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案例|从打招呼开始,东京谷中地区如何再造魅力

樊星 吕斌 小泉秀树
2017-09-08 16:26
市政厅 >
字号

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将导致全球城市的均质化,各地城市正面临着如何恢复城市魅力与特色的挑战,在社区层面重塑城市魅力的规划实践受到关注。在日本,社区营造又被称为“町作り”或“街作り”(日语:まちづくり,Machizukuri),起源于居民为提高生活品质而进行的自下而上推进的社区空间规划行动。

1970年代,伴随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了有效进行旧城改造,日本政府大力推行城市再开发事业,以“城市再开发法”为中心形成了旧城改造的制度体系。随后,日本大城市开发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旧城改造,城市中心区更新加速,建筑的高层化和城市高密度化引人注目,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副作用。大规模的城市复建使许多传统的街景和自然环境变了样,引发人们不满,于是发起了“社区魅力再造”运动。

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解体,大规模旧城改造受到约束,而且城市再开发中完全推倒式的更新手法并不能保持城市的魅力。“社区营造”以一种自下而上的社区建设方式启发了传统自上而下的推倒重来式城市改造,为当时日本的旧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使除政府以外的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到城市建设当中。此时,社区营造开始在日本广泛实施,并成为当今日本旧城可持续再生的主要形式。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日本社区营造内涵由最初的社区抵抗运动,逐渐随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而演变成为结合民、官、产、学等多方势力的民间行动,并且形成了主体间的良好协作。这样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居民生活品质的改善,也实现了社区魅力的提升。

在社区营造中,社区魅力是提升社区价值和竞争力的重要线索,也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品质。如何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魅力再生产内涵并通过可持续的途径提升魅力,成为规划界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魅力再生产成为一种城市发展诉求”为开端,通过深入分析日本谷中地区社区营造中魅力再生产的实践过程,总结其内涵、实效和动力机制特征,以期对我国社区营造中的魅力再生产提供借鉴。

魅力再生产

城市的魅力和发展动力来自于文化积淀。因此,城市魅力的再生产,除了通过政府大规模投入建设来实现,更需要在社区层面通过城市中的“人”的参与来实现魅力的文化维度的建设。日本学者西村幸夫在其著作《再造魅力故乡》中指出,“人们出于对地方的热爱发起了‘社区魅力再造运动’,地方魅力培育出当地人的热爱,人们的热爱也让地方的魅力具体成形”。不难看出,魅力再生产依托于社区层面的实践,也基于社区营造自下而上的动力来实现。

根据日本建筑学会对社区营造的定义:社区营造是以地域社会既存的资源为基础,在多样化的主体参与和协作下,对居民自身附近的居住环境进行渐进的改善,旨在提高社区活力与魅力,以实现“生活品质向上提升”的一系列持续的活动。“魅力再生产”的目标也正是社区营造的重要目标,是社区营造的根本意义所在。

自1970年代日本社区营造伊始,以改善空间环境与生活质量为目标,更多关注于硬件环境的空间魅力;1980年代中期之后,社区营造进一步向多方向发展,同时更加注重对地区特色的运用和创新,在减灾居住环境综合整治、地区景观设计、地区福祉建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实践中以实现空间及社会经济魅力为目标,如1986年的信州须坂町成立了“信州须坂町街屋协会”来开展社区营造工作,其设立宗旨为:“要透过丰富的社区营造工作,建立起适合居住、充满吸引力的生活环境,更希望因此而能带动产业的振兴”。1990年代中期以后,目标较为单一的社区营造运动开始向着目标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在实践中综合体现了魅力在空间、社会、文化多维度的内涵。

谷中地区的魅力再生产实践

谷中地区位于东京市日暮里站的西南侧,扩展到上野站的西北端,面积为69h㎡,约有5400户家庭,10300人(2005年12月)。此地区曾经历过两次严重的打击,一次是在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另一次是二战结束之前的轰炸。但这两次巨大打击并未使该地区被完全摧毁,也尚未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

东京谷中地区区位图。文中图表均为作者绘制

谷中地区继承了江户时代1600—1867年的基本城市形态,也保留了这一时期的路网结构。谷中地区作为江户时期的主要寺庙区域,至今仍有70余处寺庙保留在该地区,同时也保留了与寺庙有关的诸多小的墓地以及大的陵园(位于日暮里站的西南部地区)。可以看出,谷中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也相对完好保留了原有的传统建筑风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江户时代传统风貌与地方特色,这是谷中地区进行魅力再生产的重要载体。

