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循着李白的足迹游宣城

2017-09-12 19: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翁欣

近日,有网友在李白墓前,拍到一堆酒瓶子的照片。微博一经分享,引来无数感慨,一千多年过去还有人来给诗仙送酒喝,也只有李白有这种待遇吧。若不是照片后来登上热搜,很少人还能想起李白墓位于安徽省当涂县的青山脚下。在古代,当涂县属宣城范围管辖。李白与宣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其晚年基本就在宣城度过。让我们追随着李白的足迹,去这“宣城自古诗人地”看看吧。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宣城,古称宣州,地处安徽省东南部,是著名的文房四宝之乡。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尤其李白晚年在此留下大量足迹与诗作名篇。从53岁至62岁,李白人生的最后十年曾七次来宣城游历,可见他对宣城怀有特殊的感情,而这一切主要就是和一个人有关,那就是南朝诗人谢朓。

“一生低首谢宣城”,这句诗说的是李白。李白一生持才傲物,却唯独对南齐山水诗人谢脁推崇备至。谢脁曾经任宣城太守,所以人称“谢宣城”。李白来到宣城后,凡谢脁生前去过的地方,李白一定会三番四次留下足迹。

宣城市区有“谢朓楼”,原为谢朓在宣州做太守时的书斋,后改建为层楼,楼取自人名。李白多次登临,并作诗缅怀谢朓。他的两篇名作《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都作于此。尤其后者:“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更是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

作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谢朓楼也是传统诗词文学重要的地理标志。来到宣城后,第一站便去了谢朓楼参观。谢朓楼位于宣城市中心,府山广场的一处山坡上,旁边是不大的宣城博物馆,广场上还立有诗人谢朓的塑像。来到这里,发现此地俨然已是本地人的休闲场所,周围许多老年人在此喝茶打牌,环境已不能算幽静。

历史上的谢朓楼,据说一直到民国都保存尚好,后遭日军轰炸毁为废墟。如今的谢朓楼,是九十年代在原址上重建的,旁边还复建了怀谢亭,但并没有完全恢复过去的整体风貌。

谢朓楼不高,一共两层,楼盖的朴素雅致,里面简单介绍了谢朓的生平。登上二楼,视线多被居民楼所挡。在古时登上谢朓楼能看到城北的敬亭山,所以也叫北望楼。

因李白诗歌传名的谢朓楼,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本文均为 翁欣 图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如今的谢朓楼早已淹没于城市高楼之中,想在这里找寻李白诗中所描写的“江城如画里,山色望晴空”的景致,亦或是“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意兴,恐怕都已经不太可能。

谢朓融情入景的山水诗风,影响过唐朝许多诗人。而李白对谢眺的仰慕与倾倒,是无人可及的。有人说李白从谢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比如两人都天才纵逸,都政治生涯不得志,只能寄情山水,寻找慰藉。而谢朓楼几公里外的敬亭山,正是他们彼此精神寄托的交汇之处。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敬亭山也是到宣城的必游之地,位于宣城市区北郊。这座山属于黄山支脉,海拔不高,三百多米而已,东西绵亘十余里。据说当年谢朓闲来无事就到敬亭山游玩,李白不仅来过多次,还在这里筑室小居过。

有诗为证:“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意思是追随着谢脁我也在敬亭山下安家。虽然谢公已经去世百年,想起他的风采仿佛就在昨天——完全就是一个大写的迷弟。

相较名山大川,敬亭山就其景色风致并无特别之处,只因南齐谢脁《游敬亭山》和唐朝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篇广为传颂以后,敬亭山声名鹊起。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等诗人都慕名登临,吟诗作赋,所以敬亭山也有“江南诗山”之美誉。

从景区正门入,距登山的台阶尚有一段路程,所幸沿途风光不错。如今敬亭山四周已是茶田环绕,产的茶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敬亭绿雪。沿着主路先经过广教寺双塔,据说是国内现存唯一的宋代双塔。快到山脚下时还有两座新建的寺院,往左是广教寺,往右为弘愿寺。若不逛寺院,前方穿过敬亭广场,就开始正式登山了。

沿山道没走多远,过古昭亭后,竹林深处有一尊石雕美人像,她就是传说中在敬亭山上修道的“玉真公主”像。不远处还有一眼相思泉,据说是李白与玉真公主相爱的证据。

玉真公主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胞妹,身份显贵,与李白确实有过不少交集,李白得以到京城翰林院任职,就是她的推荐。后李白得罪权贵,放还出翰林,据说玉真公主愤而放弃公主名号,来到敬亭山做了一名女道士。有传言李白与其相好,于是有了七次来敬亭山的理由。不过此事正史并无记载,不足为信。倒可能是景区为招揽人气,而故意制造的一段绯闻。

