余艳《新山乡巨变》: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接力和乡村振兴接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