谷中地区的城市形态有三个突出的特征:第一是路网系统由狭窄的小巷组成;第二是区域内集聚了大规模高密度的小房屋;第三是具有大量的寺庙、神社、相关的墓地以及被围墙环绕的开放空间。

由于日本街道两侧建筑高度与街道道路宽度密切相关,因此,狭小的街道尺度是限制日本各个城市大规模再开发的强大约束;而大量古迹、寺庙的地区通常受到国家重视被予以保护。因此,与东京其他地区相比,拥有狭窄街道和大量寺庙的谷中地区,在街区的再开发当中避免了大规模重建,也使地方历史和文化记忆得以保留。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开发力度的增加,谷中地区在空间、社会及文化层面也都面临着棘手的问题:有建设需求但小尺度街区限制了大型建筑建设、通过性交通增加对道路宽度需求升级、社区少子化高龄化趋势削弱社区活力、在保留木质建筑的同时须兼顾其经济性与防灾性,这些问题促使当地规划者及居民们以社区营造为契机,在空间、文化等方面进行应对与改善,进而实现魅力的再生产。

谷中地区魅力内涵

谷中地区作为具有丰富历史遗存的街区,其魅力内涵源自三个“安乐”,即安心、安全、安宁。这是谷中地区吸引人们愿意居住于此的原因,也是谷中地区主要的魅力内涵要素。在社区营造过程中,地方政府、非营利组织(下文简称为NPO)、企业、高校专家等多元主体参与到魅力再生产当中。

谷中地区魅力构成要素概念图

安心:拥有健康、家人、朋友、工作、保险等软件资产。

安全:具有交通安全,抗震防火,防灾,防止犯罪,避难所,防灾广场等硬件资产。

安宁:指在日常的道路上,熟悉的商店、令人怀念的家、本地产业的工厂,具有历史的寺庙和古建筑,以及社区的叔叔、阿姨、老人、孩子们的声音,植木棚,路边的花草、古树等综合的生活文化及社区共享的记忆资产。

谷中地区的社区营造强调的是一种历史型生活文化的培育,即在富有历史文化资源的谷中地区保留传统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文化及生活作风,将日常生活的文化活动与其历史建筑、道路、街巷、井、稻荷、自然环境等有形无形的要素相融合,成为一体。

社区营造中的魅力再生产过程

为传承地区文化,保护传统历史建筑风貌,复兴社区活力,台东区历史都市研究会于2003年出台了《台东区谷中地区社区营造整备计划书》。其中,特别强调对于地方魅力的再生产。以台东区历史都市研究会为代表,与东京艺术大学、东京大学多位教授、学生联手合作进行谷中地区的整备规划方案,共同参与到社区营造的各项任务当中。整备计划将当地文化传承、精神建设,与物质空间利用相结合,通过老旧建筑活用实现街区功能更新,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活动,从而推动形成社区共识与社区归属感,实现魅力再生产。

(1)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1984年,在当地三位女性带领下创建了首份地方杂志《谷中·根津·千駄木》,旨在学习和颂扬当地人文历史、倡导保护地区内有价值的历史遗迹等文化资产。这成为谷中地区社区营造的里程碑事件,也为谷中地区公众参与式的社区营造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年十月首次举办地方菊花节,随后成为传统,每年举办一次。这是谷中地区在社区营造中,由居民个体行为推动社区魅力再生产的起点。

1989年,居民根据兴趣自发建立“谷中学校”。最初由位于谷中南侧的东京艺术大学老师和往届学生办起,其目的是“社区的发现、传承和再生”,主要活动是统筹协调社区社会资源和空间并且为居民和游客引导教育型旅游。谷中学校还支持当地居民进行社区空间创新,将社区老旧澡堂翻新为现代艺术画廊。这一时期,高校师生的加盟壮大了社区营造中魅力再生产的力量。1993年以来,谷中学校每年组织一个为期两周的社区艺术活动,参与者是有意愿向社区展现手工艺术品的居民。1993年当年,地区共有94个项目在改造后的老旧町屋内有序开展。在街道、商店、工作室等社区空间及网页上会有相应说明来帮助参观者在地区内游览探寻,并有志愿者协助。此时社区营造中的魅力再生产融入了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了较为丰富完善的参与主体网络。

