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京市长问计专家:如何在扬子江城市群中提升南京首位度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南京有着自身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特别是经济首位度不高。22年来,经济总量长期居于全省第三位,第一是苏州,第二是无锡,第三才是南京。最近几年跃升到第二位,但比第一位还有一定差距。经济总量只占到扬子江城市群的18%左右,对全省贡献度只有13%多……”
9月13日,2017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以“聚力创新,发挥南京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为主题,共有15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及机构高管参会。
会上,南京市市长缪瑞林发表了主旨演讲,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作为省会城市、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南京的城市首位度亟待提升。
视觉中国 图市长问计:如何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
扬子江,位于长江的下游,以南京为起点至入海口。
2016年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的战略举措。
相关资料显示,江苏正在规划中的扬子江城市群,以南京为起点,沿扬子江顺流而下,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沿江八市。
针对扬子江城市群,江苏省规划了“1+3”的功能布局体系,其中1是扬子江城市群,未来将承担着江苏经济“发动机”和增长级的作用。3是扬子江城市群将承担着长三角城市群北翼核心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重要开放门户和标志性区域三重使命。
南京市长缪瑞林表示,南京作为江苏省会,也是国家规划确定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在推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发展中,“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也肩负着辐射带动沿江城市、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发展的重要使命和担当。”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在扬子江城市群八市之中,包括了苏锡常等经济重镇。根据2016年的GDP总量显示,苏州15475亿元,南京10503亿元,无锡9210亿元。苏州的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省首位,南京近年来虽然超过无锡跻身第二,但与第一名仍有不小差距,而第三名则紧追其后。因而,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群的核心相比,南京的首位度、辐射能力显得有些不足。
“在现实需求下,南京在提升城市首位度方面有哪些路径和举措?与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相比,南京需尽快补齐哪些突出短板?……”在市长咨询会议上,缪瑞林向现场专家抛出了六大问题,第一个便是“如何提升城市的首位度”。
专家“开方”:整合滨江两岸空间,形成“十”字型发展格局
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总规划师沈迟认为,提高南京在扬子江城市群中的首位度,政府应顺应城市发展的规律,成为一个不缺位、又不越位的政府,从速度、密度、尺度、制度四个要素上发力。
沈迟建议,在交通上应加强南京都市圈、扬子江城市群内的联系,增强凝聚力,提高人口聚集速度;挖掘高密度发展的潜力,找准匹配产业,创造宜居宜业城市空间。在尺度上,南京宜以都市圈为基础,统筹好全市各区发展的规模。
“南京还要利用好当前一线城市人口挤出的时机,把人才吸引过来,围绕提高凝聚力和辐射力等制定政策,并以市场的力量冲破行政的分割,使南京在城市群中真正发挥‘特大城市’的作用。”沈迟说。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则认为,南京提升在扬子江城市群中的“大哥”地位,应该从城市空间整合方面做文章。
他觉得,南京应该打好“扬子江”牌,远期突出滨江两岸空间优化,形成以轴串珠的“十”字型发展格局。“在滨江两岸地区,打造与上海外滩功能、特征相媲美的滨江风光带和城市高档商务区。在长江轴线建设长江产业带和长江沿线科技创新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水轴。”
目前,世界已走向了科技创新时代,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要素的集聚地和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节点。科技创新在价值链中发挥日益明显的增值功能,并将占据支配地位。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看来,创新集群区域与城市集群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面向未来,南京应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杨保军分析,就目前来看,南京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是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的节点城市,科教资源丰富,在校大学毕业生排在全国前列,知识创新能力位列全国第三。但创新能力转化弱,产业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分别滑至全国第七和第九位。
基于上述短板,杨保军建议,南京应在创新空间方面,依托老城密集的高校、便利的服务,打造南京的“硅巷”。
“硅谷时代的顶峰已经过去,当下,大家创新更愿意留在社区,社区则更关注人的需求,因此,可以集聚多样化的服务,休闲设施、交往场所、风味餐厅等服务可以吸引人们来聚会、交流,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因此,打造“硅巷”更符合创新发展的要求。
杨保军说,在营造完善的创新生态环境方面,南京应加大创新投入,培育市场活力,加强大学人才的职业培养,在创新政策上精准对接各类人群的需求。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