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疫路同行 | 居家第三十天,回到自身,面对生活本身
写在前面:
在上海,居家抗疫进行到此时此刻,经历囤货,抢菜,到只面对一日三餐,一家人在小小空间里度过了整整一个月了。经历不相信,失望,沉重,痛苦,控制,再到看淡,平静,伴随间歇性的起伏,直到佛系面对一切.....小小的家庭,大大的世界,风云诡谲,谁主我沉浮?
2021年8月12日拍摄,外滩
(一)对夫妻关系的思考
一天中最为放松的时刻就是晚饭后了,我不用洗碗收拾厨房,全部抛之脑后,特别爽快。老张已经申请固定每天晚上收拾碗筷和厨房。他是不愿意在白天洗碗的。有时心理不平衡,会啰嗦几句让他白天洗,但是被要求干不喜欢干的事,多煞心情呀!如果他有怨气,也会影响我一天的心情,破坏目前本不太美好的生活。自从我没有强迫他干这干那之后,他最近会主动煮饭,拖地,洗袜子,偶尔中午还洗碗,真是可喜可贺!改变发生于觉悟中,而不是别人的管控下。
朋友们不要觉得男人不听女人的话就是女人没有魄力或者魅力,非得要整得男人服服帖帖百依百顺才彰显女人的地位和士气。这只会让你喜欢的男人有多远跑多远。真正的魅力是能让对方感到快乐,轻松,并能兼顾到家庭的经营。不要逞一时之强而抹杀彼此的信赖。男女地位平等,相互尊重,了解彼此爱憎并尽力做好自己,才能把日子过顺,而和谐快乐的生活反过来又不断激发彼此对生活,对家庭的灵感,激发对方的潜质潜能,奉献于家庭,实现互补,滋养彼此,才谈得上幸福。
2021年8月29日拍摄,滨江森林公园
一味的强调个人在生活中的掌控权,会打破生活的平衡,影响双方的情感输出,久而久之,两个人会成为绝缘体,失去情感联结,无法感知彼此,失去默契,就很难和谐的过下去了。
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两个人之间也不可能一直和气顺利,就像两股相互缠绕的绳索,时而分开,时而合在一起,不断地从生活中经历,尝试,总结,进步,形成婚姻的养料,给彼此注入新的营养,让婚姻的小树一步步健康成长。经年累月,逐步铸就心中牢固的信念。
(二)生活日常及思考
现在的居家生活已经变得很有经验了。早晨一睁眼就想好早餐吃什么,迅速解决了一天的第一顿,不至于那么绞尽脑汁。得益于4月16日买到了面粉,依靠着封控前买的两包酵母,我已经将红糖馒头做的炉火纯青,对付这段时间的早餐。儿子不爱吃,每天给他两个荷包蛋,我俩却吃的很带感。每每快要吃完一批,老张提醒我,“还剩几个馒头?够吃一天吗?” "是不是又要做馒头了?" 牛奶鸡蛋稀饭搭配,这段时间的早餐还比较舒心。
群里一早上通知做核酸,外面喇叭一大早开始叫唤,轮到我们做时,我们已经吃完了早餐。
物资发了有5次了,按照菜的保质期依次消灭了一大半,在这个特殊时期争取不浪费,也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
孩子上网课的日子,11点多就得准备午饭了,娴熟的到点煮好饭,选好二蔬一荤,算是合理的搭配了,洗好切好下锅炒,很快第二顿又完成了。只要提前构思好怎么解决一顿饭,就已经完成了一半,因而一天下来也不再那么辛苦。快30天了,我几乎没有落下一顿饭。
很多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太复杂和精致的食物,这些从根本上来说只会增加金钱和时间的消耗。偶尔外出将餐饮变得华丽,更多的只是心灵需要出去游荡,精致的食物只不过是媒介而已。
2021年9月4日拍摄,新天地
有时上午写文去了没有及时煮饭,吃饭时间就推到了1点左右,倒也不会影响下午的网课。他不睡午觉,中午吃完饭会到楼下去玩一会,结识了一个比他小的弟弟,那弟弟管他叫“兄弟”。吃午饭时候还蹲守门口问“兄弟”还要吃几分钟下来玩,不停地问“还要几分钟”,孩子爸爸过会就回答“还要10分钟,9分钟,8分钟……”儿子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出去玩,甚至连饭都懒得吃了。
午饭后有时候洗碗,有时候不洗,闲暇的时间我就到沙发上架起电脑码字,或者是假装学习的样子。然而走神分心是主要的,要么刷手机,要么发朋友圈,东看看,西看看,把点点滴滴的时间撒到并不重要的事情上。习惯于发朋友圈后与见不着的圈友们互动评论,让我感觉我虽然居家隔离着,但不是孤单的,我和他们还能联系着,我不是一个人。人不能孤独地存在于自己的世界里,总想要和外界产生点儿关联,才不是孤单的。“没有人能够真正脱离社会而存在”,这个哲学道理,看来是真的。生命里头,不能全是孤独的,也不能全然不是孤独的。