2000年谷中地区出台了《谷中·上野·樱木地区城市建设宪章》,其中表述了居民对于地区未来发展的愿景。宪章中认识到该地区独特的历史特点以及保护和促进其当地文化的5个基本原则,规定下列主题:自决权(即地方治理),社区护理,环境与自然,街景,儿童安全,老年人,和土地。与此同时,谷中地区成立了永久的社区营造委员会(Machizukuri Council)来探讨并解决地区内社区培育和发展的相关问题,参与主体间形成良好的协作体系(图5)。

谷中地区魅力再生产参与主体发展过程

可以看到,在谷中地区的社区营造中,参与主体变化表现为:从最初的个体倡导,逐步形成民间组织雏形,随后大学加盟并建立谷中学校,到社区委员会、町会等组织的参与并建立相互间的联系合作,最终形成当前各类多元主体紧密的合作联系。参与主体种类由单一到多元,主体间关系由疏离到紧密,同时也伴随着更为丰富的社区营造活动、项目及运作模式的出现。

(2)实施项目的“再生产”策略

当前谷中地区的道路多为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所建造,传统建筑物有寺院、和式街屋、洋式街屋等,已有100~300余年的历史。由于谷中地区内建筑以传统日式风格寺院为主,建筑材料多为木质结构。但由于部分房屋老旧失修,地区内有多处老旧建筑空置。这一现象引发了台东区历史都市研究会等NPO的重视。于是,为提升谷中地区魅力,多种合作方式的町屋活用项目在谷中地区相继展开,在空间、社会经济、文化多个维度形成“再生产”策略。

在谷中地区,空置老旧建筑的活用共有四种利用形式:住宅型、商业型、工作室型和共享型。台东区历史都市研究会承担了町屋活用项目的核心管理任务。以住宅型房屋为例,由台东区历史都市研究会与旧房屋所有者签订租赁合同,并在合同期内定期付给所有者租金,合同期内台东区历史都市研究会对房屋的修缮经营负责。通常他们会发动起其他社会组织(如号召学生、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进行房屋的修缮与结构检修,需要大型工程的由不动产会社做出施工方案并实施;整修工程结束后经由台东区历史都市研究会将房屋转租给新用户或管理公司,投入新功能的使用。

谷中地区町屋活用类型分布图

谷中地区老旧建筑活用的“再生产策略”,以NPO为主导推动运作,在空间维度通过整修实现了“安全”,在社会经济维度通过经营使得功能再生实现了“安心”,在文化维度通过恢复历史文化并营造社区凝聚力而实现了“安宁”,进而实现魅力的再生产。

(3)实施效果的渐进式体现

谷中地区社区营造中的魅力再生产共经历六个阶段,体现出渐进式的发展效果。谷中地区社区营造的重要任务是在私人土地上改善共享社区空间。从1990—2000年,谷中学校投入到两个社区反对大规模建设的运动。第一个是1998年位于寺庙旧址进行的建筑项目,谷中学校成功协助居民提供了一个将高度缩减,更贴近街区尺度的新设计;另一个是1999年在小学校原址进行的开发,但运动以失败告终,建设按原计划实施。尽管两次居民运动结果不同,但都在财产共有权的开发和居民维权上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也使居民更加关注社区建设,社区营造中的居民参与程度也被渐进式加强。

社区营造中的魅力再生产

在谷中地区,具有如下约定俗成的社区公约来增进邻里情感和交往互动,尽管这是看不到的文化,却鲜活地存在于街区的整体环境当中。一是见到街坊邻居一定会打招呼,二是道路扫除一直到隔壁的大门,三是照顾邻居的孩子,四是帮邻居看家并分享一些小菜,五是闲聊时不压低声音以便路人可以随时加入交谈。这样的社区中,形成了友爱的居住文化,居民热爱生活,对邻里关系用心经营,也形成了邻里之间相互关照、守护的持久关系。

社区工作者直接询问社区的老人和孩子来获取有关社区自然、历史及文化的资源信息,随后整理此地区的特征及问题,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地区文化表达。谷中地区的社区营造理念是:地域的骄傲和魅力来源于当地人自己的东西。因此,社区工作者们非常尊重当地居民的认知和感受,积极向居民请教,然后以规划的手法回馈给社区,将文化继续传承,彰显社区的魅力。

日本谷中地区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由三种力的共同作用实现了魅力的再生产,所形成的动力机制特征为:社会力主导,市场力配合,政府力保障。

