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逝去的风韵、留存的意趣:闲话瓷枕与枕屏(瓷枕篇)

王嘉勉
2017-10-08 13:48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编者按】

瓷枕和枕屏都是曾经在人们生活中盛行,如今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寝具。作为寝具,它们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方便与舒适,还成为诗词、绘画等艺术创作的对象和载体;作为文物,它们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审美特征与人们的生活起居情况,乃至于整个社会的风俗风貌。本文借瓷枕和枕屏来管窥当时的社会生活习惯,并对一些相关诗词进行解读,挖掘这两种文物的史料价值和审美意趣。

瓷枕简史

“枕,卧所荐首者”,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定义,清晰地说明了枕头是用来垫头的。据目前国内考古资料表明,古人初用枕时颇为随意,多选天然石块或木头作枕,后来开始使用初步加工过的石块,以后逐步扩大到使用其它材料来制作枕头,例如竹枕、木枕、玉枕、铜枕等等。

汉代以前,虽有铜枕、玉枕,但一般枕头多为竹、木所制。西汉时出现了漆枕和丝织枕头,甚至用天然香草做枕芯。历代留存下来数量最多的则是瓷枕。

瓷枕始于隋,最初是作为明器,是殉葬的冥枕。河南安阳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张盛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长仅3.9厘米的长方形瓷枕模型,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瓷枕实物。到了唐代,瓷枕产业在全国兴起,浙江越窑、婺州窑,湖南长沙窑,安徽寿州窑,陕西耀州窑,河南巩县窑等处,皆已开始烧造。除了作明器用的头枕和脚枕,瓷枕逐渐成为卧室的寝具,另有尺寸极小的作为书写、医疗用的腕枕及脉枕。唐代瓷枕较之后世,其主要的特征是形体略小,常见长度仅十余厘米。在造型和装饰手法上,有三彩兔枕、象枕、虎枕,有越窑的划花枕,还有巩县窑的绞胎枕。

唐 巩县窑绞胎梅花纹方枕(长13.7cm;宽9.3cm;高6.2cm)

宋朝是瓷枕烧造的黄金时期。宋代的瓷枕不仅数量多,是当时制瓷业中十分突出的一大部类,造型和装饰手法也非常丰富,在造型上分别有兽型的狮型枕、虎型枕和兔型枕,人物型的仕女枕和孩儿枕,还有其他类如腰圆、椭圆、长方、八角、桃形、银锭形、如意头等诸多品种;在装饰手法上,刻花、划花、印花、雕塑、彩绘,不一而足,更有配以诗词、民谣、俚语村言的题字枕。从形制上看,宋代瓷枕逐渐变大,枕面最长的达四十厘米。从已知传世品和考古发掘的成果上看,整个宋代的瓷枕,尤以磁州窑、景德镇两大窑系的产品最值得称道。但是到了宋代中后期,由于北方的战乱,瓷业衰败,北人南迁,景德镇的瓷枕随之上升到了领袖群窑的地位。其釉色细腻如脂,造型典雅华贵,以致有“玉枕”之美誉。据今人考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中所云“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即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枕。

北宋/金 定窑荷叶孩儿枕(瑞士玫茵堂藏)

北宋 景德镇青白釉狮型枕(Francisco Capelo 旧藏)

入元之后,随着北方瓷窑的衰落,景德镇的瓷枕就更为突出了。其中传世精品有首都博物馆藏的景德镇窑青白釉戏剧舞台枕。该枕立面雕成戏台,人物刻画生动细腻,体积虽小,制作却十分精美,集建筑、瓷塑和舞台艺术于一体,反映出元代杂剧的繁荣和景德镇制瓷技术的高超。这一例证反映了时代风尚对瓷枕装饰艺术的影响,但也说明了瓷枕的功用逐渐从日常实用过渡到艺术表现了。

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戏剧舞台枕 首都博物馆藏

明清以降,因为纺织印染业的迅速发展,软枕从出现伊始就获得了人们的青睐,无论是从制作的简便性还是使用的舒适性上看,软枕相较瓷枕都更为优越。因此,以瓷枕为代表的硬枕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退出了历史舞台。

明目益眼、清凉消暑

虽然木竹石玉瓷等质料的硬枕对现代人来说颇为不可思议,但对古人来说却是寻常。尤其是瓷枕,实乃夏天消暑清凉必备之物。对此古语有赞曰:“质坚又清凉心肤,爽身怡神”,又有“明目益眼,至老可读细书”之功效。瓷枕明目益眼的效果虽然无从考究,但是用于清凉消暑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宋人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玉瓷枕》中清楚交代道:

巩人作瓷坚而青,故人送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鬓冷泥丸惊。梦入瑶都碧玉城,仙翁支颐饭未成。鹤鸣月高夜三更,报秋不劳桐叶声。我老耽书睡苦轻,遶床惟有书纵横。不如华堂伴玉屏,宝钿敧斜云髻倾。

瓷枕可以生凉风,使人脑寒鬓冷,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消暑佳品。尤其是对于唐宋时蓄长发盘头髻的女子来说,炎夏时节自然是燥热难耐,这时头垫瓷枕,也就可以借瓷枕之凉意,一消酷暑了。

