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最大规模山水画邀请展:呈现三代人的笔墨与山水文心

钟禾
2017-09-18 08:32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邀请展”于17日在中华艺术宫对外展出。 编辑 陆林汉(02:28)

上海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山水画邀请展——“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邀请展”于2017年9月17日对外正式展出,此次展览由中华艺术宫主办、澎湃新闻协办,参展画家包括从上世纪20年代出生到1980年代出生的三代画家50多人,参展作品120多件,其中既有煌煌山水巨制,也有即兴写生之作与见出文人雅兴的山水手卷与册页。

一些老一辈评论家认为,这一山水画大展正当其时,“由于各种原因,上海确实没有对当下的山水画创作进行过系统的大规模梳理,这一展览是上海这座当代大城市自觉地重新整合组织上海文化力量,体现了上海在文化产品与精神产品上的质量,这是城市文化与历史品格的表现。”

上海史上最大规模的山水画邀请展“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邀请展”2017年9月17日-10月7日对外正式展出。

上海中华艺术宫,一楼(0米层)三大主展厅,从9月17日起,甫一进入展厅,即可体会到一种流动的气韵与山河壮观之美——这是上海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山水画邀请展“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邀请展”。

“文心雕龙——超越时代的中国绘画传统”研讨会现场。

据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介绍,今年一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作为学习和落实《意见》的举措,中华艺术宫与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于其后联合举行了“文心雕龙——超越时代的中国绘画传统”研讨会,“研讨会上大家达成一个共识,就是我们要踏踏实实地从自我反省开始,于是就有了这个‘上海山水画邀请展’。”李磊说。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澎湃新闻·艺术版》主编顾村言表示,在当下中国,上海当代山水画的创作被低估很久了,“如果从一个更广的历史语境看待当下上海当代山水画的创作,无论从真正传承中国文化精神或是深入中国画的内核来说,抑或从对中国画真正的创新精神而言,对上海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的真正实力都极有重估与大规模呈现的必要。中国画的真正文脉与精华不仅在上海保留得完整,而且一直具有开放性与创新性,然而所有这些在相当长时间至少并未被真正的系统梳理。”

“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邀请展”现场

主办方表示,由于时间等各种原因,此次大展邀请的上海山水画家仍难免有疏漏处,“但毫无疑问的是,作为上海二三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山水画大展,这次大展也是一个真实的纪录,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生的画家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画家,三代人的笔墨与心中的家山,不仅是百年来中国山水画跌跌撞撞回环往复一路走来的鲜活见证,也承载了中国画前辈大家到当代上海画家对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诸多思考与期望。”

“上海确实没有对当下的山水画创作进行过系统的梳理,所以这次大展是最令人瞩目也是令人期待的,我记得1999年还在上海中国画院时,曾撰文呼吁,我们站在20世纪的门口,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画画的人与文化人负有不可推辞的重要责任,而中国山水画以其情怀与气势一直是中国人的精神所寄之一,如今,一代人的时间走过,我今天大早来看这个展览,很感动!老一代的人“三吴一冯”、我所认识的刘海粟先生等都走了,但今天都是当下人的展览,使我看到了希望,这个展览是上海这座当代大城市自觉地重新整合组织上海文化力量,对于上海山水画,主办者与策划者看到了上海在这方面的力量与前景。”知名画家、评论家谢春彦说。

“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邀请展”中的山水画手卷
三代人的笔墨与心中的家山

据悉,这次大展筹备达半年之久,邀请不少书画创作与理论界泰斗级人物参与,展览也是一个真实的纪录,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生的画家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画家,三代人的笔墨与心中的家山,不仅是百年来中国山水画跌跌撞撞回环往复一路走来的鲜活见证,也承载了中国画前辈大家到当代上海画家对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诸多思考与期望。

