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战国新论︱秦赵长平之战:缘起于韩国

王政冬
2017-10-21 10:22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至259年,秦攻韩、赵之战中最关键的一场战役。秦人说他们前后歼灭了四十五万赵军,但“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这种说法虽然有夸张之嫌,但长平之战也足以堪称战国时期伤亡率最高的战役。

缘起:秦攻韩上党

很多人印象中的长平之战好像就是秦、赵之间的较量,其实不然,韩国也参与了这场战争,而且坚持到了战争的第二年。其实,这场战争的起因就是秦国要吞并韩国的上党地区(今山西东南部)。

事情要从秦国说起。范雎出任秦国相邦后,推行“远交近攻”策略,连年对韩国发动进攻,夺得了韩国大片土地。《韩非子》称“应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范雎在汝南地区的封地应城(今河南宝丰西南),就是从韩国手中夺得的。

范雎塑像

面对秦国的凌厉攻势,韩国难以招架。《战国策·赵策一》记载,韩国派成阳君入秦和谈,决定割上党之地给秦以换取和平。然而韩国上党太守靳(黄重)拒绝割地,誓要与秦国一战。这令韩桓惠王哭笑不得,一旦上党守军与秦军交战,他难道能坐视不救?若果真不救,他以后将如何面对韩国子民?同时他也深知单凭韩军确实是打不过秦军的。最终韩桓惠王派冯亭替代靳(黄重),并对外宣称:寡人已经向秦相范雎许诺割让上党,不能背信弃义,所以才更换了上党太守。

然而冯亭一上任,就将上党献给了赵国,秦国震怒。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年初,秦将王龁率军大举进攻上党。上党军民抵挡不住,又不愿被秦人统治,于是纷纷涌入赵国境内。赵国随即派廉颇带兵进驻长平支援上党军民。长平之战拉开序幕。

对战:军事和外交两个领域

《史记·白起列传》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四月,秦将王龁开始进攻驻扎在长平的廉颇部,秦、赵正式交战。当月,赵军一名叫做茄的裨将(副将一级的高级将领)在带兵执行任务时,遇到了一队秦军侦察兵,结果被这队侦察兵斩杀。

六月,秦军攻陷赵军两处鄣(要塞性城堡),斩杀四名尉(能统率数千到上万士卒的中级军官)。唐代的《括地志》说这两处鄣分别叫做都尉城和故谷城,在泽州高平县(今山西高平市)西二十五里。

七月,赵军开始大举修筑垒壁。秦军强攻赵军壁垒,斩杀两名尉,夺取了西壁垒。《括地志》说西壁垒在高平县北六里,高平县北五里还有赵东壁,也叫赵东长垒。

从以上材料可见,赵军在节节败退。当然,这些材料都出于秦国的官方记载,颇为片面。对于秦军输掉的战斗,秦人估计只会保留在战报中,而不会写到国史上。但从总体形势来看,赵军还是处于下风的。

战场上失利的赵国派遣重臣郑朱前往秦国求和。秦国意在通过这场战争消灭赵军有生力量,所以和谈根本不会取得任何结果。但秦相范雎却将郑朱的到来变成了一场绝佳的外交表演,他向天下昭示秦国即将赢得这场战争,以便让各国站好队。在范雎的主持下,秦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巨大收效。当时的策士们想组织合纵抗秦,要拉魏国入伙。秦国为拉拢魏国也开出了大价钱,许诺只要魏国不帮助韩、赵,事成之后秦国就让韩国割垣雍(今河南原阳县西北)给魏国,于是魏国保持了中立。赵国大臣虞卿向楚、魏两国求救的计划也未能成功。齐、燕最初是援助赵国的,结果在秦国的外交攻势下,两国终止了援助。后来赵国因军粮匮乏而向齐国借粮,齐国竟予以拒绝。

换将:王龁VS廉颇到白起VS赵括

外交的失利让赵孝成王将注意力重新放回战场,他在廉颇身上实在看不出取胜的希望。廉颇坚壁固守的疲敌之策或许是明智之举,但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后勤补给来说是巨大的压力。赵国大臣赵豹指出,当时秦国的优势是用牛耕田,用水道运粮,换言之,赵国在粮食生产和运输上都不如秦国。如果两军继续在长平耗下去,最终失败的可能还是赵国。于是在秦国间谍的提醒下,赵孝成王决定起用名将赵奢之子赵括。

影视剧中的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和赵括都是赵氏一族,都有一位让他们自豪的父亲,两个人当时都是二三十岁血气方刚的年纪,缔造像父亲那样的功业是这两个年轻人共同的追求。对待时局,两人也有更多相同的观点,在赵括看来,克敌制胜的机会需要去主动创造,而不是像廉颇那样等待秦军露出破绽。所以当他到达前线后,“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开始主动出击。

纪录片《喋血长平》中的赵括

赵军易将后,六十六岁的秦昭襄王也秘密将秦军主帅换成已经年过花甲的老将白起。年轻将领未必就不能打败老将,三十三年前白起就在伊阙之战中击败一代名将公孙喜,歼灭二十四万魏、韩联军。年轻的赵括军事才能或许也不差,可惜他遇到了白起。

