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文体设施新风景|上博东馆9月27日开工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实习生 孟悦
2017-09-23 18:30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上海博物馆作为一座世界知名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展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同时也传递着城市文化的丰富积淀和独特魅力,成为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文化窗口和艺术殿堂。

位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本馆(下简称:上博本馆)自1996年建成开放至今已不间断运行了21年,上海市委、市政府着眼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作出了大决策——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下简称:上博东馆)。“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获悉,上海博物馆东馆已确定将于9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20年竣工。上博东馆的建筑由同济大学设计师与团队设计。

上博东馆西临杨高南路、北临世纪大道、东临丁香路,占地面积4.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0.5万平方米,是上博本馆馆舍的2倍多,建筑高度近45米,拥有地上建筑6层,地下2层。目前,项目已经进入到开工前的最后冲刺阶段。

上博东馆效果图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采访时介绍了上博本馆和东馆的展陈方式的区分:“本馆保持一种经典的展陈和审美方式,东馆将更强调‘主题’,以文物讲故事,这不是简单的按照门类展示文物,而是按照我们展陈的体系语言和手段来加以区分的。并且东馆将更多地融汇当代博物馆强调互动体验的展陈元素。”

上博东馆建成后,不但能大大提升上海博物馆文物收藏的展出比例,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也能与周边的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图书馆东馆、世纪公园等文化设施形成集群效应,成为上海又一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文物讲中国故事,建青少年探索宫

上海博物馆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未来,上博东馆将构建以中国古代文化主题为核心的展陈体系,以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现象为切入点,打破展品的门类限制,横向构建体系,举办反映中国重要历史文化内涵的主题性陈列展览,让文物说话,讲中国故事。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认为,公众到博物馆希望通过欣赏文物增长知识,为此上博将会进入数字化、科技化的手段,让公众在参观完以后把博物馆的文化带回家。

为此,上博将进一步拓展业务研究、教育体验、社会服务、文化交流等功能,努力打造上海地区中国古代艺术收藏展示、古代文化教育、古代文化研究与交流及公众文化休闲娱乐的开放性公共平台,强调“展、教”结合,使参观者在多样化的体验活动中获得知识,从而更好地发挥上海博物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鉴于此,上海博物馆希望成为一个全民终身学习的课堂,上博东馆将拓展体验互动的场所的布局,其中有一个专门针对青少年的体验互动展区(暂称为青少年探索宫),将是一个有开阔的空间的青少年活动营区,其中除了互动和体验外,还有情景演绎和一部分实物的空间,使青少年和历史对话,增加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认识。

上博东馆效果图

杨志刚介绍说,博物馆的开放并不意味着安全系数的降低,而是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褪去博物馆的神秘色彩,能够让我们的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博物馆的运作和细节。比如上博东馆会设置开放式的库区,公众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和触摸文物。比如上博展厅展出的都是完整(或修复完成)的器皿,但东馆也许会有一个地方拿出一些珍贵的瓷片给大家观赏,让公众增进对中国古代瓷器的灿烂悠久的文化的了解。如果观众愿意的话,还可以触摸。

此外,上博东馆还有一个专门修复演示的区域,展示上博修复工作人员的工作常态,为公众揭开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

可见,未来上博东馆将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感和参观体验。更多的教室、图书阅览、数字影院等设施对公众开放,继续拓展上博公众教育的经典品牌。

兼顾文物收藏保护和服务公众的东馆建筑

何种建筑能将这些畅想变为现实?展示在“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记者面前的是一个分为几个区域、有着贯通开放式空间和自然光泻入,覆盖蜿蜒如大海波涛的大理石立面,并带有屋顶园林的矩形体块建筑模型。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介绍说:“从整体上讲,这栋建筑第一眼的印象就是符合上海的文化气息。具体来讲,科学性和艺术性,形态和功能性,以及视觉感受和参观体验的动和静结合都结合地比较好。所以在招投标的过程之间,这个方案就逐步逐步就浮现出来了,然后通过不断地深化、优化、细化,最后中标。”

上博东馆的建筑设计是来自同济大学的青年设计师李立教授,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他们立足于城市空间整合和内部功能组织,为上海博物馆东馆带来了一座开放型的博物馆建筑。

李立介绍设计理念说:“我们是希望反映上海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外立面是带有波浪状的起伏和平整的建筑肌理结合,如同大海的波浪和陆地交汇这是一个“海陆交汇”的概念,表现了上海地理特征的同时,也表达了上海海洋文化和陆地文明的结合。

相对于上博本馆单一中心的比较封闭的建筑,上博东馆更加突出了内向型和外向型的空间,试图达到展览空间和互动空间的结合,其中囊括了大量的户外空间,休闲空间,文创展示空间,公众参与空间。

也正因为大量的开放空间,所以上博东馆引入了更多的自然光,也考虑到文物对光线的不同敏感程度,和对光环境要求的精密程度,上博东馆外立面部分使用了数码打印技术,使展厅并非完全是敞亮,而是侧光引入以改善展览的舒适度。这些数码打印技术的外立面运用让上博东馆在夜晚透出微光。观众除了从正门入馆外,还可经由地铁‘上海科技馆站’直接进入上博东馆。”

上博东馆模型图

上博东馆模型图内部

可见,上博东馆建筑从功能出发,以人为本、以文物为中心,使得博物馆管理运行更加科学有效。同时,为了缓解观众在特大型博物馆中的观展疲劳问题,建筑还改进了常见的封闭式流线设计,在流线的不同位置设置敞开式的休闲边厅以及室外露台和花园,强调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交流互动。使得观众在博物馆内参观,既能与历史对话,也能感受陆家嘴现代化的风貌。在上博东馆,市民既能观展也能休闲,既能社交也能休憩,既能感受古老的文明也能感受城市的活力,逛博物馆将成为上海市民生活的另一种新方式。

预计在上博东馆开放后,上博本馆将闭馆进行所有的机器设备和内部空间都的整体改造,但“天圆地方”的外观仍将保持。大修之后,上博本馆计划将更多空间留给观众在展陈和公众体验将向上博东馆看齐。

上博东馆夜间效果图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认为,上海博物馆将在上海文化新格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上海构建“两轴一廊、双核多点”城市文化空间发展新格局中,上博两馆恰好在两个核心位置,这种格局全球未曾有。上海博物馆将“联动东西”,将两馆文化辐射更广。他希望,将来上博本馆和上博东馆,如同上海的两个机场,不仅让参观者心中明白哪个展应该前往那个馆观看,出租车司机也将对此如数家珍知道不同需求的乘客应该去哪个馆。当然这仍然需要一个全民普及、推动的过程,让更多的人关注博物馆。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