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这20人的“医生跑团”,是北马不能忽略的天使
42.195公里的距离,他们分散在跑道的各处,除了完成比赛外,他们肩上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随时发现赛道上跑者可能存在的身体问题,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救助。
他们是跑者,也是医生。
“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百余人报名,最后甄选了二十名
本周六,在北京马拉松博览会北京和睦家医院的展台前,仅仅半个小时,就有2名医生跑者来到这里领取物品。他们是这次北京马拉松“医生跑团”的成员。
17日一早,他俩和其他18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一起,组成二十人的“医生跑团”,为跑道上的3万名跑友提供医疗方面的应急服务。
作为今年北京马拉松的官方指定医疗支持服务商,北京和睦家医院除了在北马赛道沿途设置10个服务保障点、由医护人员佩戴50台AED设备、终点区安排康复拉伸医生外,今年最大的创新,就是由二十人组成的“医生跑团”。
毫无疑问,这是今年北马医疗救助方面最大的亮点。
据悉,这二十人的“医生跑团”被纳入北京市卫计委的系统内,协同120急救体系,给北马的跑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安全补充,这也被视为是北马安全急救保障环节上的再升级。
北京和睦家医院市场部总监孙迪透露,医生跑团,从报名到落实,进行了极为严格的筛选。
“我们一直在寻求着改变,想比往年在医疗救助上提供些不同的东西。这个‘医生跑团’的想法出炉后,我们是8月4日在微博、微信上发布报名的信息,然后有百余人报名参加活动。我们根据报名医生的资质进行了很严格的针对性选择,半个月之后,最终选出了这二十名医生跑团的成员。”
医生跑团配备的医疗急救包。对于“医生跑团”里医护人员的遴选标准,孙迪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有过跑马经历的,我们选出的这二十名医生跑者中,基本上都是有跑过全马、半马经历的;第二是有过相应急救知识培训的,类似于120急救知识培训;第三是参加过其他赛事的急救工作。”
每个“医生跑团”的医生成员,都会装备一个急救包,里面包括喷雾、棉签和创可贴等物品。如果在赛道上发现跑友有意外情况,跑团成员可以随时进行救助。
据悉,针对这次参加北马的“医生跑团”,北京和睦家医院在遴选方面也特意考虑了医生跑友的成绩,平均下来,保证每个成绩段都会尽量覆盖到。
“最快的有3个多小时的,慢的也有5个小时的,我们在每个时间段中都会有我们的医生跑者,这样覆盖的面,也会更大一些。”
全程动态监控,网格化救助系统
北京市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的凌雁,是“医生跑团”的一员。作为一名跑步四年的跑者,凌雁的跑龄不长,却已经有了三次全程马拉松的完赛经历。
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作为一名医生,她也是一名跑友,而且平日也比较关注医疗急救方面的东西。
“相比于擦伤等外伤,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心血管方面的保障。作为医生跑者,我们需要有意识进行识别,比如说,如果你比赛途中看到旁边跑友的脸色不太好,就第一时间进行判断和救助。”
凌雁表示,虽然赛道设有救助站,赛事本身也有很多佩戴AED的医疗人员,但医疗跑团的补充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当于这是一个网格化的救助系统,既有急救车,也有固定的,还有背LED的。我是跑步者,也是医生,同样参与到中间,这样给跑友一个全面的防护和识别系统。”
北京市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的凌雁,是“医生跑团”的一员。“路上看到不少选手要求拉伸、喷止疼雾,但没有遇到或看到严重情况,如晕倒、需要急救的情况。”凌雁说自己在7、8公里时帮一位摔倒的女选手摔倒处理了伤口,在众多医疗人员的保障下,今年的北马很安全。
来自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郝祯,也加入了这次的医生跑团。他认为,有了“医生跑团”的存在,会更及时地发现参赛选手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给予他们更专业、更及时的救助。
“我们会更灵活,就相当于一个全程动态的监护,能发现一些不容易发现的地方。你比如很多跑友啊,尤其看到终点的时候就会很兴奋,而这时候,往往就是危险时刻。”
医生跑团,不止20个人在战斗
事实上,在北马赛道上提供应急救助行动的,远远不止这20个医生跑友。
杨昆是民航总医院急诊科的医生,他另外一个身份是北京医师跑团的成员。这一次,他将和北京医师跑团总共八十人的队伍一起,肩负起医疗救助的重任。
早在今年春天举行的天津全运会群众马拉松组的比赛中,就有一百多名北京医师跑团的成员参与其中,给跑者提供帮助。
“我们会用更专业的医生知识,来判断什么是‘黄金四分钟’,来确定他的程度,看他到底严重不严重。”
孙迪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其实这一次二十个人的“医生跑团”并不算多,算是一个尝试,以后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赛场上有众多医护人员,赛后也有专业的医疗志愿者为跑友拉伸。“虽然‘医生跑团’二十个人在三万人当中杯水车薪,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团队中去,大家其实也是为了一个目的。”
这些医生跑团的成员也不乏包括一些来自外地的医生跑友。
“你看我们的医生,有来自北京的,来自四川的、内蒙古的,我们就是希望他们可以把这种急救的经验传递出去,他们可以带回到当地,然后带动和提升当地大型赛事的医疗救助,能有这些经验上的传递。”
不过,在凌雁看来,仅仅让医生行动起来,还远远不够。
凌雁有一些跑马的朋友,并没有任何的医学背景,但都参加了急救的学习,也拿到相关的证书。随着他们急救意识的不断增加,甚至还能帮助别人。
“救助应该是一个体系,除了咱们医生,专业的医疗人员之外,每个参与马拉松的运动员、服务人员,旁边的观众,都要有一些急救的意识。先从医生跑团开始努力吧。”
更多专业跑步健身内容请关注本栏目微信号:sijiabenpao或搜索公众号:私家奔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