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秋园》: 致敬那个不向岁月和苦难低头的中国女性

2022-04-26 14: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樵髯 民国女子

《秋园》这本书是杨本芬阿姨六十几岁时在厨房间隙写就的。她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不想让母亲的痕迹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不想母亲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去”,否则,那些经历过的艰辛困苦又算什么?秉着留住母亲痕迹的信念,在“抽烟机的轰鸣声”中,她坐在一张矮凳上,以另一张略高的凳子为桌子,开始写作。写作过程漫长而艰辛,用的稿纸达八公斤重。

本芬阿姨说,“常常才写几行,泪水就模糊了眼睛”。作为读者,也是如此,常常读到其中一小节文字,就开始泪眼模糊。很久没读到这么真纯、质朴又美好、柔韧、饱含着力量的东西了。

01

五岁的秋园活泼天真,喜欢光着脚丫在雨中踩着水玩,然而,她不知道,母亲已经开始准备为她裹脚了。母亲正因为爱她,担心她长大后嫁不出去,才下决心为她裹脚。有的母亲为母亲裹完脚之后,会把女儿抱上一张大桌子,然后一把推下去,有的则拿着鞭子抽打弱小的女儿,让女儿跑起来,然后摔到地上,这样做为的是摔碎足骨,变成畸形。秋园母亲还没这么残忍,裹好女儿脚后,用针线密密麻麻缝上。秋园偷偷用剪子剪开,当晚就被罚跪并挨了板子。

秋园十二岁那年,两个嫂嫂参加洛阳城的游园会,结果画舫游船沉了,两个嫂嫂丧生在洛河里。因为是秋园父亲的主张,他很自责,加上身体受了早春的风寒,一病不起,仅半个月就病故了。而大哥秋成在陪护父亲期间,得了一种怪病——全身乏力,抖个不停,一病就是三年。

父亲去世,大哥开始抽鸦片,秋园被停学。秋园不情愿,但限于家中境况,实在不忍忤逆母亲。

02

十三岁的某一天,秋园跟着母亲上街看出殡,被当时国民党政府参军处的一个上校参谋相中,托人来说亲。秋园哭了三天,最终提出一个条件,“让他送我读书,等我中学毕业之后再结婚”。相中秋园的这个男人叫杨仁受,二十六岁,对秋园的条件答应得很爽快,但并未实现。

十八岁这年,秋园和丈夫以及五岁的儿子坐船开往重庆,然而,仁受心神不安——他不忍心留老父亲一人在家无人照顾,于是卜了一卦,算卦的说他该下船,仁受便决定在下一站下船。这个决定改变了仁受和秋园以及所有子女的命运,但当时来说,只是两个选择中的寻常决定。对秋园来说,结了婚,仁受就是她的天,仁受说去哪儿就去哪儿,仁受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回到家乡之后的仁受,暂时没有住房,只好住到了堂弟均良家中,然而,均良爱赌,连骗带哄,掏光了杨仁受的所有积蓄。不得已,只得搬了出来,勉强找了一个地方先住着。后来,仁受被人介绍去当田粮局的局长,但田粮局是个空架子,常常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有了钱,仁受又爱接济别人,秋园母子日子十分难过。后有人听说秋园读过书,于是聘请她做花屋小学的老师,秋园爽快地答应了。这是天大的好事,唯恐自己是做梦,又倾尽所有招待了聘请者。

03

秋园先后又有了之骅和夕莹两个女儿。秋园总是把两姐妹打扮得干干净净,辫子梳得光滑齐整,发梢还用红绿绸子扎个蝴蝶结。两姐妹喜欢扒着家中的水池玩,照照影子就能快乐一整天。

秋园二十九岁的中秋半夜,夕莹说肚子疼,又打哈欠,还尿了床,请的医生还没到,夕莹就断了气。“从病到死,她一直安安静静的,没喊过一声,也没睁开眼睛”。作为母亲的秋园接受不了,不敢相信活蹦乱跳的一个孩子一夜间就没了,她哭喊着、捶打着,恨不得跟女儿去了。

她当时还怀着孕。夕莹死了,她不吃不喝,动了胎气,肚子越来越痛,夕莹死去十个小时后,秋园的第四个孩子来到人世。村里人都说这是夕莹转世来的,仁受就给这个孩子起名叫赔三。

解放后,仁受分了地,但此时他已经四十几岁,从头再学种地谈何容易?只好把地租给别人。花屋小学改名为新民小学,幸好秋园还可以在这个学校教书。一家五口人就靠秋园的微薄工资维持生计。秋园三十二岁时,又生了一个男孩,仁受给他起名叫田四,以纪念分了的田地。

04

秋园脾气非常好。邻居一个姓满的妇人喜欢到秋园串串门,因为秋园总是端出烧茶,豆子、芝麻也不敢放少了。后来吃饭都成问题了,秋园拿不出豆子和芝麻,这位姓满的妇人就开始骂了:有这样不贤惠的堂客?到她屋里坐,连茶都喝不到一杯,要说没有豆子芝麻,鬼才相信。

