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正在消失|风格是一个事件
对初学拍照的人来说,使用布朗尼相机是很有益的练习,就像1960年代流行的8mm家庭摄影机训练出了许多电影导演,使他们有机会将青少年时代的爱好转变成职业。但布列松并不是这样被训练出来的。他和从中东欧来巴黎的安德烈·科特兹和布拉塞一样,主要是吸收了超现实主义艺术的营养,并且年纪轻轻就和那些在法国从事艺术的美国富家子弟建立了亲密联系。这批人后来成了美国文艺的重要赞助人,同时致力于引进欧洲艺术——当然是他们认为最新潮的现代艺术。布列松不仅是这帮人引介到美国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他们培养起来的。正是这些“美国朋友”,向布列松推荐了——当然——尤金·阿杰和科特兹的作品。
这听起来有点奇怪。布列松作为法国人,接触到尤金·阿杰和科特兹,竟然需要以巴黎的美国侨民艺术圈为中介。但据布尔迪厄对艺术风格及其社会功能所做的解说,风格在任何时代都是阶层和身份认同的边界。在布列松那个外省工业资产阶级家族里,有几个爱好乃至从事艺术活动的子弟,并不算稀奇事。布列松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业余画家,布列松本来极有可能跟随叔叔路易学画,但路易1915年死于“一战”。布列松几次未能通过高中毕业会考,于是选择在巴黎一家画室注册入学,想成为画家。他的选择得到了家族支持,而他要进的画室和主持画室的教授,都反映了支持者注重实际的正统口味,在各种意义上都远离他后来亲近的那些艺术家,不管是毕加索,还是马蒂斯和米罗,特别是杜尚,以及有名和无名的超现实主义者。超现实主义者中不少人积极参加左翼政治活动(“二战”前在巴黎出版的许多杂志和法共有关),后来也把布列松也卷入其中。但布列松在画室和超现实主义者之间摇摆过一段时期。正是在这个一切未定的时期,布列松以一种突然而浪漫的方式进入了法国的美侨艺术圈,置身于与此前人生经验差异很大的社交网络。1931年,这个建立在激进艺术观念和开放式两性关系上的社交网络,因为一个节点人物(J. P. 摩根家族的一位成员)自杀而崩塌。于是布列松退出画室,去了非洲。
这是殖民地成长小说中相当经典的情节模式:工业资产阶级的子弟在纸醉金迷的巴黎感到人生空虚,于是买一张船票,去充满异域风情的非洲寻找自我;他将在那里经历热病,和其他一些改变价值观念的事情,然后带着全新的视野和决心回到欧洲。从布列松保存下来的一些照片看,这种情节模式之所以出现,也不算空穴来风。总之,1932年当布列松回到法国时,已经渡过精神危机,以戏剧化的方式成年了。布列松告诉父亲,自己将成为摄影师,而不是画家。这在他那里大概就算离经叛道之举了。
几乎是在不知不觉间,安德烈·科特兹的观察方式经布列松发展后变得极为彻底,并且揉合了另一位摄影师芒卡西的经验。芒卡西是体育运动摄影的先驱人物,从两个方面启发了布列松。首先,如果相机可以在1/125秒甚至更短时间内释放快门并完成曝光,运动就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瞬间,从而带来肉眼平时看不见的视觉体验;其次,运动中的人体不但内含情绪上的戏剧性,也是一种有效的构图元素。要掌握这些当然需要一些特殊技巧。这种技巧后来成了布列松个人风格的基础特征。
风格,借用安东尼·吉登斯的话说,是行动者通过反思性的自我监控,在差异中寻找一致的过程。风格既是一个具身性事件,也是一个反身性事件。前者涉及行动者身体与物质的互动(此即摄影的具身性),后者涉及行动者在情境中的策略选择(此即摄影的反身性),具体到摄影师,他们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境,同时有一种区别于其他人的冲动。情境变化往往迫使行动者发展出多样的应对策略,但是当他意识到这样做会使自己失去独特性,有些人会倾向于用同一种策略应对不同情境,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在这里,也就是拍摄时机和发表机会)。职业新闻摄影的困境正在于此。因为新闻机构倾向于用同一套标准看待所有人的照片,并总是将照片纳入模式化的新闻叙事。这抵消了摄影师追求差异的努力。
布列松和新闻界的密切关系持续了将近20年之久,双方既有合作,也有冲突。冲突导致他和卡帕(Robert Capa)等人创办了马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 Press),但合作始终是主要的。布列松的才华和好运气带来持久成功,浪漫主义的性格和艺术观念则使他成了新闻业典范。为了不被过深地纳入新闻业僵化的叙事程式,布列松做过一些努力(尤其是在他所珍视的构图问题上),但讽刺的是,他的风格依然被新闻业所吸收,变成了“二战”后媒体视觉叙事的主流程式之一。
1952年,布列松出版了《决定性瞬间》(和晚几年出版的《纽约》和《美国人》一样,《决定性瞬间》也是先在法国出版,然后才在美国或其他地方获得更广泛承认)。对他个人和摄影史而言,这本影集都是里程碑。摄影并不必然呈现为图书,但摄影师却需要在展览、报纸和杂志之外找到一种媒介,来集中展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为了呈现差异,必须突出照片的共同特征,因此,挑选照片,寻找并解释它们之间的一致,就成了一项专业工作。在法国摄影界,这项工作很长时间是由布列松的出版商承担的。这些因缘际会的事件强化了布列松的地位,使他在1950年代初就成了被追随和被挑战的偶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