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洋垃圾被东南亚拒收后流向非洲,发达国家为何不能垃圾自理?

瞭望智库
2022-04-26 10: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2019年,发生在东南亚多国的“洋垃圾”拒收事件,犹如一部连续剧,今天看来依然触目惊心——5月,马来西亚宣布将把450吨进口垃圾送回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国家;6月,菲律宾坚持将69个装有违规进口垃圾的集装箱送回加拿大,为此不惜与加打“外交战”;7月,柬埔寨在该国西哈努克港截获了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83个集装箱的塑料废品,表示让它们“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马来西亚敦促发达国家停止输出垃圾废品。2019年5月28日,在马来西亚巴生港,马来西亚能源、科技、气候变化与环境部工作人员展示塑料废物

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出于对处理成本等因素的考虑,将本国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塑料垃圾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但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始对发达国家的这种“甩锅”行为严正说“不”。

文 | 温宗国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环球杂志社”(ID:GlobeMagazine),原文首发于2022年4月24日,原标题为《被拒收的“洋垃圾”这次流向了……发达国家为何不能“垃圾自理”》。

1

“塑”源追本

研究表明,全球塑料垃圾产生量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关系。据统计,美国、英国、科威特、德国、荷兰、爱尔兰等经济发达国家人均塑料垃圾产生量最高,其中科威特是人均塑料垃圾产生量最多的国家(人均0.69 千克/天),美国也以人均0.34 千克/天的塑料垃圾产生量位于世界前列,而印度、莫桑比克等国家人均塑料垃圾产生量则仅为0.01千克/天。总体上,经济发达国家人均塑料垃圾产生量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国家。

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学院2021年12月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自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的塑料垃圾总量连年增加,2016年约4200万吨,居世界第一,比欧盟所有成员国同年制造的塑料垃圾总和还要多。

如此多的塑料垃圾,流向何方,怎么处理?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杂志曾发布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美国2016年制造的塑料垃圾中只有不到一成被回收,海量垃圾被运往发展中国家,这一做法已持续30年之久。

上世纪80年代,为阻止危险废物流向发展中国家,《巴塞尔公约》应运而生。这部经常被视为固废贸易指南的国际公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约束力有限。全球固废贸易包括危险废物的跨境转移仍然普遍。其中,废塑料是贸易中的重要固废品类。

依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清华大学通过收集废塑料(主要覆盖商品品类为HS3915及其4个子类)十余年来的贸易流动数据分析发现,长期以来,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俨然成为了“世界的垃圾场”。随着废塑料一起涌入的,是严峻的环境污染转移。

2

进口国说“不”

2017年,中国发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分批次逐渐禁止各类洋垃圾进口。8月,中国宣布从2018年开始禁止进口4种、24类固体废物,其中首批禁止的便包括生活源废塑料。

在泰国曼谷的昭披耶河上,志愿者乘坐皮划艇清除河面垃圾

与废塑料进口禁令实施前的基准情景相比,2018年,中国进口总量下降95%,全世界废塑料出口总量下降47.9%。出口国被迫另寻出路,马来西亚取代中国成为最大的废塑料进口国,东南亚五国(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的进口量增加到基准的3.62倍,成为主要的替代市场。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废塑料进口也大幅上涨。英国《卫报》报道指出,2018年美国向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出口的塑料垃圾分别激增近2000%、273%和46%。

2019年5月,《巴塞尔公约》塑料废物修正案通过,将废塑料纳入管控框架,要求“出口国在运输受污染、混合或不可回收的塑料废物之前须获得接收国的同意”。

在此背景下,由于接收了远超自身处理能力的塑料垃圾,东南亚国家的环境、民生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系列“拒收洋垃圾”行动。这些国家纷纷出台限令,拒做发达国家的“垃圾场”。

在约翰内斯堡(南非)莫特斯瓦雷迪临时定居点,4岁的阿曼达(左)和努努拿着她们刚刚找到的新玩具:一个破坏了的玩具小车和一把塑料小勺

这之后,美国遂将目光投向了非洲。据美国媒体报道,2020年美国与肯尼亚开始贸易协议谈判,美方提出投资肯尼亚垃圾回收处理产业,要求肯尼亚放松对塑料制品生产消费和跨境贸易的限制,即事实上允许美国把塑料垃圾出口至肯尼亚。对此,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组织非洲地区成员弗雷德里克·内杰休说:“肯尼亚显然没有能力回收和储存数以百万吨计的美国垃圾……这对海洋生物、河流、土壤都构成巨大威胁,更不必说处理垃圾所排放的毒气。”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拍摄的塑料垃圾制成的帆船

今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闭幕,会议通过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但是,该文件能否阻止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塑料垃圾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以破坏区域公平性为代价的环境污染国际转移能否退出舞台,还有待观察。

3

强化属地管理势在必行

新的发展阶段培育了新的全球共识,但塑料废物治理需各国共同承担责任,尤其是发达国家。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溯环境影响来源,将整体环境影响分为国内处理、交通运输、国外处理三部分,交通运输部分对环境其实影响最小,国外处理部分环境压力最为显著。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环境压力影响因子的敏感性水平,发现塑料再生产效率(即1千克废塑料能够产生出再生塑料的量)对整体环境效应的影响程度最高。

而作为塑料生产“主力”的发达国家,废塑料回收处理能力却明显不足。根据美国环境部统计数据,2018年美国本土塑料回收再生率仅为5.31%;《日本塑料产品、废弃物与资源回收2019》报告显示,2019年日本本土塑料回收再生率约为12.50%。因此,各国能否承担责任、废塑料产生后能否被有效回收利用,是影响全球环境水平的关键因素。

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减少出口、提高回收率等都是降低废塑料贸易环境影响的有效措施,各类情景可减少15.4亿~32亿欧元的生态成本,其中“出口量减半+回收率提升20%”方案效果最优。发达国家理应通过政策激励和财政支持,加强废物的属地化管理、提升回收率。发展中国家则需提高对处置外国废物的潜在环境风险的认识,制定有关限制政策,同时不断完善自身废塑料回收体系。

为提升全球环境水平,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现状,废物进口禁令势在必行。而长期的根本解决之道,必定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加强属地管理,尽快构建完善的废塑料回收处理体系,增强自身消纳能力,共同促进全球范围内形成废塑料属地管理的新格局。

原标题:《“从哪里来回哪里去”!马来西亚、菲律宾、柬埔寨纷纷“宣战”,美国又瞄向了……》

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沈关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