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王世根:教书育人,以身作则
【编者按】首届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终身荣誉奖”揭晓,共有10位建国以来长期在公共政治课教育教学一线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在世的本市资深专家学者获此殊荣。澎湃新闻拟发布“终身荣誉奖”获奖学者系列稿件,本文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世根篇。
八月底的一天,上海的天气已经褪去了盛夏的炎热。早上九点半,记者如约来到了王世根老先生位于天钥桥路的家中。王先生的老伴儿给我们开门,老先生穿着衬衫和西裤,显然是为了采访精心穿戴过了。
老两口居住的屋子,是一户典型的上海“老公房”:卧室大、客厅小。王老先生的书房里,书柜里专门辟出一层,陈列着他自己的著作。书桌上,满是他漫长教研生涯里获得的荣誉证书,从国务院特殊津贴、到年度优秀党员、年度优秀学术成果奖,再到最受喜爱的教师,可谓硕果累累。
王世根从游击队员到大学生
1933年11月,王世根出生于浙江天台。九岁时,父亲就病故了。国民党的苛捐杂税、强抓壮丁以及日本人的侵略,使他对旧社会的反感日深。
1949年,共产党的游击队打到了浙江天台,王世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参加游击队。不久,人民解放军185团到达天台,王世根根据组织要求,发动群众,组织、建立农会。在这之后,他又负责组建民兵队伍,配合解放军剿匪和征粮。
1951年,轰轰烈烈的“土改”掀起了大幕。初中学历的王世根,白天教村民们语文和地理,晚上搞土改。随着工作的深入,王世根深感自己知识欠缺,希望能够进入大学深造。
1958年上半年,复旦大学为工农兵开设了为期三个月的补习班。经组织的推荐,王世根得以进入补习班学习。经过三个月的学习,成绩优异的他被直接录取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终于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王世根回忆说,当时给自己上课的老师,都是著名的教授,如胡绳武、金冲及、余子道等等。当时复旦大学的学制是五年,大学毕业后,王世根留在复旦历史系任教。
王世根在复旦一待就是18年,“文革”中,他举家迁到了徐汇,每日往返于复旦和徐汇,在当年的上海,实在是深感不便。经过几番申请,王世根调离了复旦大学,来到了位于零陵路、距家里只有几条马路之隔的中医药大学。
教书育人、著书立说
1978年,“拨乱反正”以后,学校恢复了教学,成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王世根负责党史课程的教学,后任马列教研室的副主任。在马列室改为社科部后,王世根又先后担任了社科部的副主任、主任。
任何课程都需要教材,政治理论课更是不例外。王世根先后编写过《中共党史自学题集》、《中共党史自学指南》、《中共党史自学考试纲要》等。而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党史领域的新材料、新观点不时显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加强党史学科的学术性、跟紧学术前沿,融汇各家观点,王世根老先生还领衔出版了一本《中共党史新论》,在当年作为党史资料增刊的形式发行,颇受读者欢迎。
在编写教材之外,王世根还参与了党史专题的研究和编撰,如参加陈至立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建设史》的编写,以及《中共历史事件人物录》、《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等等。
在采访中,王世根老先生反复强调,教学与研究应该是互相促进的关系,缺一不可。政治理论课,如何使学生爱听,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过去的教学,几乎是一边倒的老师讲,学生听。而在他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他采取各种方法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如提问法、自由讨论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尽量活跃课堂氛围。除了正常的授课以外,他还广开讲座,如党史人物传记、近代史故事等等,获得学生们的好评。1989年度,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们将王老评委年度“最佳老师”。
王世根教授获得的奖状【访谈部分】
澎湃新闻:改革开放以来,您一直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线,一直到1997年退休,时间长达20年之久,能否跟我们谈谈您这么多年从事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感悟?