据悉,此次展览借鉴中国经典古籍《文心雕龙》中的章节,分为“原道”、“通变”、“神思”三大版块。展览的第一部分“原道”在于这次展览也试图回答中国画该实现什么样的价值理想?中国画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与目标,正在观照与解决天人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生命中最鲜活的所在,中国绘画之所以呈现出与西方绘画完全不同的路径,也正在于从一开始就是致力于“道”的认知,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层面,或谓一种诗性的探寻,同样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而并不仅仅是技之层面的话题——当然,技却又是一个基础。“原道”部分的作品包括九旬书画大家陈佩秋的《 高山春水》、 《树接青溪图轴》 ,林曦明的 《 湖上渔歌 》,以及丁立人的《天台胜景》,薛邃《蕉石图》,邱陶峰《烟雨霏霏》,谢春彦 《山水杂写(四联画)》 ,周阳高《崇岳独对》,萧海春《山阴道上》, 蔡天雄《山水》,阮荣春 《山水清韵》 ,乐震文《山冻不流云》、朱敏 《苍山半云雨》,邵琦《春气动百草》、陈志雄《太行》、汤哲明《羊角洞天》、朱忠民《春和景明》、余欣《听泉》,俞丰 《云谷奇松》、邵仄炯 《快雪时晴》等。

“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邀请展”现场,87岁的丁立人画作与96岁的陈佩秋画作
第二部分“通变”主要呈现上海山水画创作在开拓新境与吸收西方文明方面,显示出的海纳百川的气度,其中试图以坚守传统自身为革新动力,也有结合上古之风进行笔墨探索的,也有在山水画中直接借鉴西方当代艺术者,也有受前辈影响大胆探索中西融合以谋新之路者。包括卢甫圣 《终南》,江宏《石壁长松》 、张雷平的《水墨山田(三联〕》,杜之韦的 《大峡谷》、陈琪《阿尔卑斯山雪景》、张弛 《和光同尘》,陈九《水系列》、乐坚《山水》,何曦《标本·倪瓒》、林矗《太行山》、毛冬华《外滩》、庞飞《山外山》等。
“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邀请展”之张雷平画作

第三部分“神思”主要展出有着文人心性的画作,因为山水画呈现的是中国书画与心性结合的一个高度,董其昌云:“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回顾百年来上海山水画求索的真正精神所系,一方面正在于对艺术本体的探索与追求,更在于从不屈服于种种外在的力量,从不放弃自己的本心,以艺术的形式“神思”,探索这个民族的心灵深度,呈现对于人生自由与心灵解放的巨大张力与境界。包括知名画家了庐的《苍龙岭》、 《太湖烟波》,车鹏飞《孟浩然诗意图》、陈翔《柳阴絮语》,余启平《瓶中山水》,吴林田《写意山水》,顾村言《岱庙汉柏》、牛孝杰《空山无人》等。

立足艺术本体,同时呈现“显”与“隐”的画家

“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邀请展”,了庐简笔山水画作

此次山水邀请展与此前展览不同的是,策展中还邀请了不少处于隐居状态的名家,如了庐先生,平时深居简出,基本不参加艺术展览与研讨活动,但在国内文人画界影响极大,此次听闻这样的展览,作为张大壮先生的学生,他认为上海山水画在当下确实是低估的,“确实有必要对上海山水画的传承与现状进行梳理,而且,应当是从笔墨与文脉的深度进行梳理,随着时光的流逝,上海山水画创作的整体实力会被美术史重新认识的。”

“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邀请展”现场,年近八旬的金石篆刻家吴颐人坐着轮椅观展

颇有意思的,此次山水画展览还邀请了一些过去并不以山水画知名的名家,如吴颐人先生过去以金石篆刻知名,此次展出的山水小品让人耳目一新,不仅金石味浓,也很有八大的意趣,而王中秀是知名黄宾虹专家,过去以理论研究而知名,谢春彦则以评论与人物画等知名。

“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邀请展”现场

另一个特点是,此次展览也出现了不少“新上海人”的面孔,正如中国书画理论界权威郎绍君先生曾从移民变化考察海上艺术的角度,这也是考察十多年来“新上海人”不断涌入上海的背景下重看上海中国画的一个线索,即这些更年轻的画家通过更开阔的历史视野审视中国画,对中国画的传统与文化精神已有了更自觉的追求与定力。

