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胡梦周和中国电音,都在寻找“突破口”

2022-05-07 11: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亿谦 新音乐产业观察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 | 亿谦

不知道为什么,看着CORSAK胡梦周和周深在《天赐的声音》中一起表演《调查中》,想到了热剧《开端》中的一句台词“他们只是这个世界上再普通不过的两个人。一个理性而敏锐,一个热烈而勇敢。却也有了放手一搏的勇气。”

周深和胡梦周

对于音乐人来说,上综艺确实需要一点“放手一搏”的勇气,必须在舞台上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才有可能争取到观众的注意力,这对于胡梦周来说,很重要。作为当下电音的代表人物,出道三年,正在努力地寻求突破,他需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

这不是CORSAK胡梦周一个人的“任务”,这也是中国电音的“任务”,尽管若干年前,“电音”二字也曾经一度被认为站到过“风口”上,但时过境迁,在说唱等分众音乐市场蒸蒸日上的同时,“电音”又回到需要相信光的位置上。

各种行业报告都告诉我们,中国的电音市场受众群体并不小,而且“蹦迪”也已经成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但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电音仍然缺乏能够进入大众视野的领军人物和口口相传的热门金曲。

喧嚣散尽之后,无论胡梦周还是中国电音,都在寻求“突破口”的路上。

A

抓住机会

2019年夏天,CORSAK胡梦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站到了电音节Tomorrowland的舞台上,作为全球最大的电音节之一,这不只是胡梦周的梦想,也是很多中国电音音乐人的梦想。

胡梦周

那几年,在流媒体的带动下,音乐产业正全面复兴,EDM(Electronic dance music,电音舞曲)潮流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也在中国快速发展起来。有媒体称中国是“下一个正在爆发的电音市场”,每年有数十场电音节在中国内地举办。

甚嚣尘上的市场大环境,对于音乐人们来说,当然是好时机,而CORSAK胡梦周也抓住了机会。他用10分钟时间创作的歌曲《溯(Reverse)》,创造了超过20亿的播放量。

在Spotify上,CORSAK胡梦周跟国际知名DJ艾利索(Alesso)合作的《Going Dumb》播放量超过5000万。这让CORSAK胡梦周的Spotify月听众人数最高达到300万,不但是Spotify上唯一一位月听众量破百万的中国电音音乐人,而且跻身华语音乐人前五名。

流量不代表一切,但在互联网时代,流量是音乐人行走江湖的通行证,是穿透平台的利器,同时也是市场发展的数据标尺。《溯(Reverse)》这首在抖音平台播放量超过250亿,让CORSAK胡梦周收获了庞大的听众群,也成为中国电音市场崛起的一个注脚。

中国电音当然不只有CORSAK胡梦周一个人,但他就像是一个新时代的符号,用自己的方式给华语乐坛敲上一颗铆钉,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锚点,让我们开始期待中国电音或许将会涌现出自己的超级巨星,一如艾维奇(Avicii)或阿兰·沃克尔(Alan Walker)那样,给流行音乐带来巨大的冲击力。

然而,事实证明,在一个电音基础非常薄弱的市场里,饭得一口口吃、路得一步步走。

B

探路者

市场泡沫总有被戳破的一天,中国电音市场似乎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这或许也跟突如其来的疫情有关,高度依赖场景的电音市场,从2020年开始出现了滑坡,随之而来的,也有反思。

从场景上说,电音的消费群体确实不小,但如果我们跳出DJ打碟的“场景”去看电音市场,我们会发现,中国电音在产业链条建构上,与国外相去甚远。产品、创作、宣发、造星,每一个环节都有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许是主动参与到行业链条中,去合作、去接触、去展示自我。这或许正是CORSAK胡梦周近两年来频频出现在综艺节目上的原因,对于相对小众的市场来说,走起来才有出路。

在《我们的乐队》、《闪光的乐队》和《天赐的声音》等综艺节目舞台上,我们看到的CORSAK胡梦周,更像是一位“探路者”:一方面,以电音制作人身份发展多年的他借助综艺舞台展示着自己积累多年的技艺,另一方面,他也通过跟不同类型的歌手、音乐人合作来找寻自己在流行音乐里的“位置”。

在《乐队无限公司》第5期,CORSAK胡梦周作为编曲改编了黄义达的歌曲《那女孩对我说》。这首歌的改编以影视剧旁白的采样切入,期间安排了大段的氛围渲染,高潮部分又出人意料地由一句“再见”切换到噪音摇滚。编曲设计让我们听出了CORSAK胡梦周作为制作人的敏锐音感。不同与很多其他版本的改编,CORSAK胡梦周的这一版那女孩,更像是用了电子乐中切片采样的方式,将原本流畅的乐段进行段落分解,巧妙地用声音讲完了一整个爱情故事。这是重构。

