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鄱阳湖水利枢纽环评征求意见稿公示:坚持江湖两利、动态调控
5月9日,江西省水利厅官方网站对鄱阳湖水利枢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信息公示,公示时间自5月9日起的10个工作日内。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效果图。 本文图片来源:《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中列入的重大工程,是统筹解决鄱阳湖枯水期水安全问题的综合性骨干工程。工程从2009年开始研究,历时13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有关部委牵头组织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方面的专家对十多个专题进行了论证。
5月9日,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此次公示的《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最全的一次征求意见稿。
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制定的征求意见稿显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为开放式全闸工程,基本理念是:建闸不建坝;调枯不控洪;拦水不发电;建管不调度;江湖两利、动态调控。即每年汛期4-8月份,闸门全开,江湖连通;9月至次年3月为工程调控期,通过闸门调控,对湖区水位进行调节,实现汛末洪水资源化利用,缓解湖区水位下降过快及水位过低而引发的一系列水安全问题。
征求意见稿显示,“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十分必要,工程建设利大于弊。”
工程建设可为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鄱阳湖作为长江的通江湖泊之一,是典型的吞吐型湖泊。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水文节律的调控方式,即工程的调度方案,是决定工程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和程度的关键。
鄱阳湖水利枢纽闸址区位图
征求意见稿显示,功能定位上,鄱阳湖水利枢纽是一项基于生态水文学原理的水利工程。经多次优化调整,依据湿地生态、水生生态、水环境,以及湖区灌溉、供水、航运等的水位需求,实施调枯不控洪的调度方案,对湖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利弊兼而有之。
有利方面主要表现在:工程建设运行后,将通过调整江湖关系,有效缓解枯水问题持续恶化导致的未来情景下湖区水文节律不利演变的趋势,9-次年 3月的湖泊水位过程和水量基本恢复到2003年前水平,湖区水资源承载力提高,其中,9-11月,湖区地表水水质有一定改善,环湖强富水区地下水位得到恢复。恢复后的水文节律,减缓了现状9-11月湖区退水过快的问题,洲滩湿地在 9-11月的出露规律接近2003年前的平均水平,有利于鄱阳湖湿地植被生长发育,进而将增加平水年和枯水年情景下湖区越冬候鸟的栖息地面积,延长候鸟对栖息地的有效利用时间。
备受关注的工程建设对江豚的影响,征求意见稿显示:工程建设运行后,9-10月湖区平均水位抬升、水面面积增加、水域连通程度升高,可增加湖区鱼类的索饵场面积、太湖新银鱼的适宜产卵场面积,有利于鱼类资源的提升。9-11月,鄱阳湖适宜长江江豚栖息的水域面积增加,有利于江豚捕食和栖息,降低其搁浅的风险和被人类活动影响的概率,而鱼类资源的提升也将一定程度增加江豚的饵料。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布局图。
征求意见稿同时也显示,工程的建设运行也会对鄱阳湖生态环境带来一定不利影响。短期来看,工程施工将占压部分湿地,带来一定生物量损失。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等影响。
长期来看,对于湿地生态,主要是在恢复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的同时,改变了现状条件下的洲滩植物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对该范围内栖息的豆雁、白额雁和灰雁等雁类及灰鹤的越冬过程有一定不利影响,但不改变鄱阳湖湿地植物种质资源和物种多样性。
对于水生生态,主要是工程在9-次年3月期间的阻隔影响,江湖交流阻隔会使鲚属幼鱼、以四大家鱼为代表的江湖洄游鱼类和非洄游性鱼类种群的部分个体受到影响,但通过鱼道、1区生态闸等措施,同时考虑到4-8月鱼类主要洄游时期的江湖自然连通,鄱阳湖鱼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在总体上能够得到维护,工程对鄱阳湖鱼类区系的影响程度不明显。
同时,工程的阻隔可能会使得长江江豚目前已受干扰的江湖迁移行为进一步减小,长期来看,湖口以下长江干流的江豚分布格局将发生改变,可能增加干流种群的生存风险,通过枢纽 II 区、IV区的 60m大孔闸,并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敞泄调度以及在枢纽构筑物上敷设消声材料等措施,可一定程度降低工程对长江江豚迁移的不利影响。
建议:建立严格的跟踪评价制度并进一步优化工程大孔闸设计保障江豚江湖迁移
征求意见稿显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须严格遵循环境保护“三同时”原则,针对工程建设运行对鄱阳湖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不利影响和风险,建立并严格落实工程管理机制,保证调度方案的准确实施,并积极开展栖息地保护、植被恢复、鱼道、增殖放流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生态环境跟踪监测和实时评价。
