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美札记|在华美国人建言特朗普:保持开放心态学会理解中国

澎湃新闻记者 薛雍乐
2017-09-12 22:08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我1979年就来了上海,我想在座没有谁能和我相比。”9月11日,在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主编的《在上海的美国人》(第三卷)新书分享会上,上海美国商会会长季瑞达(Kenneth Jarrett)颇为自豪地说。

“我是1978年到的北京。”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德能(Robert Theleen)紧接着说,引起在座阵阵笑声。

麦肯锡公司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也不甘示弱:“我是1984年来的上海,但我父亲1930年在上海出生,而我的爷爷1926年就来到了这里。”

对他们这代在华美国人而言,在中国的奋斗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由上海美国问题研究所编著的《在上海的美国人》三卷收录的近50位美国人的故事中,有不少人亲身经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第一线感受到了中美关系的变迁。

《在上海的美国人》发布会,从左至右依次为罗森塔尔、史文生、季瑞达、白德能、华强森。郭誉成 图

如今,中美两国都和三四十年前大不一样,美国新总统特朗普给中美关系带来的变化也引起了这些“中国通”的热议。谈及特朗普年内计划中的访华行程,多名在沪美国企业家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希望特朗普能在访华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多和普通中国人接触,学会理解这个国家。

建议特朗普来华吃碗面聊个天

目前,中美双方正为特朗普年内访华做准备。据新华社9月6日消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特朗普通电话时表示,中方重视总统先生年内对中国的国事访问,希望双方团队共同努力,确保访问取得成功。特朗普也表示,期待着年内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同习主席再次会晤。

在特朗普对华政策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外界对其访华既有期待,也存在疑惑。在9月5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召开的特朗普访华系列研讨会上,该院美洲中心主任邵育群表示,特朗普总统此次访华非常重要,将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中美关系定调。中美关系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合作面与竞争面同时上升,目前除了加强在经贸问题和朝核问题上的协调合作之外,中美需要扩大合作面,以平衡双方在亚太安全领域的摩擦和分歧,使双边关系继续平稳积极地发展。美国对华战略是其亚太战略的核心,只有明确了对华战略,其亚太战略才可能真正成形。

而在“草根”层面,久居中国的美国企业家为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提出了建议。曾担任美国各州驻华协会会长及州政府驻华代表的上海众环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史文生(Paul Swenson)对澎湃新闻表示,如果自己有机会见到特朗普,会建议他和普通中国人聊聊天,也许去面馆买一碗面,问问邻座的中国人,中国的下一个趋势会是什么。

史文生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 供图

“在中国有许多新兴趋势,你只有真的和中国人交谈才会发现。”史文生说。1988年来到上海的他先后辗转英语教学、旅游业、房地产、外国人安居服务等等,他对中国趋势的把握也许正要归功于他在上海弄堂里和邻居聊天的爱好。

来自麦肯锡的华强森也表示,希望特朗普能在中国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会理解这个国家,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中美关系的民间纽带依然紧密

当被问及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时,曾任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主任和美国驻上海总领事的季瑞达坦言,认为中美之间的摩擦和紧张可能会上升。尽管特朗普尚没有提出明确的对华政策,也很难说他的强硬言论是否会转变为行动,但双边贸易不平衡显然是特朗普政府关注的一大原则。

不过季瑞达也表示,不觉得中美会发生正面碰撞,双方需要关注共同的核心利益,尽可能地进行建设性合作。

华强森也强调了中美之间的共性。他表示,在双边关系之外,还有许多更宏大的共同因素在直接影响两国人民的生活,譬如科技发展、城市化进程、人口结果变化等。因此,中美关系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但作用比较有限。

曾任上海美国商会主席的白德能则说,他历年来接触的美国州长和参议员都对增进与中国的交流充满兴趣,并没有因为总统更替而发生剧烈变化。“如果我们光站在北京和华盛顿的角度,看到的中美关系并不全面。民间视角里的中美关系完全不一样。”他说。

白德能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 供图

实际上,白德能自己也亲身体验了两种不同视角的中美关系。越南战争期间,本科毕业的白德能被派到越南,在当地搜集有关中国的信息,后来又去华盛顿的政府中国事务处工作,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国际关系,试图揭开中国“神秘的面纱”。

而上世纪70年代与中国妻子珍妮共同创建了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后,他在中国扎下了根,趁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之时,提供商务咨询、并购、重组和风险投资等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

与此同时,他也惊叹于中国社会不断酝酿的变化,从上世纪70年代末悄然开张的美发店到如今的高楼大厦、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人口的流动性和几代人努力改变中国的勇气都是中国给他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离中国距离越远,越容易担心中国。离中国越近,就越不会担心。”这名“新上海人”说道。

美国年轻人对中国的兴趣未减

如今,来中国生活的美国人的数量已远远超过上世纪70年代。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在我国境内居住三个月以上(或确定将居住三个月以上)的外籍人员数量达59.38万人,其中美国有7.1万人,为第二大外籍人员来源国。

但也有报道显示,美国人对中国的兴趣可能在下降。《华尔街日报》2015年引述大型国际搬家公司数据称,举家搬离中国的外籍人员数量是来中国居住的外籍人员数量的两倍,其中离开中国的美国人居首。

不过,这一数据不包括单独搬来中国的年轻外国人。实际上,据多名在华美国人观察,年轻美国人对中国的兴趣丝毫没有减弱。华强森对澎湃新闻表示,过去美国人来中国发展被视为不同寻常的人生选择,而现在却司空见惯。有些人可能只是听朋友说可以来中国闯一闯,就搬来这里寻找机会。

华强森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 供图

美国“绿色解决方案”创始人罗森塔尔(Michael Rosenthal)则表示,许多年轻美国人渴望了解中国,而两国的经济纽带也提供了更多机会。不少年轻人在来中国前已经在网上获取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信息,还学会了流利的中文。

但白德能坦言,年轻一代可能欠缺吃苦精神。他在上世纪70年代来中国时,中国还比较贫穷,但他仍然爱上了这个地方,愿意留在这里,而年轻美国人的生活环境更加优越,可能不愿意忍受艰苦生活。

史文生也表示,当今大批中国留学生归国工作,他们可以为企业提供美国人那样的服务,同时又对中国有深入了解。面对越发激烈的竞争,年轻美国人需要更有闯劲、敢于吃苦。他自己刚开始就是从无薪工作起步,最终凭实力赢得企业的赏识,站稳了脚跟。

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在特朗普上任后不久答记者问时曾表示,去年有500万人次往来于中美之间。中美两国年轻一代交往不断增多,还在上学的时候就开始了解对方的语言、文化,这将为中美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奠定更坚实基础。期待两国之间的民间交流越来越丰富。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