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积极发展“蓝碳”经济,促进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2022-04-27 12: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今日海南 ,作者王胜

今日海南.

今日海南杂志是由中共海南省委主管主办的省委机关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以传播决策信息,探索开放改革,展现琼州风采为办刊宗旨,是海南省委的重要舆论阵地和国内外了解海南经济大特区的重要窗口。

点击上方“中国南海研究院”订阅我们

本文摘要

海南发展“蓝碳”经济,不但具备较为丰富的蓝色海洋资源,还在产业政策上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因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些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推动海南实现“双碳”目标,应系统谋划“蓝碳”经济发展,聚焦海洋经济的全产业链,在“蓝碳”前端,注重科技研发、人才培养,中端注重发展“蓝碳”金融产品、培育“蓝碳”交易市场,在末端注重减排与增汇并举,助力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

王 胜

中国南海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

本文来源:《今日海南》2022年第4期

正文篇幅约3000字,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三亚附近海域的深海网箱。袁琛 摄

积极发展“蓝碳”经济

促进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文 | 王胜

中央提出“双碳”目标不仅是中国主动扛起大国责任担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海南自贸港是我国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是国家深化改革开放、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试验区,因地制宜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海南应发挥海洋大省的“蓝碳”资源优势,培育、发展和壮大“蓝碳”经济产业链,完善“蓝碳”金融市场和碳汇交易机制,着眼于“蓝碳”相关高科技产业发展,引领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新趋势。

博鳌东屿岛车联网项目助力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实现“智慧办会”“绿色办会”理念。图为日前在当地试运行的博鳌东屿岛车联网项目。李昊 摄

海南发展“蓝碳”经济的优势

海南自贸港发展“蓝碳”经济,既具有明显优势,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资源禀赋看,海南红树林面积位居全国第三,湿地总面积32万公顷,有河流、沼泽、海滨湿地三大类型,是全国拥有最丰富湿地类型的地区之一,是我国湿地“天然博物馆”。此外,海南受权管辖南海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多样丰富的海洋生物、热带珊瑚礁等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因此海南具备发展蓝色碳汇的先天资源优势。然而,这一优势尚未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红树林、滨海湿地等固碳储碳、价值转换的监测与核算体系还不完善。开发与保护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张力,湿地资源被蚕食破坏等现象仍然存在。对南海争议地区的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制约了“蓝碳”经济的发展。

从“蓝碳”产业和科技来看,海南海洋产业占GDP比重较大,是打造海南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坚实基础。2020年,海南海洋产业(含油气)总产值达2010亿元人民币,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36%,海洋产业已成为海南省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但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在海南海洋产业中占据较高比重,海南海洋高科技产业、海洋绿色产业等发育仍然不足。此外,海南涉“蓝碳”的科研平台建设已经起步,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崖州湾科技城部分入驻科研单位已经就蓝色碳汇展开了深入研究。但总体而言,海南省“蓝碳”科研人才不足、科研氛围不浓等问题依然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南“蓝碳”经济的长远发展。

自贸港顶层设计与配套政策不断出台完善为海南绿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海南“蓝碳”金融市场、金融产品,以及“蓝碳”交易平台发育还不充分、不成熟,致使“蓝碳”发展受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更是明确要求海南应在对省内“蓝碳”生态系统予以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碳汇试点,分步骤、分阶段地探索建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盘活岛内碳资源资产。但在实践中,由于发展的历史欠账、缺乏相关人才以及金融配套服务不完善等原因,致使“蓝碳”交易量小、“蓝碳”金融产品缺乏、“蓝碳”交易市场发育严重不足。尽管海南具有面向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地利之便,但推动南海地区“蓝碳”国际合作仍有待加强。

在位于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技术员仔细观察水稻长势。武威 摄

系统谋划“蓝碳”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

海南发展“蓝碳”经济,不但具备较为丰富的蓝色海洋资源,还在产业政策上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因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些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推动海南实现“双碳”目标,应系统谋划“蓝碳”经济发展,聚焦海洋经济的全产业链,在“蓝碳”前端,注重科技研发、人才培养,中端注重发展“蓝碳”金融产品、培育“蓝碳”交易市场,在末端注重减排与增汇并举,助力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蓝碳”领域的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进一步发挥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深海所以及其他驻琼科研单位等平台优势,大力推动提升海南“蓝碳”科技研发实力,加大“蓝碳”研究领域科技人才培养。设立“蓝碳”方面院士工作流动站,柔性引进研究“蓝碳”领域技术和产业发展专家,夯实海南“蓝碳”发展的科技和人才基础。依托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加强蓝碳国际合作,抢占规则和标准制定的制高点。

二是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要注重“减排增汇”。依托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城、陵水海洋安全信息产业园、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平台,推动中船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央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力促进海工装备、海洋信息化产业、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发展,提升海南海洋产业的科技化、信息化和绿色化发展水平。以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儋州现代渔业产业园等现代渔业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发展碳汇渔业,鼓励海水贝藻生物等养殖业发展,发挥碳汇作用,探索“海洋负排放”的减排新路径。

文昌市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图/文昌市委宣传部

三是建立符合海南自贸港开放发展需求的“蓝碳”金融产品和“蓝碳”交易市场。从全国范围来看,碳金融市场运行的法律制度等尚未健全,海南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准绳,率先制定出台关于碳金融市场运行的法律制度框架和规则,并设立碳交易管理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大力推进“蓝碳”领域的金融创新,进一步完善碳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海南还应率先探索建设“蓝碳”计量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形成“蓝碳”市场价格体系和竞争机制,为“蓝碳”交易提供相应的支撑,力争在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四是推动海南“蓝碳”资源实现价值转换。海南红树林面积全国排名第三,但海南红树林固碳储碳、经济价值转换等还需精确测算与研究,应积极推进红树林市场化保护修复举措,研究开展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探索建立红树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

五是推动环南海地区“蓝碳”国际合作。有研究表明,南海地区是全球“蓝碳”资源分布最为丰富的区域,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红树林面积均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南海区域一些国家囿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等制约,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加之“蓝碳”金融、市场等发展不充分,“蓝碳”发展动力不足。此外,受南海争端、域外干预等因素的影响,环南海地区“蓝碳”合作亦受较大影响。海南应依托中国—东盟省市长对话、岛屿经济体论坛、中国南海研究院等智库平台搭建的二轨对话网络,积极加大“蓝碳”科普宣传,增强南海周边国家的“蓝碳”意识。积极推动与南海周边国家在红树林修复、价值测算等领域的合作,增强南海地区国家合作意愿。积极向东盟国家推广现代化渔业养殖技术,大力推动东南亚国家发展碳汇渔业,海南还应利用自贸港政策优势,探索建立泛南海地区统一、可线上交易的碳汇市场以及“蓝碳”国际标准体系。

在文昌清澜港至高隆湾段海域,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洋生态研究所工作人员查看海草床的生长情况。袁琛 摄

-精彩回顾-

原标题:《积极发展“蓝碳”经济,促进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