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母亲节书单|坚韧、慈爱与洞见,她是一位母亲
古代游子远行之前总会在母亲居室的窗前种上萱草花,萱草又称“忘忧草”,希望慈母在看到花的时候,能够忘却思念孩子的忧愁。写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孟郊也写下这样的诗句:“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这是中国式的含蓄与哀愁。
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母亲节,萱草花开放,理解母亲,说出想念。
《我离开之后》
《我离开之后》书影
这是一个母亲写给女儿的人生指南。
插画家女儿哈莉在某个失眠的夜晚,意识到母亲总有一天会比自己先走一步。她害怕地想象母亲离开后的各种可能情况,想象她会错过多少重要的时刻。隔天早上,她要求母亲苏西写一本“妈妈离世指南”给她,逐步指导她如何度过没有母亲陪伴的日子。
于是,母亲苏西耐心地按照天数写下一份笔记来指导女儿怎样过好自己的人生,包括第一天“做墨西哥鸡肉卷”、第二天“允许人们关心你”,第三天“给狗梳梳毛”……这是一份母亲给女儿的治愈指南。虽然大部分内容以轻松幽默的语气说出,但许多地方仍流露出母亲对女儿深深的关怀与眷恋。如第2000天,“做个好梦”的笔记中,母亲写:
我不是在偷窥,也不想打扰你的生活,只是顺路回来看看你。就算你醒来后忘了梦里说过的话,也忘了梦中的细节,但也要试着记住这种母女重聚的感觉。…… 我希望我的探望能提醒你,妈妈永远爱你。
生活总是不轻松的,离别是痛苦的,母亲写下这些能让生活一点点变好的小妙招,是给女儿最珍贵的礼物。
《平如美棠》《平生记》
《平如美棠》书影
饶平如整理绘制剪贴出了18本像薄
《平如美棠》是老先生饶平如对相守了六十年而最终先自己离去的亡妻的情意深切的追忆。读者从中可见车马慢时期的伉俪情深,而或许更多的,将看到母亲毛美棠在困难时期对一个拥有五个孩子的庞大家庭的艰难操持。
饶平如三子饶乐曾回忆,一九五八年,饶平如被送去安徽劳教,家庭重担一下子压在了毛美棠身上。曾经“爱美、爱玩,她和闺蜜刘宝珍俩人形影不离,唱歌跳舞、看电影追星、购物追时尚”的女孩扛起了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
只是与一般的讲述20世纪六十年代苦难的人间百态不同,《平如美棠》中,全家睡一张草席、吃着盐水泡饭的晦暗生活,因为母亲而透出光亮。
饶乐曾回忆:“全家人衣着破旧。两张床、一张摇摇欲坠的饭桌、一张破沙发便是家中全部的家具。在破裂的护墙板上,外婆钉了许多钉子,挂一些她需要挂的东西。那时的晚上真是安静,我们围坐在饭桌前,或做功课,或看书、画画等。沙发上,外婆会抚着墨球(外婆养的猫),母亲会把报纸卷成筒,轻轻地唱歌。父亲说母亲最喜欢唱的是《花好月圆》,我记忆中更多的是《送别》《渔光曲》《夜半歌声》,还有就是《魂断蓝桥》《翠堤春晓》《桑塔露琪亚》《托赛里小夜曲》《舒伯特小夜曲》等国外乐曲。我从未学过,但却会记得,应该是从母亲那里听会的。母亲的嗓音甜美,但歌声中总带着哀婉和忧伤。现在想来,当时是那么艰难,但与母亲在一起,还是感觉如此温馨和幸福。”
场景速写
《莫言短篇小说精品系列》
《莫言短篇小说精品系列》
莫言在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发表了名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开篇即向全世界介绍了自己的母亲: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2011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开始,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接下来的演讲中,莫言又讲了母亲的七八个故事,热水瓶的故事,吃饺子的故事,卖白菜,拾麦穗,长期患病而始终不肯放弃生命的坚强,家境贫寒却支持儿子学习读书的见识,桩桩件件,可见一位乡村母亲的坚韧、慈爱与洞见。如莫言所说,打开母亲、打开记忆的闸门,然后才获得灵感。母亲实在是莫言写作中最重要的母题,与早前厚重的《红高粱》和因为母亲的离世而长歌当哭般写下的《丰乳肥臀》不同,母亲在莫言的短篇小说中不必被隐喻为土地和文明,不必承担厚重的历史,有时只是一位鲜活生动的、充满了生活智慧的母亲。
