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历史可尝、食物可感,美食纪录片中的味蕾共识
“民以食为天”五个字道出了“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中国人民勤劳、朴素的生存哲学。
近年来,美食类纪录片以食物、食客等视角活跃于荧屏,一道道美食经过镜头细致入微的展示,拨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弦,借此所牵引出的情感故事更是令人动容。
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食物还有一些特殊的意味,鲜美的滋味背后是季节变化中百姓的餐桌智慧,是少时离家后就散不去的童年牵挂,也是城市变迁中的口味融合…美食类纪录片丰富的创作形式与内容,展现出充沛的活力,这份宝藏片单值得你细细品味。
唇间记忆里有情有味也有故事
自十年前,《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面世以来,美食类纪录片在高热度之下走上了创作不断泛化的浪潮。今天我们开篇重磅推荐的《鲜生史》,这部CCTV-9每晚19:00正在热播的美食纪录片,便是一部打破陈规的、以新面貌与新观感突围的力作。
《鲜生史》聚焦鲁迅、曹雪芹、苏轼、白居易四位先生与美食之间的故事,从他们的词句文章中挖掘出历史人物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反差,透过这件与日常生活最贴近事——吃,拉近与观众之间距离同时,也让四位先生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打造出美食纪录片的强记忆点。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节目名称中的“鲜生”二字与“先生”同音,在一语双关之下,这部以史料和作品为据,将鲁迅、曹雪芹、苏轼、白居易四位不同时期文学大家与美食之间的故事,进行融合讲述的作品,做到了新与旧、文与吃、观与感的多维度融合。用观众的话来形容,简直是“了解历史与品鉴美食两不误,每一帧画面都要把自己馋哭”。
作为一部美食类纪录片,对于美食的展现和塑造必不可少。《鲜生史》帮助观众打开味觉的方式,是从美食制作的还原开始的,第一道菜便是可以展现湖鲜最美妙做法的“醉虾”。
纵使过了一百多年,现今住在当地的孩子,和从前的鲁迅一样,依旧喜欢在河沿边钓虾。最新鲜的食材,加以简单的佐料,即变成了流传百年的美味。口舌之欢处,绵长、浪漫的动人情感,都藏在生活的细节里。
在制作层面,《鲜生史》无论是清新的视觉效果、干货满满且俏皮的解说词、还是充满趣味性的配音语调,都打破了常规,在方寸之间达成文人故事与地域美食的完美融合。作品在呈现上,从文人形象扮演、当地场景探寻到动画制作,可以看出《鲜生史》为了使讲述更生动、代入更真实,是下足了功夫的。
此外,诸如鲁迅在日记中常常提到的家乡美食“鱼圆”,文章《孔乙己》里描述的“茴香豆”都在这部纪录片中有详细的介绍,从食物来源典故到制作过程,全方位满足观看需求。
热爱美食的鲁迅,会忍不住偷吃糖,甚至也有蛀牙烦恼;事务繁忙的白居易,“打工”也会开启抱怨模式……可以说,《鲜生史》从美食这个最贴近人文的角度下手,使一些纪录片严肃、严谨的风格与宏大的表述印象被打破,消弭了早前此类内容与观众之间的壁垒。
一个地方的美食,是地理因素、当地人的智慧和此处文化精神的集合,与其说《鲜生史》是创新,不如说是一种真实回看。鲁迅之外,曹雪芹、苏轼、白居易几位文学大家的美食故事还有哪些?静待揭晓。
味觉记忆是打开城市面貌的第一扇门
美食作为日常最不可缺之事,可繁可简,品尝美食亦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最简便的方式。如今,人们到某一处出差、旅行,第一件事便是想去探寻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美食,这一味蕾记忆有时会代替短暂的行程,达成对一座城市的基础记忆,甚至久久难忘。
“看这部美食纪录片真的唤起了我对澳门的向往和想去澳门旅行的冲动,不为别的,就为了吃!”这是网友在美食纪录片《澳门之味》之下的评论。这部全景式记录澳门美食的作品,将全国及世界各地美食在澳门落地生根、共融再造的过程进行了梳理,从街边门店、市场大排档到米其林餐厅,从葡式蛋挞、白灼响螺片、红烧元蹄、豉油鸡到清汤牛杂,可以看出澳门美食文化的多元与融合,令人目不暇接!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食饱含的地域文化因子,触发着中国人心底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对于内蒙古人来说,无论走到哪里,各种各样的草原美食都是不变的“心头好”。《有滋有味内蒙古》中,从呼伦贝尔的苏白牛、羊肚包肉、布里亚特包子,到呼和浩特的肉末土豆馅大包子、牛舌焙子、羊肉大葱烧卖和羊杂,这些佳肴都与当地人的地域情况、生活习惯紧密相连,这部美食纪录片让观众大饱眼福之外,也传递出不少内蒙古极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借用美食可看、可闻、可尝等属性是不少人鉴赏美味的方式,而听觉的触发往往是容易忽略的。《听起来很好吃》用无配音的方式,选取了十五道最具中国烹饪技艺代表性的菜肴,凸显了中餐文化中听感的重要性。总共十五集、每集五分钟的体量,涵盖川、鲁、粤、淮扬四大菜系,轻巧的内容中包含满满的文化干活,堪称下饭首选。
食物的来源印证时间的足迹
伴随网络科技与运输业的发展,想要得到日常餐桌上的食材对于现代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有时只需要动动手指操作手机,便可有蔬果送货上门。由此,探寻食物的来处,成为一种奢侈。
央视总台纪录频道做出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推出食物的“征途”系列之《螃蟹的征途》与《辣椒的征途》,聚焦不同食材与中国人餐桌之间的故事。我们发现,了解它们奔波至日常餐桌的经历、细究它的详细做法,这其中的门道是饶有趣味的。
《螃蟹的征途》用4集的体量,透过螃蟹这一物种的变迁、古往今来五花八门的吃法,带观众一起领略中国各地沿海沿江地区的餐饮文化,展现人类劳动为美食赋予的价值内涵。《辣椒的征途》则锁定六个主题,从西南密林讲到东南沿海,以及不同地区关于辣椒种类的区分和食用方式。不少观众表示,正是透过这部作品,才知道我国辣椒的种类竟如此丰富,领悟到国人对吃的高超创造力。
食物作为地理位置、历史因素与当下环境共同造就的天然产物,通过人类劳动被赋予各式样态,这一过程,也是将食物、生活赋予意义。然而美食纪录片的意义,正是在于透过人物故事与食物的勾连,达成诸如《鲜生史》中提及的童年记忆、乡愁、冷暖境遇等美妙的情感共性。可见,人与人、人与家乡、人与记忆中味道的勾连,最耐人寻味。
中华美食文化还有数不清的故事等待被挖掘,纪录片《鲜生史》于4月29日19点起,在CCTV-9纪录频道正式与观众见面。从兼济天下到造福一方,白居易在哪种食物中找到了心安一处的慰藉?曹雪芹的拿手菜“老蚌怀珠”是哪几种食材的结合?苏轼沿用家乡烹饪手法还原的儿时菜肴,究竟有多少种?
令几位先生们魂牵梦绕的美食背后,脉脉温情的故事数不胜数,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长河,一起浅尝。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