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韩硕:绵绵笔墨画大千世界,谦谦风度写清隽人生

2022-05-08 07: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01 一门五兄弟,皆为大画家

古有苏氏一门三词客,今有韩家五兄皆画家。

民国时期,杭州城有位文人画家韩小梅,虽然未能享誉画坛,但他的五个儿子却皆有所成,成为驰名江南画坛的“韩氏五虎”,演绎着属于当代画坛的一段传奇。韩硕是韩小梅的幼子,幼承庭训,又深受众兄长的影响,很小就崭露头角,显露出非凡的才华,如今已是画坛当仁不让的国画大家。

韩家五兄弟(左一为韩硕)

02 甘于寂寞的艺术行者

韩硕是一位全身心以自我方式投入艺术事业之人,凭借对艺术孜孜以求“画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以“人如其画,画如其人”脱颖而出,享誉画坛。

现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上海文史馆馆员,曾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他的为人及作品有着惊人的和谐感。稚拙、洒脱、柔中见刚,在随意中自然表现出君子风度。韩硕是名家,但在他身上绝对看不到名家的架子。或许是天性简单,喜欢安静,他的随和、淡然始终像春风一样围绕着你,他的谦逊平和,也真正表现了作为艺术家的人格魅力。

只有在作画时,他的热情和跳脱的灵气才好像掩盖不住一样满溢出来。数十年来埋首于中国画的创作与探索,反复琢磨、苦心经营,及至一个题材多次创作至满意而不停止,这份热爱,或许就是他年轻时毅然放弃出版社副总编的职位而到画院做一名普通画家的原因吧。

年轻时创作中的韩硕

03 追求简单中的不简单

中国画“计白当黑”的独特表现在韩硕笔下有着全新的解读,恰到好处的浓淡、干湿,充满灵魂的笔墨安排,是构成他作品张力不可或缺的元素。

“好的作品是不能加一笔,不能抽掉一笔。”这是韩硕对于国画好作品的定义。韩硕是用线的行家,他的国画中,寥寥几笔就能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变化不多却绵绵生韵。

潇洒、简练,意味着画面内容的少,也意味着构图之难。韩硕的潇洒其实脱胎于太多的失败、太多的拘谨,是把人物形象烂熟于胸后才能倾泻于笔端的轻松。然而一味地追求简单又会陷入另一种困局,可贵的是他能在自省中及时抽身,维持住内容的平衡,用刚好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中国画的灵魂就是线条。”这是上海中国画院老院长程十发的话,也是韩硕始终铭记于心且化之于行的。

04 在古典与现代间追求自我

早年的连环画经历为韩硕的人物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的人物画有着鲜明的个人特点:略带变形的人物形象、疏落有致的构图特点、简约婉转的笔墨处理,以及清雅蕴藉的深邃意境。这些人物有古、有今,是画家本人不拘泥于题材的最直接表现。

韩硕曾说自己喜欢画古典题材,戏曲、仕女、宗教、神话,都是他乐于研究的领域,这是他对现代都市喧嚣生活的厌倦,对简朴清雅闲适生活的向往。但他同时也尝试了不少现代题材,这不是出于对古典的反叛,而是对水墨画多种可能性的探索,是对传统所作的现代性传承。

重大历史题材是许多画家避之不开的专题,很复杂、很艰苦,却也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韩硕在创作这样一种宏大史诗上依然保持着巨大的热情,并始终试图突破水墨的藩篱,来使中国画更上一层台阶。《南昌起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油画家黎冰鸿的《南昌起义》珠玉在前,这一历史事件又广为群众所知,如何在中国画的限制下做出更好的作品是摆在韩硕面前的难题。多次尝试后,他决定突破传统国画的群像式构图,转而构造了一个复杂的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入合理想象,一幅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巨作便从此诞生了。

《南昌起义》 2009年,300X630cm

05 创作之路,何妨吟啸且徐行

退休十七年,韩硕依然在坚持创作,行将耄耋,他已不再为求几两碎银而作画,下笔皆为兴之所至、为超越自我、为国画更上层楼。用他的话来说,自己真正的创作是在退休之后才开始的。大概是退休后才能推开世俗的纷扰,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真正创作他心中的精品吧。

06 艺术成就

《热血》
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金奖(上海中国画院收藏)
1999年,200×200cm

 

《南昌起义》
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9年,300X630cm

 

《竹林七贤》
入选中华史诗美术工程(国家博物馆收藏)
2016年,269 × 538.5 cm

 

《纳西古乐》
入选“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中国国家画院收藏)

 

《羿除四凶》
入选“中华创世神话”美术创作工程(上海中国画院收藏)
2018年,260×460cm

 

《情系“中”“华”》
入选上海“时代风采”美术创作工程(中华艺术宫收藏)
2019年,160×280cm

《我要向毛主席报告的》

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画家》

入选百年中国画展(中国美术馆收藏)

《重现都市之光》

入选上海历史文脉工程(上海中华艺术宫收藏)

注:以上内容均为“十里玉见”版权内容,如需转载或有其他商务咨询,可联系我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