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赛迪智库|如何以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应急”体系

黄玉垚 高宏
2022-05-12 11:46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安全发展理念、提升全社会安全保障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保障。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国发〔2021〕36号)中同样提出了“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的任务目标。2022年4月国务院安委会制定部署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其中要求充分利用在线远程巡查、用水用电监测、电子封条等信息化手段,及时发现违法盗采、冒险作业等行为。

当前,旧的安全隐患积累较重、新的安全风险持续出现,应急管理的科技信息化水平总体较低,风险隐患早期预警、应急通信、指挥平台、装备配备、远程投送、技术应用等保障尚不完善,急需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撑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升精准防控风险水平。可以说,以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应急”体系,实现应急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对于破解应急管理的痛难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一、以信息技术强化多部门协调联动能力

现代社会的各类突发事件逐渐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关联性、耦合性、跨界性,呈现出系统性危机,容易产生次生、衍生事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现代应急管理需要多部门、多策略去共同积极应对。例如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防控工作,就是多部门的统一联动:应急部负责制定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装备规划并组织实施;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国家战略物资的收储、动用、轮换、管理及重要物资紧急调度工作;财政部为物资保障提供资金支持;工信部负责应急状态下重要工业产品协调保障和国家医药储备管理工作;民政部负责管理、分配及监督中央救灾款物工作;水利部负责中央防汛抗旱物资管理工作;商务部负责重要消费品储备管理和市场调控工作。

要打破层级和区域限制、强化部门之间的应急管理联动和整合协调能力,就需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协调、互通、互联的有机运行整体。一方面,跨部门、跨行业的指挥体系数字化协同制度相对较为缺乏,联动困难、信息共享不畅、沟通困难等协同治理方面的问题较多,以至于造成了地域、部门、系统间的“信息孤岛”现象。对此,应进一步完善各部门应急管理职能,充分整合各部门应急力量。可效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打造各部门共治共享的综合应急管理平台,覆盖重点领域,不断推动大数据驱动信息共享,提高治理效率。另一方面,面对新旧风险隐患叠加作用的现实情况和突发事件日益复杂综合的实际问题,积极构建国家级多方协同应对平台,健全城际应急管理合作体制,建立城市合作的制度体系,完善比邻城市之间的跨地区合作体制,形成网格化结构的联防联控、互联互通的应急管理机制。

二、以信息技术提升应急管理全流程一体化运行能力

应急管理一般可分为四个部分,即事前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事后恢复,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重叠的,但他们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单独的目标,并且成为下个阶段内容的一部分。目前,尚存四部分协同性不强的问题,对各类风险隐患分级分类监测、研判能力不强,对应急预案和物资储备的指导效果有限;突发事件的预测信息和风险评估针对性不强,直接影响事中处置。如去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故中,应急管理的几个环节协同性出现严重问题,应急行动与气象灾害预报信息发布明显脱节,对防汛应急预案的研判失误,导致未及时启动防汛一级应急响应,同时,仍以常态化目标要求应对重大雨情、汛情,没有精准施策。

在这一背景下,应急管理现代化体系需加快信息技术的全过程应用,面向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总体要求,构筑“智慧应急”的体系,推动应急管理全流程一体化进程。

一是要强化大数据的应用,提高事故预防及预警能力。在事件发生前通过海量数据分析排查出“先兆”或“隐患”做出预判,扭转应急管理的被动局面,同时,提升数据决策者的数据积累能力和数据关联分析应用能力,防止数据积累意识缺乏造成数据留存单一化、抓取碎片化,无法准确、全面掌握信息导致的预判不准问题,为事前预防和预警准备阶段作出决策支撑。二是综合事前预防措施和应急准备、依托智慧算法,打造应急管理智慧平台。根据灾情实际情况及时自动生成人员装备调配方案及灾情处置方案,实现备战救助人员、储备物资及各类资源的及时派发和调配,加快应急反应及时度,促进应急管理智能化、精准化决策能力和应急救援实战能力的提升。 

三、以信息技术提升“技防”的实战能力

“技防”是指在应急管理各环节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安全防范的手段。在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技防”已经逐渐成为了应急管理各环节的“主力军”,其效果甚至超过了“人防”和“物防”。但在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理过程中,信息技术虽然已经运用,但对于“技防”能力的提升效果有限。例如全国智慧化工园区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部分园区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存在一、二级重大危险源、关键部位及工艺参数的实时视频监控未实现全覆盖的现象,对事故的自动报警、预警和联动处置影响很大。

我们已经度过了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过程中“从无到有”的阶段,现在要解决的是信息技术“从有到优”的问题,全力提升其应用效果。对此,一方面应强化顶层设计、引导优质资源集聚,对应急管理现状、智能化发展需求、发展定位及规划等信息进行梳理,统筹资金及技术投入等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优质资源在“智慧应急体系”建设中各环节的使用,完成智慧化管理中涉及到的应急指挥、安全监测、处置救援等多类典型应用场景的整合。另一方面应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引导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各环节标准化发展及应用。目前,国标《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指南》已经于2021年5月1日起实施,规定了建设智慧化工园区过程中,包括应急管理在内的11个板块共110条建设指标要求,最终通过数据整合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化工园区智慧化管理与高效运营。这对于其他行业乃至整个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实现应急管理现代化、智能化以及与城市综合管理融合化发展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作者黄玉垚、高宏均来自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安全产业研究所)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