类似的思路,也表现在他在《闪光的乐队》第10期里重新编曲的《梦里花》。同样有氛围渲染,同样使用了摇滚编排,只是多了一些Future Bass的的电音节拍,为歌曲建构更强烈的律动感。但是跟《那女孩对我说》一样,CORSAK胡梦周的思路仍然是从歌曲本身出发,并没有试图用电音节拍把空间填得满满当当的,最后一段升调高潮前的骤停更是给旋律和演唱留足了“空间”,可以呼吸,也可以想象。而头中尾呼应的唱诗班哼鸣,人声每一句尾音飘散出去的混响,温暖宏大的电子合成器与弦乐的不断交织,把原本纯白的一朵梦里花,重生成了绽放于宇宙之中的希望之花。这是放大。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探索”。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在类型音乐的普及赛,填鸭式的灌输往往适得其反,与主流音乐进行更巧妙的嫁接则可能更有效。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人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摸索出适合的创作方式,从而找到中国电音该走的路。

一如老子所说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C

寻找突破口

最近一期的《天赐的声音》里,CORSAK胡梦周改编了两首歌,《调查中》和《黄种人》。

《调查中》的原版,主要靠吉他带动,CORSAK胡梦周改编的版本,用电音添加了更丰富的层次感。而且,相比上文中提到的《那女孩对我说》和《梦里花》,新版《调查中》的氛围渲染更加鲜明,副歌部分也用低音电鼓和合成器托扶。他加的天鹅湖吟唱和快速流动的古典钢琴更像是神来之笔,为《调查中》赋上了一层金黄色的神性光辉,周深与胡梦周一黑一白两只天鹅,完美升华了《开端》中那种“天人交战”的内心活动,相信看过原剧的读者一定会有所共鸣。而这是深思。

从他的每一个新舞台你都可以看到CORSAK胡梦周在音乐上的成长。他基本上都是在原曲的基础上,运用电音的音色、概念甚至是电音“一切皆为波形”的哲学,将原本作品的表达升华,电音这种音乐形态,也在CORSAK胡梦周的手中,变为了一种放大情绪的“放大镜”。如果说画皮难画骨,那么我想,他做到了画魂。

CORSAK胡梦周一如既往地为歌曲留足了空间,并且,通过拉伸空间感,让旋律和节拍之间具有了更大的张力。CORSAK胡梦周和周深用较内敛的演唱去填补了空间中的空白处,使整首作品听起来有很强的立体性。

相比之下,CORSAK胡梦周对于《黄种人》的改编则听起来更加紧凑,紧张感更强烈。

但“紧凑”是相对的“紧凑”,编曲架构上的张弛有度,保证了情绪有足够的时间酝酿并释放。而这也是CORSAK胡梦周歌曲的一大特点:你不会在他的歌曲里感受到那种压迫性的紧张,他似乎也从来不想用高压节拍来强迫听众非抖腿不可。相反,CORSAK胡梦周的作品,有着明晰的旋律线索和情绪脉络,并因此让人能够更容易沉浸其中。

关于这一点,CORSAK胡梦周曾经在接受新观的专访时提出过自己的一些思考,在他看来,东方文化的特色是“留白”:“我们习惯的旋律是一个音它可能要绕几个弯,它飘出去一会,会有更多的长音和长线条的东西,那就意味着,你的编曲上面也会留足了空间和想象力。”

所以,尽管CORSAK胡梦周从未强调自己做的是“中国风”,也很少宣扬使用五声音阶,但他的歌曲仍然让我们觉得听起来还挺中国的。这次天赐《黄种人》的舞台,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属于他世界里的“中国风电音”,也许有一天真就像他所说的,“黄种人不蹦洋迪”会成为现实。

CORSAK胡梦周用自己的作品证明了,当我们不去刻意追求某种形式,一切顺其自然,反而更能够展示出音乐人本身的内在属性:既然你是中国人,你做的音乐必然是中国的,音乐上的“不自然”往往源自对于形式的刻意为之。

这或许便是中国电音的“突破口”。跟摇滚和说唱一样,电音也是舶来品,一种 “舶来品”如果想要扎根本土,必然得 “接地气”。“接地气”并不意味着必须降低水准,而是要找到本土音乐的特色,让它跟舶来的形式更有机的融合。

类似的融合可以追溯到将近20年前,当时雷颂德和黎明所尝试电音创作,本质上说便是电音化的流行歌,这在当时获得了不少本土听众的喜爱,可惜整个华语乐坛缺乏持之以恒的尝试,只有断断续续的个案。这当然跟电音根基薄弱有关,市场需求不足,必然影响供给,由于缺乏专业层面的稳定输出,导致大众范围内的电音认知仍然有待普及,也让中国电音缺乏专业化的产业链。

但换个角度看,《Faded》和《Wake》等海外EDM作品的走红,也从一定层面拓宽了电音的受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电音也是大势所趋。只是,国内音乐人能否找到突破口,让中国电音能够实现质的飞跃,还需要更多的尝试和探路。

-全文完-

长期征稿,稿费业内高水平

感兴趣的朋友请把稿件发到邮箱

rechords@163.com

原标题:《胡梦周和中国电音,都在寻找“突破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