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讨双碳目标下土壤固碳的中法合作|绿会成功举办“法国千分之四土壤固碳计划及中国如何参与”研讨会

2022-05-04 17: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2年4月28日下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发展工作委员会成功举办以“法国千分之四土壤固碳计划及中国如何参与”为主题的线上研讨会。此次会议主要目的是介绍“法国千分之四土壤固碳计划”,交流目前国内外在土壤固碳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探讨“双碳”目标提出后中法在土壤固碳方面合作的机会。会议邀请了四位主讲嘉宾,分别是法国“千分之四土壤固碳计划”执行主任Paul LUU博士、南京农业大学潘根兴教授、北京大学王金霞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刘昌新副研究员。

Pual LUU博士重点介绍了法国“千分之四土壤固碳计划”的产生背景、组织构架、运行模式、参与合作的情况等内容。法国政府 2015年推出的“千分之四全球土壤固碳计划”,即如果全球1米深度土壤碳库增加千分之四,则能够抵消当前全球CO2的净排放,这个计划能通过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既服务于全球粮食安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又可以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一个新的途径,是一个多赢的方案。这个计划得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的正式认可。目前有51个国家和地区正式参与和600多个会员和合作伙伴(国际组织,NGOs,和大型企业)。执行秘书处和科技委员会为会员和合作伙伴提供政策建议、技术推广、标准制定、项目评估和信息分享等服务。

我国较早关注“法国千分之四土壤固碳计划”的潘根兴教授重点介绍了农业中的智能碳-生物质炭。他的团队通过秸秆炭化得到生物质炭,生物质炭进一步生产出炭基肥,可以让肥料的作用最大化。生物质炭化技术不仅能应用于秸秆,对养殖户家的“猪粪”也同样适用。而且“热解炭化”能把废弃物中的生物杀死,彻底消除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潘教授说,炭基肥用在选取的经济作物上,可以增加7%到10%的产量,还起到提高品质的作用。施肥后,水果和蔬菜的一系列产品指数都得到了提高。如维生素C含量等,增幅在50%以上。生物质炭既解决了秸秆难以处理和焚烧导致的污染环境的难题,又增加了土壤肥力,让农民增收的同时,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1g/kg),可以有效助力碳中和。

王金霞教授介绍了我国的土壤固碳潜力及影响因素。她指出,我国的农田有机碳含量近30年来一直在提升,但与欧美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目前土壤固碳的主要措施包括保护性耕作、轮作模式、推广有机肥、合理灌溉、利用生物炭和发展转基因农业等。这些措施的推广有其特定问题,有的是政策层面,有的是技术层面。我们要进一步开展相关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重视交叉学科的研究并进行重点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刘昌新老师从宏观角度介绍了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以及主要的减排措施。他指出目前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处于平缓阶段,甲烷、氧化亚氮这两类温室气体占比超过70%。碳排放来源主要为种植、养殖、农业生产能源消耗。技术进步是农业减排的关键,我国通过增加水稻单产,大幅降低了农业碳排放。合理施肥也是另一个有效措施。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会导致温室气体升高,但通过微生物降解,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的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

来自法国驻华大使馆、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以及其它研究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也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马勇副秘书长、法国驻华大使馆区域经济处农业参赞 Jo CADILHON先生发表致辞。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金书秦研究员、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的马常宝总农艺师/研究员、生态环境部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柴麒敏主任/研究员介绍了各自了解的国内外政策实践现状并就该话题进行了点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发展工作委员会首席专家何平做了总结发言。

本次会议各方达成一致共识,土壤固碳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发展可持续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协同效果。中法两国未来在该领域有较大的合作空间,中国绿发会将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影响政策议程。

 

 

 

 

 

文/WYF 审/Linda 编/ange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