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异域采风录|沙漠里的油麦菜:在迪拜完成不可能任务的中国人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殷之光
2017-09-03 15:05
来源:澎湃新闻
唐人街 >
字号

在去迪拜工作之前,我对这个沙漠里建起的城市几乎一无所知。它是一个从阅读与都市传奇中堆砌起来的想象,就像是16世纪贪婪的西班牙冒险者心中的黄金国,又像是自由主义全球化吹鼓手们心中的亚特兰蒂斯。

去迪拜工作,吃是个问题

2010年年底,就像每一个临将博士毕业的海外留学生一样,我正在为未来的工作发愁。此时此刻,“中东”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各类媒体的视野里。在英语大众媒体里,关于“中东”的新闻几乎被完全笼罩在“战争”、“恐怖主义”与“暴政”等关键词下面。2001年由于911事件,以及随后的阿富汗战争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所引发的关注,几乎已经被西方的公众淡忘。而在中文世界里,甚至只有更少的人还会偶尔想起那片仿佛被神话笼罩的土地。它在我们所知世界的边缘,与我们的生活毫无联系。

就在全球公共媒体上这种沉寂行将改变的前夜,我收到了人生第一份全职工作的远程面试邀请。邀请来自阿联酋的扎耶德大学迪拜校区。面试安排在2010年圣诞假期之前一周。地点在剑桥市另一所大学的电话会议室。

面试之后大约一个月,大学就寄来了三年期的工作合同。合同内容无微不至,甚至还涵盖了从住房到全球医保,乃至子女免费教育等等优越福利条件。确实让一个还未毕业的博士生感到受宠若惊。合同还附带了一封说明信,信中解释,按照阿联酋内务部的规定,所有外国人都只签发三年期的工作签证,到期之后续签。因此,工作合同也只能以三年期为限。但雇主会帮助雇员准备一系列签证材料,并代雇员提交申请。

当时,中东地区已经开始初现大变动的苗头。埃及的反政府抗议有扩大的趋势。阿拉伯半岛上的也门首都也开始动荡。而当我将这个工作机会告诉家人的时候,他们的首要担心却是——沙漠里不知道吃的怎么样。

虽然当时的我已经在海外生活4年,但仍旧坚持用绿色蔬菜的种类以及大米的口感作为衡量幸福生活的最低纲领。2007年的英国超市蔬菜货架上,甚至连大白菜都属于不常见的进口特产。作为学生,也没有久居海外的华人那种“前院种草,后院种菜”的条件。我至今记得那年8月中旬,刚刚来到剑桥的我第一次去英国超市买菜,看到超市蔬菜货架上摆满了种类繁多的土豆,还有其它几种不知道是什么的块茎类蔬菜时,心中百感交集。感觉就像是坐上了时光机器,穿越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前那个黑龙江村庄苦寒的冬天。在随后的4年里,在一个远离剑桥市中心的中国小超市货架上,一把把蔫了吧唧、产自西班牙的上海青(又名上海白菜、小棠菜,是上海一带的华东地区最常见的小白菜品种——编者注)成了我留学生涯中最大的慰藉。

连接并供养迪拜华人的温州超市

2011年8月,顶着沙漠直射的阳光与90%的大气湿度,我拖着全部家当来到了迪拜。经人介绍,我很快认识了在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工作的一对中国夫妇。寒暄之后,我们的第一个话题便是迪拜的中国超市。在当地华人中,温州超市几乎无人不知。它就像一个祠堂,连接着整个迪拜乃至全阿联酋的华人群体。在阿联酋的华人里,以迪拜的华人人口最多。2011年时,我记得迪拜华人人数约有20万左右。这个群体里有如我一样的过客,也有早已嫁给阿拉伯人的归化者。正是这个温州超市,连接并供养着这一群体最基本的诉求。