征求意见稿认为,在江西省深入开展鄱阳湖流域系统治理,加强湖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实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运行的生态环境正效应将得以落实,不利的生态环境影响可得到减缓。在此前提下,本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可接受,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项目建设可行。
同时,为保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任务的顺利实施、更好地发挥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征求意见稿中建议,开展工程的生态适应性调度,鉴于鄱阳湖生态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及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的持续变化,必须建立严格的跟踪评价制度,开展系统的跟踪评价工作,在工程建设运行过程中全面系统地监测鄱阳湖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并根据评价成果,适时优化工程运行调度方案。
加强对鄱阳湖湿地生态、鸟类、水生动物等的有效保护与管理,科学规划湖内自然保护区,建议对现有保护区进行科学整合,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统筹湖泊管理,形成与枢纽工程协同保护的新机制。同时,为更好地保障江豚江湖迁移,建议及时掌握大孔闸制造工艺的发展动态,并在满足相关条件的情况下进一步优化大孔闸设计,增大闸门宽度。
征求意见稿中还建议,加强鄱阳湖流域,尤其是湖区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保证入湖河流与湖泊水质的达标和持续向好;充分结合河湖长制的实施,及时建立鄱阳湖富营养化及水华的监测和预警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做好水华风险应急防控工作。
以长期动态的生态监测为依托,积极开展工程环境影响的后评价工作,全面系统地评估工程运行的生态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成效,对相关保护措施进行逐步优化,降低工程的不利影响。
探索开展三峡及上游水库群、鄱阳湖水利枢纽及流域内大中型水利工程的联合调度,实现鄱阳湖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水资源综合管理和优化配置,积极践行长江大保护。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背景
鄱阳湖区的水资源是经济社会的重要保障,湖区用占鄱阳湖流域总量15.9%的水资源量,承载了江西省27.6%的人口总量、23.9%的耕地面积、30.9%的粮食产量和38.2%的地区生产总产值。
近年来,鄱阳湖出现呈趋势性和常态化的枯水情势,表现出枯水位降低、枯水期提前、枯水历时延长的显著特征。《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指出,鄱阳湖枯水常态化和趋势性的新变化,造成湖区枯水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对生态、生活、生产等多方面造成重大影响,难以满足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及周边城市群迅速崛起的要求。湖区缺水主要以低水位导致的工程性缺水为主,遇特枯水年缺水尤为严重,已造成湖区农业不同程度的旱灾损失及城镇和农村饮水困难等。
2008年初,江西省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提出“重点研究、实施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论证历时多年,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工作,工程方案不断优化完善,江西省组织开展了关键技术专题研究及“六大课题”研究工作,包括“鄱阳湖水利枢纽防洪影响及对策研究”、“ 鄱阳湖水利枢纽对鄱阳湖水质影响及对策研究”、“ 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湿地与候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和“鄱阳湖水生动物资源现状及水利枢纽对水生动物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等。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有关情况和意见的报告》,提出“通过建闸方式科学合理调控枯水期湖区水位是必要的”,同月,国务院同意了国家发改委的意见。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曾表示,鄱阳湖水利枢纽可解决长江三峡及三峡水库群建成以后,江湖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带来的枯水期提前、枯水时间延长、水位下降、水面萎缩、水质发生变化等问题;也是真正保护好鄱阳湖,特别是提高鄱阳湖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使鄱阳湖更好支撑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于民生改善的一项重大项目。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