谢朓是南齐诗人的冠冕,也是李白一生仰慕的对象。

过相思泉后,有石涛纪念馆,和翠云庵,再走一段无台阶的上坡路,眼前出现的就是那宏伟壮观的“太白独坐楼”了。楼名取自李白诗句,四层仿唐建筑,内有宽敞的展厅,展示李白在宣城留下的足迹。这里虽未到最高山顶,站在楼前也可以俯瞰宣城全貌了。

《独坐敬亭山》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应从弟李昭之邀,初来宣州时。自从他被迫离开长安,已经过了十年的漂泊生活。他一个人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的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所有的鸟都飞走了,连同孤独的云都没有留下来,只有敬亭山默默的望着他,而他也望着敬亭山,仿佛找到了知己。

此刻我也坐在敬亭山,体会着李白的诗句。这首诗表面写诗人在敬亭山中独坐时的眼前之景,却是融情于景,借景写情的手法。到底诗中“相看两不厌”指的是山,还是人?是谢朓?还是玉真公主?恐怕就只有李白自己知道了。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如今敬亭山净峰山顶多了发射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宣城与李白诗作的有关的景点主要以一楼、一山、一潭而闻名。楼为谢朓楼,山为敬亭山,潭就是桃花潭。

从宣城去桃花潭,先要做车去泾县,再从泾县转车去桃花潭。泾县是著名的宣纸产地,酷爱游山玩水的李白,曾三次来到泾县,泾川的山山水水几乎是游遍了的。“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便是李白来泾县畅游时所写下。

桃花潭位于泾县西南,太平湖畔,青弋江的上游。桃花潭并不是真有桃花,也并非真的潭。而是特指青弋江流经镇上的那一段江面,因为水深而名字为潭。桃花潭之著名,源于李白为这里题下的千古绝唱《赠汪伦》。

桃花潭水光潋滟

李白来桃花潭,其实也是被忽悠来的。据清人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所载:泾县名士汪伦,喜爱李白的诗歌,当他得知李白在宣城时,便修书一封,盛情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一游。

信是这样写的:“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这封信把又爱玩又爱喝酒的诗仙给忽悠去了。等李白来了后,汪伦只能实情相告,所谓十里桃花,是指本地地名叫“桃花潭”,而万家酒店,是因为村里有家酒店的老板姓万。李白听后哈哈大笑,倒也没有生气,反而很感激汪伦的盛情相邀,便在桃花潭畔与汪伦诗酒唱和,流连忘返数日。

桃花潭镇,古称南阳镇,保存有许多皖南特色的古民居。一条青弋江把桃花潭镇一分为二,东岸是翟村,西岸是万村,两岸均有纪念诗仙李白的古阁。站在陈村长桥上看青弋江潭面,水光潋艳,碧波涵空,远处青山如黛,几名村妇在青石驳岸边洗着衣服,如同一幅桃花源里人家的景象。

当地人说,要观赏桃花潭最美的景致还得是下过雨后再来。因为桃花潭的美,多半藏在氤氲之中。夏日雨后,青弋江的水汽升上来,漂浮在潭水上,犹如缥缈的仙境。只可惜我这次来的不巧,没有赶上这样的景象。

沿青弋江边的小路,我先去的东岸翟村。感觉村里的原住民似乎多已搬出,很多老房因为无人居住,荒芜许久的样子。拐到翟村老街也是冷冷清清,只有几家古玩店开着,部分临街的铺面写着出租和出售的电话。显然来此的游客不多,属于冷门景点。

翟村老街走向江边渡口的尽头,有一个拱形的巷门,上面就是纪念李白的“踏歌岸阁”。当年李白登舟将行时,汪伦在此率族人踏歌送别,李白感谢汪伦深情厚谊,挥笔题写下《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当初读,觉得这首诗写的浅显直白,却也情感真率,可能因朗朗上口,在李白诗作中流传度颇高,也成为日后桃花潭永远的广告词。

踏歌岸阁相传是唐代豪士汪伦送李白处,房檐上雕有汪伦和李白的彩绘塑像。“踏歌岸阁”最初为明代所建,清乾隆年间重建,民国初复修。

穿过踏歌岸阁,来到江边的古渡,从这里可以坐船去桃花潭西岸的万村。西岸的景点主要有纪念李白的怀仙阁,汪伦墓,以及他们喝酒的万家酒店。我觉得在东岸看风景已经差不多,就没有再买票坐船去对岸。

踏歌岸阁往北,有始建于明朝被称为“中华第一祠”的——翟氏宗祠。在古祠堂里,我看到十几条花纹不同的龙舟,向下倒扣整齐地摆放,才知道原来桃花潭每年端午有赛龙舟的习俗。心想也许明年端午,可以再来这里赏龙舟,若是遇上一场雨后,兴许还能看到龙舟在云雾缥缈的潭面上穿行,岂不美哉。

查济古村:别有天地非人间

坐落在泾县以西,距桃花潭十几里路程的查济古村,是皖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古村,有“皖南秘境”之称。跟桃花潭属于一条游览路线,于是游完了桃花潭之后,滴滴打了部车直奔查济古村。

