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施一公:从“要为咱驻马店人争光”到“想影响一批青年人”
9月16日晚22:38,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做客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开讲啦》,分享了他的成长历程与人生选择,以及对人才培养、教育创新的期望与思考。
科学殿堂是如此之神妙
年少的施一公,牢牢记住了小学政治老师对他说的“你要为咱驻马店人争光”,他努力学习,最终成功保送到了清华大学。20岁时,父亲的意外过世给他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也改变了他的人生态度。从此,他不再是懵懂的大三学生,立志要改变这个社会,要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从清华大学到出国留学、博士毕业,他也曾有过迷茫和徘徊,考虑过转行读计算机、经管专业,甚至通过面试拿到了一家保险公司中国首席代表的职位。在诱人的高薪面前,他发现做科学是最浪漫、最梦寐以求的事情。他说:“一旦进了实验室以后,发现在科学研究这个殿堂里面,是如此之神妙,出乎你的想象。”
从1995年春天读博士后一直到现在,施一公从事相对独立的科学生涯已经整整22年,他说这是让自己内心最能平静和满足的一份职业。现场,他也勉励年轻人:“当你跟着自己的兴趣走一条路的时候,要坚定地走下去,不要被周围的价值观所牵引,尤其是不要被以金钱论英雄的价值观所牵引。”
知足常乐是创新最大的敌人
2008年,已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执教。很多人问过他为什么,在演讲中,施一公教授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自己回国最根本的原因是“想影响一批青年人,想培养最优秀的创新型的青年人才”。
他常常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中难以产生拔尖的创新人才?为什么极其优秀的中国学子到了国外,脱颖而出的比例非常小?施一公发现,这些优秀的中国学生非常容易满足。我们的传统文化非常推崇知足常乐,施一公认为,知足常乐用来对生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好的,但用来对科研、对学术追求,知足常乐便是创新的大敌。
他希望当代的大学生们能够追求卓越,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在满足小我的同时,更要把大我、把社会放在心上,只有给社会带来价值,才算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循规蹈矩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施一公讲到,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公平主要依靠公立大学实现,而科技的卓越则是由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共同保障,其中私立大学的贡献更大一些。从西海岸的加州理工、斯坦福,到东海岸的普林斯顿、哈佛、耶鲁,这些超一流的大学都是私立的。施一公说:“我们希望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所现代化、世界级、研究型的民办大学,她的名字叫Westlake University,西湖大学。我相信民办大学作为公立大学的重要补充,和公立大学交相呼应,也同样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精尖的人才。”
施一公认为,30年、50年之后,在中国大地上,一定会有一大批足以代表中国人水平、足以为中国科技发展、为世界文明进步保驾护航的一流民办大学。“那时候,我们的后代能够对世界说,我们中国人做出了和我们的民族人口、我们的历史传统相配的贡献,实现这一目标要依靠创新,而这种创新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
(原标题 施一公做客《开讲啦》:做科研是最浪漫的事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