王世根:我个人有两点看法。首先是教这个学科的人,你自己要有认识,自己要相信。我们总结一下近代史,是不是其他阶级想救中国的努力都失败了?最后只有中国共产党成功了?是不是这样?是!那这就是历史的客观规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的解放也好、发展也好,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我认为所有从事党史教学、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都应该在心里明确这一点。
其次,怎么教学生呢?照书本那样、照本宣科不行,要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产生兴趣。我的办法就是提问、启发。我先让学生看看,有什么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教育法。我针对学生的问题来讲,来讨论。
教书先教人。教师最应该教学生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怎么做人,怎么看问题,这个很重要。这里面有一个事情很重要,就是你要身体力行的去做,你要爱学生,跟学生搞好关系,要了解学生。我很喜欢教书,乐在其中。后来有一段,组织上叫我去市委,去宣传部,我没去,我说我就是喜欢教书,跟学生在一起。
我总感觉一生当中别的没啥,就是学生对我很好,我也很喜欢这些学生。当时家访,我带的班级有一百多个学生,每个学生我都到他家去过。所以现在很多学生每年,还都来看看我,感情很深。我有的学生也七十岁了,对我来说,这是人生安慰,很大的安慰。
澎湃新闻:如您所说,教学与研究是一体的,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刚刚您谈了教学,能否再请您谈谈自己的研究,在您过往的治学生涯中,特别关心的是哪些问题?
王世根:我最关心的是“转折”,党史里面的“转折”,还有我们整个国家层面的转折。所以我要写“马克思主义转变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关注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洋学问”,到了中国,是怎么和我们的实际结合,落地生根的。1997年的时候,我写了《邓小平在中国历史转折中的伟大贡献——纪念刘邓大军挺进中原50周年》,这是我长期研究的心血结晶。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收集相关史料,论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这是解放战争当中,我军从战略防御到进攻的重要转变。
我还要一篇比较重要的文章,是《试论刘少奇白区工作策略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觉得虽然“文革”结束以后,我们为刘少奇平反了,但是他的贡献,大家也不是太了解。其实在很长的时间里,“白区”工作都是刘少奇负责的,作为研究历史的人,应该对他的贡献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澎湃新闻:这次您被提名为第一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终身成就奖’”,能否请您谈谈自己的获奖感言,以及对习近平总书记“12·8”讲话的体会?王世根:首先,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越来越重视。他不但是在会上讲,还采取实际的措施。现在评这个终身成就奖,还有对相关理论研究、课题给予很大的支持,这对马列主义理论队伍是很大的鼓舞,我很感动。
其次,我们的理论队伍,一定要自信,明白这是一份光荣的职业。现在党中央说我们要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我们理论教师队伍,只有自信,才能让别人信。总有一天,马列主义会被大家接受。我们学校之前有过一个,马列理论的教师,一直找不到对象。女方一听到,搞马列主义的,觉得这不行。他就一直没结婚,现在人都退休了,当然也有些其他原因。但是有一点,人家觉得教这个不行。说明有一个时期,马列主义确实不被重视。
五十年代我进复旦的时候,我就坚信马克思主义,我学历史,我坚信马克思主义不错,那时候做政治辅导员很光荣,学了又学,教政治理论课也光荣。后来有一段时期,马克思主义被冷落了,还有的人甚至否定这是一门科学。所以我觉得,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带领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过去有的人说党史、历史不是科学,我说这怎么不是科学,这是有规律可循的,当然是科学。
第三,搞这行的人,要更严格地要求自己。确信党校姓党,马列主义姓马。你自己都不相信,那你怎么教人家。自己要信,要坚信。这一点我想很重要。绝不能吃党的饭,砸党的锅。
第四,我觉得要加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对于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看法,对此我们要深入学习,真正地将马列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不学习就跟不上,你看我现在每天都在读习总书记的书。搞理论研究的人,一天也不能不学习,一定要同中央的精神保持一致,维护中央的团结统一。
现在有一些人,搞历史虚无主义,说这个是假的,那个也不是事实,狼牙山五壮士给他们否定了,黄继光也否定了,雷锋都否定了,实际上他们就是要否定党的领导,这要不得。
最后,我还有一个建议,大学里应该恢复党史课程,让学生们了解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历史,增强对党的认同,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的这个历史客观规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