第一是社会力,由当地居民、NPO、志愿者、高校专家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组成,这是魅力再生产的动力源,也是形成自下而上的参与式规划的发起主体。其中 NPO在魅力再生产过程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一方面,NPO要对社区文化以及社区居民诉求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发挥组织行动的作用;另一方面,NPO要在魅力再生产的各个阶段发挥与其他各社会组织的对接和协调作用。社会力呈现出多元主体参与的特征,在社区魅力再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第二是市场力,指参与到社区营造过程中的开发商、运营商、管理公司等。随着社会力的启动,市场力配合提供资本支持和运营管理,协助实现空间功能的再生,建筑活动机制当中不动产会社与运营会社的参与,实现了建筑功能的更新,创造了新的空间价值及经济价值。

第三是政府力,指中央及多层级地方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进行公共管理建设,或提供资金支持,对社区魅力的“安全”维度提供综合性保障。

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采取了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进行“魅力再生产”,这为我国老城社区更新提供了重要启发。特别是近些年我国正向“存量规划”转型,这是一个契机使我们可以深入借鉴国际经验中依托历史资源而实现魅力再生产的实践,也是一个挑战让我们必须探索出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魅力再生产实施机制。

日本谷中地区的实践具有丰富且成熟的经验,特别是在魅力内涵、参与主体和运作机制上,对我国的城市魅力再生产具有重要启发。

社区营造中魅力再生产的动力机制分析图

1) 注重文化记忆的魅力内涵

城市空间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包括公民行为、情感、社会关系在内的多维度空间。因此,社区营造中的魅力再生产的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层面,一方面是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在于生活文化,即构建邻里情感网络、保护社区居民传统生活方式和共同积累社区的文化记忆资产,从而让人们能够记得住乡愁。社区营造中的魅力“再生产”策略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提供了实现“记住乡愁”的启示,即将故乡的空间、原有生活方式、文化记忆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保护传承,并创造出新的价值。

我国也尝试在社区营造中突出文化内涵,进行魅力再生产的实践。如北京南锣鼓巷,在近十年的保护规划中,对居民进行入户访谈并召开社区规划意见征询会,旨在基于对社区文化及居民诉求的了解之上,更好地实现对历史、建筑风貌、文化氛围以及邻里关系的保护,从而进一步实现魅力的再生产。然而,我国还有诸多社区规划尚未注重社区文化记忆资产的保护,在实现魅力再生产的实践上,我国还有很大的提升发展空间。

2) 自下而上的社区培育

日本的社区营造,从形成到实施都强调有基层社区活动的涌现,其核心在于自下而上的、自发形成的公民参与体制。在社区营造中的魅力再生产,不仅仅是开展几项鼓励居民参与的大型活动,而是在维护居民使用社区公用空间权利基础上,注重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和参与兴趣的培育,培养真诚友爱的邻里情感和基于地方历史文化的共同记忆。自下而上的参与机制是日本社区营造的动力源,也是社区能够长久保持魅力的根源。

我国的社区规划实践也有趋势开展公众参与式的社区营造,形成自下而上的规划机制。在北京南锣鼓巷的保护规划进程中,街道为支持当地居民参与到街区活力振兴的事业中,给当地居民提供店铺场所及资金支持,用于出售居民自己的手工艺品,一方面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为地方的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以社区公共空间增进了居民交流与情感互动。南锣鼓巷还举行开放空间讨论会,形成居民意见反馈机制,初显自下而上的参与模式。在社区营造自下而上机制的系统培育经验上,日本谷中地区的实践为我国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3) 多元化的主体参与

在谷中地区的社区营造实践中可以看到,在其社区营造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在逐步增加,社会力、市场力、政府力的多元主体从人才、资金、信息、政策等各个角度对社区营造项目予以支持。在这诸多主体参与的过程中,对我国颇具启发性的是对NPO的培育以及社区营造过程与高校的密切合作。在谷中地区社区营造的过程中,台东区历史都市研究会作为最主要NPO承担了重要的综合统筹协调工作,也得到了企业及政府的高度认可与支持。这对于我国培育非营利组织的理念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上具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除此之外,从谷中地区社区营造的经验看到,东京艺术大学、东京大学等高校的积极参与是促进项目发展从而实现魅力再生产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高校及相关领域师生也参与到很多社区调查与规划实践当中,但尚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日本社区营造过程中的高校参与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借鉴。

(作者樊星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吕斌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小泉秀树系日本东京大学都市工学科教授。本文原载《国际城市规划》2017年第3期,经编辑删减,由作者授权转载。)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