围歼:“四十六日”并非纪实

赵括的主动出击使他迅速陷入了白起的包围圈,赵军主力也被分割成两部分。秦军向被围的赵军发动进攻,赵军迎战不利,于是赵括下令“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军如果强攻赵军壁垒,纵然取胜也必然损失惨重,于是白起将重点放在了切断赵军粮道上。

《史记·白起列传》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显然赵孝成王曾派来援军试图打通粮道,并且一度让秦军在兵力调配上捉襟见肘,所以秦昭襄王才会亲自赶到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部分),将战场附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发到前线,而秦国的征兵年龄是十七岁。

赵军最终没能打通粮道,《史记·白起列传》记载,赵括大军被围后,“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

“四十六日”这个词在《史记》对秦国的纪事中有某种特殊的文化意义。王子今先生曾撰文指出,《史记》中有三处“四十六日”,第一个是长平之战赵军被围四十六日;第二个是宋义、项羽救赵,滞留安阳(今山东阳谷县东北)四十六日不进;第三个是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向刘邦投降。王子今先生已经考证了后两者从时间上的不可信,对于长平之战,王先生阙而未论。笔者认为王子今先生的这一发现极具价值,长平之战的“四十六日”应该也是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义的表述,而非纪实。

前文已经谈到,赵国军粮紧张,前线储备粮恐怕也不会太多。根据居延汉简,汉代时一名士兵一天要吃约合今1.5斤左右的粮食。睡虎地秦简记载,秦人会因为级别和爵位不同而在分配的粮食种类和菜、酱、盐上有所区别。战国时期赵军的军粮分配制度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比照上面两个标准。

赵军是在粮食吃尽而又突围无望的情况下投降的,四十万赵军一天的粮食需求量高达三百吨,赵军要撑下来四十多天,即使节省着吃,也要有上万吨粮食和大量的副食。就算廉颇之前因为要固守而储备了粮食,他也不会在前线放这么多存粮,万一阵地丢了怎么办?战争时期的粮食运输,一般是要建立一条运输线,中途设多个补给站,以应对前沿阵地的不断变化。而且,当赵括率军进攻秦军时,他是否有能力或有必要随军携带如此惊人数量的的粮食?

所以长平之战的“四十六日”是虚指,太史公只是想表达赵军粮道断绝了很长时间而已。

长平之战示意图

坑杀:并非活埋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九月,被围赵军粮食将尽,“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随后赵军投降。

这时候,秦军包围圈外,赵国援军尚在,韩国也还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投降的几十万赵军需要粮食,而秦军自己的粮食也并不是很充足。综合各种情况后,白起认为“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阬”,原意指高大的门楼,引申指高大物体。所谓“阬杀”是指古代为了震慑敌对势力,会将敌军尸体堆筑起来,叫做“京观”,简称“京”,也叫“武军”。《汉书·翟方进传》记载,王莽在平息翟义之变后,将变乱者的尸首“聚之通路之旁,濮阳、无盐、圉、槐里、盩厔凡五所,各方六丈,高六尺,筑为‘武军’……在所长吏常以秋循行,勿令坏败,以惩淫慝焉”。非常明显,“京观”是一种极高大的建筑,王莽还下令地方官要定时巡视、检护,因为他要用“京观”来警示敌对势力。

《史记》之后,“阬杀”一般就写作“坑杀”了,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产生活埋的联想。战国时期活埋叫做“生埋”,睡虎地秦简记载对患有疠病(麻风病一类的传染病)的罪犯,采取“定杀”(在水中将人溺毙)和“生埋”两种形式。

影视剧中的白起

尾声:长平之役后战争又持续了四个月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九月,白起坑杀几十万赵军降卒,天下震骇。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十月(秦历以十月为岁首),韩国割垣雍给秦,退出战争。韩国与秦国对战了一年,冯亭战死沙场,还丢失了大片土地,可谓损失惨重。

《史记·秦本纪》记载,十月,秦将白起还朝。这是赵国使用反间计的结果。长平之战后,白起派卫先生回咸阳请求向前线加派士兵和粮食,打算一举攻灭赵国。赵国急忙派策士游说秦相范雎,说一旦白起灭赵,地位必然超过范雎;而且赵国灭亡后,大部分土地会被燕、齐、魏等国占领,秦国到时候恐怕已经没力气再和这些国家争夺。不肯屈居白起之下的范雎被策士说动,他成功说服秦昭襄王召白起还朝,并将白起灭赵的策略改为尽可能多地夺取赵国土地。

于是前线的秦军被分成三部分:王龁带兵攻取赵国武安(今河北武安县西南)、皮牢(今山西翼城县东北);司马梗带兵攻取赵国太原郡(今山西北部);其余兵马重新占领整个上党地区。

赵国各地虽然还有守军,但显然不是秦军的对手。几个月下来,赵国丢失了大片土地,赵孝成王只得亲身赴秦求和。不得不说赵孝成王勇气可嘉,他一度被秦人扣留,甚至他可能已经准备好成为第二个楚怀王。最终,在赵国君臣的努力下,秦国答应讲和。赵割六城予秦,两国缔结盟约,赵国表示服从秦国号令。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秦国罢兵。当然,赵国后来并没有遵守盟约,八个月后,秦、赵之间烽烟又起。

参考文献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王子今.《史记》时间寓言试解读:神秘的“四十六日”[J].人文杂志,2008(03).

睡虎地秦墓竹简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陈直:居延汉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9.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