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打破数字化转型中的部门墙
原创 苏文力 看懂经济
作者|苏文力
阳光保险集团总裁助理,金融科技专家,看懂经济专栏作家(TA已经入驻)
年初分别与所在后援板块的各产品经理,讨论年度工作计划。当询问到可能遇到的障碍时,大家不约而同的都在担心来自公司内的阻力。并反映在前段时间的创新过程中,已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冲突了。
越是模式颠覆的创新,越有可能引发对方的阻挠。组织内强大的部门边界意识,让许多创新者望而却步。导致大家将创新限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只有极少部分可以进入到深水区。
画地为牢行不通了
领地边界意识是人类的动物本能。边界提供了一种安全感,提供给我们安顿躲藏的地方。社会生活的运转规则要求我们每个人清楚自己的边界,甚至拥有较好的边界感被认定为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人的边界意识有强弱。边界感强的人天然不喜欢涉入别人的事情,也不喜欢别人侵犯自己的领地。边界感强的人跟外界产生连接的可能性就比较小,而边界感弱的人,跟外界就容易产生广泛的连接。
确立边界可以维持一定程度的稳定,让结果可预期。稳定是涉及到的各方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平衡状态,是暂时和动态的。总会有新的力量,试图打破当前的平衡,从而促成边界的重新划分。
企业中各部门积极维护自己的职责边界,客观上起到了确保组织正常运转的作用。让大家按照规则运作,在划定的边界内合作互动,减少不必要的冲突消耗,避免非专业和不符合规则事项的发生。
当今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和客户要求在加速变化。有些部门感到在现有边界内已难以生存,想要打破边界的限制,尝试创新拓展自己的活动空间。受影响的一方则会全力守住自己的边界。
相互之间的争执促进了不同观点的交锋,从而避免了那些不靠谱、不专业的行为对企业的伤害。大家依据自己的职责提出意见,可以很好的规避其中存在的风险,也激发出更好的创新方向和做法。
大家习惯于在边界内行事,各自相安无事。跨越部门间的边界被认为是对别人权利的冒犯。有可能干扰到了其他部门的正常运转,增加了额外的消耗;或可能暴露出别人存在的问题,威胁到对方原有的权力。
企业内过于强烈的边界意识会导致组织缺乏敏捷性。各部门极易形成自我封闭的特性,造成相互掣肘、沟通障碍、缺乏凝聚力。这会不断削弱企业的整体效益,阻碍组织持续演进发展。
数字化转型是对原有业务和组织运作模式的全面升级。企业内跨越部门职责边界的事情已变得越来越频繁。组织需要有更大的可穿透性,边界应该是有机的、活性的,从而敏捷应对变革的要求。
虽然会降低组织的稳定性,但这是必要的代价。组织变革会是一个演化的过程,会逐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发连锁反应,给企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让其成员一时会难以适应。
承受一个难以预测的过程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若有意无意选择了逃避或抗争,其结果大概率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将其视为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主动学习新技能,积极做出应对,才可能生存下来。
重新认知边界
现有组织的职责边界划分并非天生就该如此。企业为了最大限度维护自身的利益,一切皆可以做出改变。谁在此过程中处理的好,谁就会在未来职责边界的调整中,处于较为主动的位置。
每个部门均应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变革之中,相互间形成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关系。合作是主基调,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协同形成团队力量。合作不能是一团和气,而是要相互交锋、相互激发。
竞争主要是在业绩表现和职责权利方面,比较谁为企业做的贡献大,彰显的是职业荣誉感。只要能对企业有利,甚至应积极成就对方。主动承担起未明确的责任,牺牲自己的一些局部利益。
各部门要敢于对一贯如此的现有做法提出质疑,追寻背后内在的规律和原因,探索想要达成的理想目标。分析可以借助技术做出的改变,将会产生哪些不一样的结果,带来怎样的收益。
或许一些创新并非企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领导也没有对此提出要求,但应本着不在其位也谋其政的精神,主动探索发现存在的创新机会。争取自己可以在变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抹不开面子是阻碍我们跨过边界的一大障碍。一方面总想给他人留有情面,担心影响到别人;另一方面害怕遭到对方拒绝,自己面子挂不住。这导致我们在应该行动的时候,表现的犹豫不决。
乔布斯、马斯克等成功的创新者丝毫不受情面的影响,总是朝着自己要的方向坚定行动,永远在追寻伟大的意义,不会维护自己的正确,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不受制于他人的情感波动,不忌讳残忍的坦诚,不同情自己的遭遇,不停止疯狂的探索。这恰恰是我们应该努力修炼的方向。
只要不是常规运转的事情,基本都可能涉及到边界问题。我们先要转变心态,不能默认对方理应帮助你,应该对你有好态度。对方不予理睬或反对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必须努力去赢得对方的支持。