“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邀请展”现场
展览主办方认为,上海画家的群体中对于艺术本体探索的深度与卓然独立的态度似更加明显,江南文脉一直在地下蔓延生根,直到当下。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也可以理解何以上海一直会出现极具开放视野的艺术家,但同时不断出现重视文脉笔墨与心灵深度的艺术大家——与一些地区的艺术喧嚣与夸张不同,当下的不少上海艺术家们依然存留着属于江南特有的内敛与矜持,上海艺术界或隐或显仍然尊崇南方文人一直崇尚的书卷气,至少,江湖气太盛在上海是根本无法真正立足的,这也可以说明一些浅薄浮躁的画家在其他地区可以轰动,但在上海,却永远无法被真正认可。这是上海这片土地经过百年流转而凝固的格调。

上海山水画的文脉传承是清晰的
在随后的上海山水画研讨会上,正如展览中呈现的画作风格的截然不同,研讨会也极多观点碰撞甚至相左者。赵豫、谢春彦等老一辈画家认为,这一山水画大展正当其时,“这也是上海文化的质量,一个城市最核心的是文化,这一展览也体现了上海在文化产品在精神产品上的质量,这是城市文化与历史品格的表现。”

“如果到外地去,说到上海的山水,可能很多人都会表示惊讶,但从近百年中国书画史来说,上海的山水画家一直是最具代表性与心性深度的,无论是黄宾虹、吴湖帆、刘海粟等都与上海直接相关。”知名画家萧海春说,他认为,传统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巨大宝库,中国艺术必须要有根脉所在。

“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邀请展”现场

上海中国画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陈翔认为,在当下中国,上海山水画有着自己的独有特点,而且从传承上来说是清晰的,对上海山水画的梳理意义重大。

旅美多年的画家杜之韦认为,传统与创新是一个老话题,“我理解的传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但传统也并非是一种守,艺术中的创新是比较重要的。”

画家邵琦、吴林田等表示,其实传统与创新从来不是割裂的,但当下的部分创新是口号式的与浅层次的,“真正的创新是一种有着巨大人文积淀以后的创新,是自然而然的,而非刻意创新,“从历史上看,真正对经典有着充分认识与掌握的才是创新,所谓‘开古而创新’,赵孟頫与董其昌以及清代的四僧都可以这样理解。”“有一种很奇怪的论调是不能过于学习古人,我认为还是要理直气壮的学习,经典中国山水画有着自己的笔墨与程式,一千多年来常画而常新,不可能到了我们这一代就放弃笔墨与山水画。”吴林田说。

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认为,从流传至今的中国书画史经典名作来说,最早的名人墨迹即是晋代云间陆机的《平复帖》,而上海松江的董其昌更是中国书画史的集大成者与开古创新者,上海从来就具备造就进入艺术史的画家的土壤。从今天看,上海山水画创作的文脉也是保留最完整的。”

研讨会上,虽然观点不同,但对于上海山水画的文脉上的完整性与独特性大家都十分认可,正如策展人所言:“与一些地区的艺术喧嚣与夸张不同,当下的不少上海艺术家们依然存留着属于江南特有的内敛与矜持,上海艺术界或隐或显仍然尊崇南方文人一直崇尚的书卷气。这是上海这片土地经过百年流转而凝固的格调。”

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表示,从展览呈现本身而言也是冰山一角,“总的愿意是希望促进上海山水画的发展,有的事件只有做了才可以激发大家思考,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了,在这四十年里我们的创新与实验层出不穷,作品也是驳杂纷呈。今天我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梳理一下,看看我们走过的路,再看看我们要走的路?”

“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研讨会”现场

“回顾百年来上海山水画求索的真正精神所系,一方面正在于对艺术本体的探索与追求,更在于从不屈服于种种外在的力量,从不放弃自己的本心,以艺术的形式探索这个民族的心灵深度,呈现对于人生自由与心灵解放的巨大张力。这样的画家在中国画史上虽然从来只是少数,但其力量与影响却是巨大的。从这些角度而言,结合‘文心雕龙——上海山水画邀请大展’看今后上海山水画在中国艺术版图的份量与深远意义,是没有理由不持更加乐观的态度的。”一位知名艺术理论家说。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