如短篇小说《猫事荟萃》一篇,写“四清”工作队来村里时,我的祖母和母亲怎样煞费苦心地为陈同志张罗一桌好茶饭,用“故事中的故事”的嵌套结构复述祖母讲述的许许多多的关于猫的故事,实在生动有趣。
《秋园》
《秋园》书影
“外婆去世时,我去湖南参加了葬礼,陪伴妈妈把外婆生前喜爱的衣服一件一件放入棺木。在一件衣服的口袋里,我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些年份和地点——外婆记下的最简略的生平,最后两行是: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
终落得如此下场
她用这两句来形容自己的一生。”
2020年,时年八十岁的杨本芬出版了人生中第一本书《秋园》。在这本巴掌大的砖红色小书里,她记录下母亲梁秋芳的一生,杨本芬为母亲取名“秋园”,而自己化身文中长女“杨之骅”,秋园苦难堆叠的一生不断冲撞女儿的笔端和眼眶。作者自述:“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秋园》的独特魅力当然在于它以纪实的、回忆的笔触写尽了一位母亲一生的坎坷,写被放逐到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命运面前显得那么渺小无力,仿佛随时会被揉碎但又那么柔韧。但更为珍贵的,《秋园》是普通人写普通人的传记,是最渺小的人,在四平米的厨房以一张矮凳为桌写下的回忆录,而《秋园》的成功,也佐证着每一位拼尽全力生活下来的母亲,都值得被阅读、被看见。
《木兰结婚》
很多经典作品描述过极其复杂的母女关系,《木兰结婚》也是如此。
《木兰结婚》书中收录了15位女性的真实故事。她们或年幼或正在老去,或婚恋中或单身、或在困境中或已一步万里阔。她们在处理与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时,面临各种复杂、幽微的环境和挑战。
作者胡卉谈道,《木兰结婚》是十五篇故事中的一篇的篇名,“木兰”不是古代的花木兰,而是一个叫庞木兰的姑娘,故事讲述了她面对婚姻如何做选择,这牵涉到一些家族记忆,包括母亲的自杀等等。比起一味地伪饰母亲这个角色,《木兰结婚》关注的是另一种可能——当一位母亲并不是公共评价体系中的那种合格的母亲时,子女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建立起自己坚韧的精神世界,在没有典范去模范的情况下,依靠自己去超越现实的困境。
作家张怡微谈到,在这个时代,母女关系越发多样化。有的母女除了血缘关系外,几乎不像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抛开表面问题,代际的严重冲突,可能拷问的是女儿是否想成为像母亲那样的人,“这其实才是中国人最不喜欢讨论的问题,那是一种家庭关系中非常细微的部分,它涉及到真正的看法,涉及到真相。”
《成为母亲的选择》
《成为母亲的选择》书影
“你绝对会后悔没有生孩子!”2008年,当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开始进行一项名为“后悔当妈妈”的社会调查时,这句话始终回荡在她的脑海里。母性是天生的吗?成为母亲是女性的天职吗?在其后的五年,这些问题始终伴随着多纳特和她的调查,并最终发展为《成为母亲的选择》一书。