对方有本部门的职责任务,自然先以自己的事情为主。既然你想请人帮忙,就要承担起推动者的角色,向其展现一起合作将会带来的价值,提升其积极性。同时要努力帮助对方解决因你而造成的麻烦。
遇到对方感到为难时,要表示理解,请求对方出主意,看如何才能达成目标。要尊重对方给出的意见,必要时做出妥协,甚至为此自己多做许多工作。只要能够往前推进,一切都是值得的。
要尽量将自己的目标结合进对方的目标里,努力争取帮助对方提升业绩。要多了解对方的任务目标,与自己目标放在一起考虑,寻找可能的合作机会,探讨自己可以提供的支持,积极寻求双赢。
要在向上级汇报方案时,强调对方给予的帮助。目标达成后,一定要正式向对方表示感谢。若该项工作获得公司的肯定,一定要把对方人员列进表彰名单。以促进双方的关系更近一步,未来的合作将更有保障。
对于被闯入边界的一方,愤怒是很自然的情绪反应。马上就想到开启战斗模式,要把对方从自己的地盘中迅速驱逐出去。这样的思考模式,更多是站在自身视角看问题,没有考虑到公司的全局。
先要了解对方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分析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收益,可能会产生什么风险,怎样才最大限度的符合企业的利益。所采取的举措,既要维护企业内的稳定,也要避免错失难得的发展机会。
每个人都喜欢看到让自己愉快的信息,而对那些挑战自己价值观或知识体系的现象视而不见,落入到自己编织的“信息茧房”。这让我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单一,失去了对真实世界的感知。
跨越边界的侵入,或许是在提醒您该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让您有机会扩展自己的视野,发现新的发展机遇。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变迁的潮流,判断对方的想法是否代表着未来的趋势。
若新创意可以帮助企业运转的更高效,减少人员操作环节和节省人力,并不会引发无法控制的风险,那就说明改变是不可避免的。抵抗只能延误一时,现有的模式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
积极拥抱变革才是最佳策略选择。当你主动参与到对现状的改变时,意味着率先站到变革的前沿,可以从中学习提升,甚至能让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适合自身成长的进程,提前给自己寻找到出路。
应尽可能将部门当下的职责改造为一个服务产品,形成对外服务接口,允许其他职能部门方便的调用,让更多部门对此产生依赖。各部门原有的分工和运作模式会因此被打破,形成新的领地边界,重新回到可预期的状态。
升级内部体系
传统金融企业已稳定运作了很长时间,大家已习惯于现有环境下的做事法则,严守自己的边界。员工的行为模式由企业所营造的体系环境所塑造,企业必须为实现变革的目标,调整升级自己的内部体系。
涉及到企业文化、高管层领导、绩效考核、组织架构和人事安排等诸多方面。企业最高领导在其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其要带领大家统一思想,形成公司未来的愿景目标,开启体系升级。
企业文化中要引入开放进取的创新价值观。鼓励大家跨出自己的固有边界,接纳别人进入到自己边界内,一起深入探索和争论交锋。不是要争出来谁对谁错,而要讨论如何相互协同,一起面向未来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高管层领导很容易成为企业创新变革的最大阻力。他们拥有成功的光环,掌握着企业的主要资源,习惯按过去熟悉的经验和管理风格开展工作。对于可能影响到其自身权利的变革,会比较焦虑和排斥。
他们一般不会站出来明确反对,而只是在行动上消极不合作。强调创新可能影响到当前业绩,或提示新的风险。许多创新会因此而失败。讽刺的是这反而证明了其有先见之明,却无法督促其肩负起帮助企业创新发展的责任。
一定要让其认识到变革是大势所趋,与其担心被影响,不如主动参与到变革中来,以争取更有利于自己的未来。有些高管领导想不通,成为了阻碍,那就只能果断采取行动,请其把路让开。
传统金融企业的绩效考核往往延续多年,强调各部门在边界内达成年度绩效任务指标。大家追求的是自身生存,往往不愿意冒险去尝试创新,也没兴趣帮助其他部门取得成功。
应检视并调整现有的绩效考核体系,增加对各部门创新的达标任务要求,让跨部门协同取得成果的各方参与者都能获得加分。引导大家主动跨出边界,积极寻求合作,共同创造价值。
现有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安排有其运作惯性。通过部门的撤并和新增,让不同职责部门之间建立起新的互动关系。安排干部调换,帮助大家站在不同的岗位视角看待问题,从而引发联想,带来观念上的改变。
我们公司老板三年前果断决定成立了集团后援板块。为我们制定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品质更好的文化价值追求目标。从高管层到中下层干部都做了很大调整。该举措极大促进了后援板块的数字化转型变革的进程。
板块内干部主动参与到变革之中。领导与各部门干部共创讨论,以公司文化要求统一思想,从各自专业视角提出创意,达成一致的任务目标。工作中大家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实现了许多非常好的模式创新。
比如针对员工商务消费的场景需求,设计开发了一款APP产品。将财务费用管理和招采物控管理前置到了消费场景之中。大幅提升了员工商务消费的用户体验,并实现了数字化管理硬控制。
板块内淡化边界,一切从客户开始,以客户结束。过程中并不追求一步到位,强调快速试错,从实践中学习,持续迭代。相信随着这些成功经验在整个集团的推广,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将大有成功的希望。
原标题:《打破数字化转型中的部门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