事实上,我无法定义什么才是重要的事情,难道我愿意把时间用在哪里就用在哪里这件事情不重要吗?难道非得要学东西,掌握技术技能,提高求生赚钱能力才是重要的?时间为什么不能是闲暇而空洞的,而一定要是满满的,才是有意义的呢?有人身世富贵却懒于勤奋工作,穿着肮脏破烂衣裳,愿意在蹲在墙角,守候路人扔钱币到他面前的乞讨碗里。也有些工作非常体面的“不消费主义者”,他们提倡极简生活,与非理性消费截然相反,通过简化物质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奉行环保主义。减少对物质和金钱的依赖,降低欲望,逃脱金钱和物欲的绑架。人要活下去,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这些人认为,人生的意义不是通过不断拥有而获得,而是通过不断简化。那些腾出来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思考真正重要的事情,便是看到时间的宝贵,重新审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去做由心而生的必要的事情。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他的作品《瓦尔登湖》对极简生活做了全面的诠释,他远离尘嚣,独自隐逸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多,仅靠自己的双手在森林中谋生。此刻在这个生活物资不足的上海,读读这本书,再合适不过。保持独立的思考是必要的,尽管有时候让你看上去和周围格格不入。但是也比绕进他人的规则和喜怒哀乐要强。尤其是在这个要你把做违心事变得合理的社会。有些不合理的事,做着做着就习惯了,一旦习惯起来,事情就变得可怕起来。保持清醒和辨别的能力,而不是把自己混为一谈,是对自我生命尊严的维护。
2021年9月21日拍摄,南浦大桥
这也许就是,当我空闲下来,而不是匆匆忙忙的时候,回到自身,面对生活本身,才能做得来的思考。也是这段特殊时期的生活,给人的一些启示。
晚饭后也是我渴望安静下来的时刻。当我跟完孩子的作业任务,我就想速速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无论有没有做出实质性的事情,比如写完了多少字,学完了几个单词,翻了几页书(话说这段时间我根本没有心思看书,我就不强迫自己了)。从自己的世界跳脱出来,再次连接他们的生活时,我是愉悦的,我能生出让他们感到快乐的气氛。而他们,受到我的渲染,也会变得欢畅起来。这很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非常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是被束缚着,被指使或捆绑着。当然,谁都是这样的。我的随意或者不随意,只要是在自己的管控下,都会是容易快乐的。幸运的是,老张是个充分民主和尊重个体独特的人,他支持并希望我继续拥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世界。
2021年8月12日拍摄
(三)外界
关于外界,楼下的大妈们开始隔着门分享今天又分到了什么物资了,言语里大抵都是满足:足不出户的奖励。偶尔从窗户外面看到对面楼栋倚靠着一对老夫妻,或是几张稍年轻的脸,他们望着楼下发出喧闹或是大笑的方向,给居家隔离的生活寻点内容。阳光普照的天气,和风吹拂,窗外衣服床单被絮飘荡,仿佛一切从未发生改变。
那只定居于此的猫咪,偶尔出现在视野里,就像一闪而过的星光,让我兴奋。
过了今天就是第三十天了,整整一个月,外界的疯狂让心情几经起伏,小小房子里的人生随着大环境颠簸流离,无法逃脱时代命运的主宰,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近乎度过了小半个人生。
本来来自公众号:亚亚的杂七杂八
湃客正在征集更多抗疫故事:居家生活、心境起伏、社区观察、志愿者经历等,欢迎你的讲述。投稿方式:添加“湃客小助手”微信(paike0719),备注:投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