我在迪拜安顿下来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租了辆车去拜访温州超市。温州超市位于迪拜的国际城。从我住的地方,沿着Ras al Khor公路向迪拜东南方向的沙漠腹地开大约20分钟左右就到。临近温州超市的主要地标是龙城商场。龙城商场地产开发商与产权持有人是迪拜酋长马克图姆,与全球最大的迪拜商城不同,龙城更像是中国小商品市场。在这里的中国商人们用尽可能低廉的批发价将来自中国的轻工业产品、“山寨”电子商品转售到非洲与其它阿拉伯国家。与主流媒体上迪拜纸醉金迷的形象不同,国际城与龙城商场代表了大多数外来劳动阶层的迪拜。国际城低廉的租金吸引了大量打工者。也正是这群人支撑起了迪拜庞大的第三产业。

当时的温州超市还不大。店面估计总共不过150平方米左右。货架摆得密密麻麻,中间的过道容不下两人并排走路。超市分里外两间,进门一间放满了零食干货,转入里间则是粮油、生活用品,以及满满占了半间屋子的水果蔬菜。跟金贵的英国超市蔬菜不同,这里的绿色蔬菜大多成筐成筐散放在货架上,跟国内农贸市场一样按斤称重购买。因此,除了能有买到蔬菜的喜悦之外,还能体会挑挑拣拣时所带来的神圣仪式感。

在之后的三年里,与我一同在这座世俗时代的“庙宇”里摘菜叶、摘豇豆的人们不但有建筑工地上为中国工人们掌勺的大师傅,有远嫁他乡的主妇,还有慕名而来的阿拉伯当地人以及来自亚非大陆上各个国家的追随者们。衣着各异,甚至有时语言不通的人们,在这个日常的仪式中有时还会目光交汇,相视一笑。

“不可能的任务”:中国人与沙地的传奇

温州超市货架上的茄子、芹菜、油麦菜、豆角、豇豆和尖辣椒,在远离中国的迪拜,赋予了我们这群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人们以一个最根本的共同追求。这些蔬菜不但新鲜,而且价格便宜。我记得当时对能在沙漠中种出绿色蔬菜感到非常惊讶。在结识了一些浙江江苏商会的老迪拜人之后,我才知道,温州超市开始种植蔬菜也就在2011年前后。而在此之前,还有不少中国人希望将沙漠开垦为良田。在迪拜工作的三年里,我听到了许多关于中国人与土地的故事。

按照伊斯兰教法,土地本身属于安拉,不能私有。但是,开垦、耕作与使用土地的权力则属于个人。而由于在土地上开垦与耕作被看作是商业行为,因此按照阿联酋法律,外国人必须与阿联酋本地人合伙。由于迪拜不产石油,土地本身的经济价值很低。除了少量沙地被用来种植椰枣之外,绝大多数地方在迪拜搞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建设之前,无非是空旷贫瘠的沙漠。最初来到沙漠的一些中国人,用极为低廉的价格,从当地人手中租下一块块沙地,尝试改良沙土,开掘地下水,种植蔬菜水果。这个在阿联酋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任务,却在远道而来的中国人手中变成了现实。这些从沙漠中生长出来的物美价廉的绿色蔬菜也渐渐出现在阿联酋的市场上。随着土地质量改良,价值增加,一些阿联酋合伙人也开始大幅增加土地租金,甚至彻底收回土地。然而,这些都未能阻挡华人们那种试图改变周遭环境,试图让远离故土的生活变得更为熟悉的愿望。

到现在为止,我离开迪拜已经三年。在那之后我听说温州超市的农场又扩大了规模。感谢不屈不挠的中国农民精神,愿所有在他乡与故乡的人们,都能自力更生,吃得更美。

(作者系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

无论你是经行异域的学者,还是负笈海外的学子,或是在异邦打拼事业、追求梦想,只要你对别样的文明有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思考,能将所学所知与所见所闻相互印证,欢迎你来“异域采风录”分享,有图有真相更佳,我们将择其优者刊出。投稿邮箱:zhuzy@thepaper.cn。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