在本书中,多纳特采访了二十三位以色列女性,无论其年龄、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已为人母。通过长期的跟踪采访,多纳特追溯了这些女性成为母亲的历程,分析她们在孩子诞生前后的情感世界,调查她们如何认知和化解生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对女性而言,母亲可以是基本而重要的角色,并将为人母与成就感、愉悦、爱、舒适、自豪与满足感联系在一块儿;我们也知道母亲们的紧张与矛盾心理可能会制造无助、无奈、内疚、羞愧、愤怒、敌视和失望。我们也开始愿意理解,母亲们也是人,可能有自觉或不自觉地会有伤害别人的念想,然而,我们仍然渴望这些有血有肉的女性经验不要击碎母亲的神话形象,因此我们不承认母亲们也可能会后悔。
“在本书中,我追溯她们成为母亲的历程,分析她们在孩子诞生后的理性和情感世界,勾勒出她们的感受与生命中的痛苦冲突——这样的痛苦来自‘她们希望自己能够摆脱母亲身份,但事实上已经成为母’的落差。此外,我也调查这些不同的女性如何认知这些冲突并如何处理它们。”作者谈及。
作者奥尔娜‧多娜丝也提出,不是所有妈妈从一开始就喜欢孩子,她们也许并没有生育的意愿,只是因为社会压力才这样做。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母性天生、母职神圣,“母亲可能不爱孩子”这样的想法根本就是对母亲形象的一种亵渎,人们情愿相信这不过是因为社会或经济压力,只要能够提供相应的援助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对于“天生就对孩子没感觉的妈妈们”,社会选择视而不见。只是,母爱母性并不见得是天然的,如果不能破除对母爱母性的迷信,便会制造出一代又一代后悔的母亲。
《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书影
从《82年生的金智英》开始,韩国的女性题材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女性被压抑到极点,背水一战的悲怆感引发持续的回响。
最近的一本摘得“韩国出版文化奖”的《我的妈妈》则是另外一种风格,这本画册将叙述的权柄转交给孩子,以孩子视角,研究和记录妈妈,着重表现了妈妈照顾宝宝的真实状态——因为生产,所以身材走样;因为晚上喂奶,所以白天困倦;因为无时无刻不要照顾宝宝,所以自己的生活变得狼狈不堪……
母亲这个光辉的身份总是会掩盖很多真实,每一个母亲都被鼓励美丽、坚强,近乎完美,但是像是很多母亲说的:“妈妈也是第一次,一切都很陌生,很艰难。”只有清楚地看到养育一个孩子过程中的艰辛和疲累,看到生活中无数个需要攻克的小难题,才能更好地理解何为母亲。
《到底有多难:一个中年母亲的自我救赎》
《到底有多难:一个中年母亲的自我救赎》书影
继续着对“何为母亲”的讨论,《到底有多难:一个中年母亲的自我救赎》整个故事梗概为:主人公凯特曾是颇有能力的基金经理,在事业巅峰时期为了陪伴两个年幼的孩子好好成长,她选择辞职回家,当起了全职妈妈。但是几年后她的丈夫被裁员并赋闲在家甚至还需要花费不菲的费用接受心理治疗,家里有沉重的房贷压力,孩子也要花钱,这些迫使她需要重新回到社会谋求工作。
书中的每一章以时间为限,写不同的时间点发生的比较具体的事情,像是一位住在隔壁的邻居向你讲述每天的琐碎日常,从书中的部分章节的小标题来看,“减不掉的赘肉”“找回更瘦、更有活力也更精明的自己”“在家庭生活的地震中保持兴高采烈的状态”……在作者的故作轻松或者埋怨的絮叨中,充满了人到中年的凄凉与疲惫。
《到底有多难》毫不掩饰地揭露生活中残酷的一面,女性有了基于男权逻辑的一套“圆满人生”——丈夫爱自己又能赚钱养家,孩子听话,生活无虞。许多女性的觉醒以及很多女性故事的发端都是如上所述的现世静好被打破,主人公凯特也是在不得已去工作时才发现自己在之前的大多数人生中对于自己的关注是完全不够的,这是很多女性的选择——在初进入一个家庭时就忙不迭地承担起照顾一家老小的责任,并完全主动或者被迫弃置自己的理想、志业、女性魅力……在偶然惊觉时,发现岁月忽已晚。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