唐代的瓷枕较小,“长度多在十到二十厘米左右,以十一到十五厘米的较为常见。其高度一般在十厘米左右”,这种尺寸用来垫在头下似乎不太适合,对此研究者认为,“这种体积娇小的唐代瓷枕的出现,与唐代人梳理成高大膨胀的发髻有关……将枕垫在颈部以上靠近头的根部,这样发髻就不用与陶枕直接接触……”也就是说,这种瓷枕为了不破坏发型,是用来枕在颈部而不是枕在头部的,虽然不太舒适,但也与文献中对枕头的用途解释相一致。

大概是因为光枕颈部,使头悬空太累,为了使用舒适,之后瓷枕的形制有了较大的改变。宋代瓷枕逐渐变大,枕面最长的达40厘米。

此时的瓷枕多见如意头形枕,当时又称山枕,枕面下低上高,轮廓下阔上尖且成花口状起伏,面如碗底,睡于其上一来可消暑,二来能保持发型不乱。一举两得,足以让悬空脑袋睡觉的唐人羡慕了。

宋 磁州窑 如意头白釉黑彩莲花纹枕(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虽然古人甚爱瓷枕,但也不适合一年四季长用,瓷枕清凉的质感在天气转凉后很明显不会受宠。对于这点可以借作用类似的石枕作为依据。唐人钱起《白石枕》诗前有一篇短序:“……琢磨将成,炎暑已谢。俗曰:犹班女之扇,可退也……”好不容易快做好一枚石枕了,结果夏天已过,派不上用场了。另外从众多古画的内容来看,在描绘冬季家宅的画中,也不见瓷枕的身影。

除了消夏安寝的作用外,瓷枕还具有镇宅祈福之功。据《新唐书·五行志》记载:“韦后姊七姨嫁将军冯太和,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这不仅反映出当时的婚俗,还说明瓷枕被当作是祈祝平安的吉祥物。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只宋代磁州窑“镇宅”铭狮纹枕,枕面绘有鼓眼卷鬃雄狮一只,昂首凝目,威风凛凛,左侧以黑彩书写楷体“镇宅”二字,表达了人们借猛兽形象镇宅,祈求平安、逢凶化吉的美好愿望。

宋 磁州窑“镇宅”铭狮纹枕(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磁州窑“家国永安”枕(大英博物馆藏)

从今人文物研究的角度看,瓷枕具有极大的史料和艺术价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磁州窑瓷枕,其装饰手法新颖别致,极富民间生活气息,有风俗画、人物故事画、有婴戏图,送子观音图,还有大量诗词曲赋和谚语童谣;在造型上也独具匠心,创意丰富,叶形枕、豆形枕、多角形枕、银锭枕、椭圆形枕、腰圆枕、如意形枕、人物枕、兽形枕……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因此“磁州窑瓷枕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宋元北方社会史,尤其是北方民间风俗史”。研究者认为,“磁州窑瓷枕不仅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还是窥视社会现实的重要渠道,感悟古人思想感情的真实资料,沟通古人与今人的重要桥梁,方寸瓷枕间浓缩着历史的精华”。

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诗词枕(湖南省博物馆藏)

北宋 磁州窑童子垂钓图枕(河北博物院藏)

瓷枕还是民间书画的重要载体,在保存古代民间书画艺术上起到了巨大作用。作为书画一般载体的纸、绢等物质在历经千年后往往已毁于各种事故,极难传世,而瓷枕材质坚实,故完整保存记录了大量可贵的民间艺术,让今人能领略千年前的民间艺术创造力。

北宋 磁州窑白地剔黑熊纹枕(大英博物馆藏)

诗词中瓷枕的审美意趣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浣溪沙》曰: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其中“梦回山枕隐花钿”一句,若不懂何为山枕就无法理解。前文已述,山枕即如意形瓷枕,枕面上多有划花或印花装饰,女子睡于山枕之上,醒来腮颊上便印有枕面的花纹,仿佛隐起的花钿一般。有的瓷枕不施印花或划花技法,纯以釉色图案装饰,此时就有了另一种可能——瓷枕的圆形边棱在女子的脸颊上压出了一道宛如新月的圆痕。在词人眼中,这些女子脸带枕痕的形象极为动人,遂留下了许多赞美这一形象的诗句:如欧阳修《虞美人》中“睡容初起枕痕圆”,还有周邦彦《满江红》中“枕痕一线红生肉”,再有袁去华《金蕉叶》“印枕娇红透肉”。

这样的意趣,对于如今习惯于睡软枕的我们来说已无法捕捉了。唯有夏日枕头上铺竹垫或草垫时,才有可能留下类似的印痕,只是今人虽能重现这样的印痕,却已无法复刻这份审美情怀和对此赏玩品味的雅趣了。

参考文献:

1.蔡毅. 《故宫藏瓷枕》. 紫禁城出版社,2002

2.汉·刘熙. 《释名》: 枕,检也,所以检项也。检,约束.

3.《全唐诗》. 中华书局,1999

4.张晓燕. 《从磁州窑瓷枕看宋元市井文化的勃兴》. 文物世界,2009(2)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