查济三面环山,山上有茂林修竹,村边有大片良田,村外三溪穿村而过,现存元明清古建筑百余处。据说当初若不是一些画家来此写生,发现了这里,查济可能仍深藏于黄山北麓的群山之中,不为人知。

说起查济其实和李白也很有渊源。据说当年李白离开桃花潭后,顺道又去了查济盘桓数日,并留下了:“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诗句。这首诗是李白当年游栖于查济碧山时所作,不过因为流传度不比《赠汪伦》,很多人并不知晓。

查济的“查”念“zha”,因为村里人大多姓查。查济村这支查姓人氏,据说是唐朝时候从山东济阳迁过来的,已经在此繁衍生息一千多年。查姓人群庞大,祠堂众多,据说鼎盛时期这里曾有108座祠堂。金庸也姓查,和这里应该是有些渊源的。

沿溪而建的查济村,石桥众多,分布各处。来查济写生的学生比游客多。

如今查济是全国艺术院校的写生基地,还有许多画家纷纷在此建工作室,查济也被称为画家村。来到查济,真切的感受是,这里写真的学生比游客要多多了,艺术氛围浓厚。

在查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桥。村落因整体沿河而建,为便于出行,查济的村民们沿河错落有致地建了许多拱桥、平桥、洞桥。查济的桥,有的小巧精致,有的厚重沧桑,星星点点分布各处,与民居融为一体,也造就了这里的民居开门见河、推窗见桥的意境。

查济就像一幅古朴淡雅,韵味深长的水墨画。漫步在村中的青石板小道上,如同走在天然画卷里。难怪李白称这里“别有天地非人间”,并且在此流连忘返,只因查济是一个会让人来过以后不想走的地方。

李白墓:宅近青山同谢朓

有关李白出生之地至今还有中亚的碎叶城与四川江油之争,仍无定论。但李白在安徽当涂的青山墓地是毫无争议的。当涂县距离宣城市70公里左右,在唐代属于宣州范围,现归马鞍山行政管辖。

从宣城坐车到当涂,大概一个多小时左右,然后再从当涂东站转车去太白墓。李白墓位于当涂县城东南的青山西麓。谢朓任宣城太守时,酷爱青山风光,常遨游吟咏,并在山南建有宅院(如今的谢公祠),青山故又名谢公山。李白在当涂时,也是多次登青山,寻访谢公遗迹。

史志记载,李白晚年潦倒,61岁那年不顾年老体衰仍欲从军参加平叛,后因病未能成行,只好投靠时任当涂县令的族叔李阳冰,暂住当涂城南的龙山。一年以后(762年冬),诗人在家中病逝,死后草葬于龙山。

李白下葬几十年后,李白生前好友的儿子,任宣歙观察史的范传正经过当涂,找到李白的孙女,得知其有“宅近青山同谢朓”的遗愿,便出资将李白尸骨从龙山,迁葬于青山脚下。青山是诗人谢朓常游之地,迁来这里等于和谢朓结为“异代芳邻”,也算遂了李白最后的心愿,这就是李白墓为什么在当涂青山的缘由。

当涂人如今把李白墓扩建成了李白文化园,今天的陵园已是亭台楼阁俱全。内有太白碑林,太白祠,十咏亭,青莲池等景点,每年前来凭吊、游览的观光者络绎不绝。

太白祠位于整个陵园的核心位置,祠堂内有李白晚年塑像。两侧壁上镶嵌碑刻若干,刻有范传正撰文的墓志铭,以及李白绝笔《临终歌》全文。太白祠后面,就是李白墓地。墓呈圆形,突起的坟茔上芳草萋萋,四周用石砖相砌。墓前所立石碑“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是杜甫手书。不知道是不是取”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之意。

李白墓

我拿出准备好的白酒,却看到墓碑前面早已放着好多瓶了。千百年来,李白的墓前大概从来都不会缺酒,诗人中能有这样待遇的,也只有李白了。我绕墓一圈洒酒以祭,再面朝李白的墓碑合掌三拜,祭拜这位永远的诗仙,酒仙。

李白与当涂的渊源十分深厚,除了青山的李白墓,当涂还有一座李白衣冠冢。位于当涂县西北,长江边的采石矶,那里是李白写下《夜泊牛渚怀古》的地方。

而距当涂西南十多公里处,同样是长江边的天门山,是李白写《望天门山》的地方。那首诗作于盛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即李白出蜀辞亲远游的次年。他乘舟赴江东途中,看到天门山险要之势,不禁随口吟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样的绝妙好诗。

那是他第一次经过当涂,并没有停留。当时他才26岁,满怀远大抱负,不会想到几十年后,穷途日暮之际,当涂是其终老长眠之地。那正是他最好的时光,他还不需要想到这些。

更多前沿旅行内容和互动,请关注本栏目微信公众号Travelplus_China,或者搜索“私家地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