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数字”人生:小人物的大时代

2022-04-28 09: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孙鹏越

编辑/大风

我们来看三个故事:

一位与时间对峙的80岁老人,有着瘫痪在床的老伴,和日渐不能动弹的双腿,每年下发老年人补贴是她最困难的时候:“如果银行需要本人办理,难道要推着轮椅出来吗?”

安全合规要求极其严格的银行,被越来越多不会上银行、不敢上银行的老年人包围。但随着AI技术的升级,银行开始慢慢打通监控、网络传输、视频技术等云技术服务。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在线办理柜台业务。

在大城市高效、快速的生活节奏里,KPI取代了所有的生活指标,每个职场人都陷入一种保守而无意义的高效人生。越来越多的职场人积极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依托于高速发展的短视频和自媒体平台,这种平台创作者被称为“数字灵工”,成了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

公众号内容创作,野生教学摄影UP主在线教学、录制有声书的情感主播……互联网越来越宽广的就业形态,让自由的工作方式向更多的人群渗透,也让“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的打工人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

县城的留守儿童数量与日俱增,而小镇的家长却不知道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沟通,导致辍学率激增。另一方面,城镇心理咨询领域也是一片空白,心理问题被污名化,甚至和“精神病”划上等号,让城镇居民闻之色变。

互联网平台是保护彼此的最佳选择,线上心理咨询师成了他们寻找心灵咨询的第一入口。互联网连接起心理咨询师和咨询者,为了小镇居民提供科普和援助。

三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小故事却有两个共同点:

1、他们都被互联网所改变,数字化的时代无声无息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一些曾经做不到、不敢想的事情,已经变成了真实发生的日常;

2、这三个故事都来自于同一本书,叫做《有数》。

在全面数字化的大时代,没有人能够游离于外。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和资本层面,但很容易忽视数字化时代下,那些“普通人”、“社会人”、“打工人”,所有息息相关的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小人物。

难得的是,《有数》记录了时代小人物的故事。整本书有41个故事,近百个人物。这些由不同的数字故事拼接而成的数字群体画像,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缩影。大时代,也属于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

用最奢侈的记录方式

数字化来袭的时代特征之一:信息大爆炸。数字时代下,几乎每个人都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之中。

在短视频、直播等多类型多途径的信息传播中,《有数》却用了最淳朴也是最奢侈的方式:用文字记录。书中的内容更细腻,细腻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可以是聚焦到一个边区的青年三餐吃了什么、看了什么小说、在b站刷了什么内容……

于读者而言,几乎可以把每一个小人物定位到地球的具体经纬度。

数字化时代,快节奏是时代的标签之一。漫天的信息、15秒一个的短视频,几乎挤满了数字人们的时间,阅读的习惯也变得愈发碎片化。《有数》的记录方式,颇有点时代另类的意思。用最古老的文字的方式,记录了当下这个数字化时代形形色色小人物的方式。

能够有这样翔实的功底,《有数》背后的写作团队也值得探究。他们来自于腾讯和外部非虚构共同组成的团队:数字原野工作室。两位核心成员都有社会杂志媒体和财经媒体从业经历,以及在他们的牵头下,还拉起了近三十位外部的青年作者和学者。

各领域专精的年轻人,从社会阶层、地理区域、年龄群体、数字场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数字时代五个方面描绘和审视当代中国的数字生活。用他们的智识和观察力,放弃普通的街头采访模式和流于表面的想当然猜想,亲身见证、参与、记录。正如他们所信奉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箴言: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对记录这个时代,他们采用的是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方式。大时代、小故事,都是在用不一样的视角解读这个时代。

这个彩色的世界

用文字镜头去做“特写”,能够给读者带来更深的“真实感”。在当下各种KOL、KOC的快餐内容占据了太多的视野,抛开大量或批判性的或观点性,错综复杂的信源,再来品读这种写法,也不失为一种奢侈。

当用一个真实的视角去记录的时候,很多时候,就无关乎直接的对错。

书中有一个故事是说《老人摆摊卖菜。子女家中收钱?》,这个话题其实是收款二维码诞生以来,一直被社会探讨的问题。

当去现金化社会来临,一张二维码就可以流向各个场景,路边的小摊小贩最能感受到切身的变化,从而延展出一系列或好或坏的社会现象:当老年人不会用手机,不会操作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但过于贫困的他们甚至一天的收入就能关系到自己的温饱,只能迫不得已用上子女的二维码收款,然后大量伦理问题随之出现。

会有人质疑,数字化时代的来袭,无法追逐的老人们,甚至连微薄的收入都因为无法使用线上收银而被子女左右。子女收到钱,是否会把对应的收益返回给年迈的父母,一系列的问题都随之衍生而来。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时代进程都会有一批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适应。但也不能去否决去现金化社会是个不好的事情,毕竟在纸币时代,收到假币或者偷窃,都是经常出现的新闻。而在数字化时代,这样的意外倒是少了很多。

像小摊小贩们,也是需要《拽回掉队的8500万人》之一。

在这个故事里,有很多偏僻农村的残疾人士深陷贫困,但借助电商的热潮,让残疾人士也得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他们在大山里开始创业。在努力地追赶这个时代。

湖北省黄梅县有一个小山村,于这里的人来说,不出山,就是和贫困世代相伴。书中记录了一个叫做李宝军的残疾人,从小就有小儿麻痹症。由于贫穷,家里人也只能由李宝军自生自灭。

命运的摆锤砸下来,没有人能躲过。由于残疾,李宝军无法出山务工,在15岁的时候,母亲又因病去世。在父亲去世后,甚至只能搬去和哥哥嫂嫂一起生活。这种无奈且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也注定要和哥嫂一家人闹矛盾。

最后,他只能被迫搬出哥哥家,住到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屋里,几乎和牛睡在一起。在崩溃时,甚至吞过农药。如果不是数字化的基因可以无孔不入,李宝军会掉队一辈子。

电商也走进了这座贫困的山村。李宝军捣鼓起智能手机,开始去理解“电商”、“互联网”,从掉队的人中,李宝军也走进了这个数字化洪流的时代。不说有多富裕,而是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价值。

在真实的记录里,客观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彩色的。可能有时会有阴郁的颜色,也会有温暖的颜色,但五彩斑斓、起起落落才是每个小人物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数字人”的背后

我国的网民有10亿,百姓数字化也是国家关心的民生大事之一。

《人民日报》在去年年底发布整版文章,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增长动能和发展机遇。

《有数》向我们展现了数字生活多维度、多场景、多时空的快照,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注脚,身在其中。

数字生活不只有互联网一种形态,在《有数》中拿着手机走访记录的网格员、在各个出人口检查健康码的保安和服务员、为数字产品绘一幅岩彩画的画家、小程序连接有开锁需求的客户的锁匠、在家里一天直播几个小时的乡村小妹大嫂、银行里从柜员转身而来的自助机支持人员、和员工—起玩游戏的管理人员、被疫情圈在家里的网课学生、沉浸在电竞世界里的“坏孩子”们……

数字化已经下沉到老人和青少年等“五环外群体”,人们也找不到还没有被数字技术影响和渗透的地方。但数字化背后的本质依旧还是科技进步、时代进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之一。

在《有数》以小见大的背后,是每个普通人当下的现实,也是时代前进的洪流。

*以上图片来源均出自数字原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