儿媳妇要生产了,这位妇人却只骂不管。秋园看不过去,凭着自己生产的经验,顺利地接生下一个女孩。她又麻利地缝了布袋,在里面装满草灰,垫在那女人身下,让血留在这个灰袋上。

秋园当民办教师,拿的也是工分,分的粮食不够吃,全家人总吃了上顿没下顿。秋园白天教书,晚上替人做针线,常常做到深更半夜才休息。家里有块肥肉,半块豆腐那么大,每次炒菜前,秋园就用它在锅里擦一下,就当是放了油,有一回,之骅实在忍不住,就用刀切下一小片,偷偷吃了。秋园并不点破,她只说,“这肥肉怎么不禁擦,细了好多”。之骅就再不吃了。

05

秋园三十四时,土改复查,杨仁受的历史被翻出来,成了人民的敌人,秋园也成了旧官吏太太。

八月底一天,一群人把秋园的家给搬空了,但秋园仍感觉幸运,她只被“扫地”,还没被赶“出门”。那个姓满的女人翻来覆去地掂着秋园家的破皮夹子,因为很空,她显出失望的样子。

又有一天,姓满的女人忽然跑来对秋园说,“你们进屋那张门和我们挨得太近,要改到边上去,要改得窄窄的,不能和我们的大门并排。如今你们成分高,和我们不是一路人,莫害得我们背时。泥木工不要你们请,出一担谷就行”。可秋园家饭都吃不饱,那里去弄这一担谷啊。

没奈何,只好晚上缝两个布袋,带在身上,早上和女儿之骅出门乞讨。一直走了三四里路,沿街都是黑狗。好不容易遇到秋园曾经一个学生,这位学生的母亲知道秋园的好,为她们准备了午饭,又为秋园的两个布袋装满了米,足足三十斤。这位学生的父亲帮着秋园母女把米送回家,他走得飞快,始终和她们保持着一段距离。他也怕别人看见,说他们跟旧官吏家来往。

06

一天,来了个本家叫杨桂生,这人进门就打量赔三和田四,还不住的称赞兄弟俩的模样好。果然,他提出要领养一个孩子跟他生活。秋园和仁受考虑再三,决定把田四给杨桂生抱养,为的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还能有学上。秋园把田四送到杨桂生家回来时,哭得手绢都湿透了。

一个月后,秋园和之骅去看田四,发现田四被绑在院子里的一把竹椅子上打瞌睡,头上生了疮,敬菩萨的香灰撒了一头……见此情景,秋园不禁大哭起来,她决定抱回孩子,但依然想着要告诉邻居,免得杨桂生回来找不到孩子着急。邻居却说,你们怎么让这种人家抱养孩子,得了他多少东西?秋园说,啥也没要。邻居说,杨桂生说你们要了三大担谷,花了好大价钱。

一个夏天晚上,秋园在禾坪里乘凉,不觉睡着了,突然一个黑影上来撕扯她的衣服,秋园拼命挣扎,仁受闻声赶来,那人才吓跑了。秋园知道是谁,向仁受说出了那人的名字。没想到,仁受却回屋拿出菜刀和绳子,扔到秋园面前,吼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绳子也好,菜刀也好,你去死吧!没死之前,我不想戴绿帽子!”再没有比这些话让一个女人受打击了吧!

后来弄清楚真相的仁受扇了自己一个耳光,看着地上的菜刀说,“我要宰了他”,终究也没动手。

07

最终仁受饿死了。这一年秋园四十六岁。秋园把之骅送去了岳阳工业学校。大儿子在外地教书。秋园决定回趟娘家,看看洛阳有没有可做的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了大哥秋成。秋成后来又成了家,但,媳妇很厉害,看见秋园回了娘家白蹭吃喝,就整日指桑骂槐赶秋园走。

没办法,只好回老家。火车上,遇到一位姓陈的妇女,这位妇女听说秋园的遭遇后,就让秋园跟着她走,秋园再三考虑,觉得跟姓陈的妇女或许是一条生路,然后就到了湖北。起初秋园帮人做衣服,后来迫于政策,嫁给了当地一个姓王的人。为此,她内心很是愧疚,觉得给大儿子丢脸了。庆幸的是大儿子非常理解她,也很支持她,并不曾给她一言片语的责备和抱怨。

更庆幸的是,秋园遇到了一个好人。炎热的夏天,秋园吃完晚饭开始洗衣服。男人就坐在她身边替她打扇,怕她热,也怕她被蚊子咬。八十几岁的婆婆对她也很好,秋园做饭,婆婆就帮着烧火,还请人纺纱织布,让秋园做成床单,一个劲地要秋园寄给远方的大儿子和女儿之骅。

然而,不幸总没放过这个女人。十五岁的田四不幸溺死,秋园接受不了,想孩子想得想死。男人寸步不离,每日好言好语安慰着,看她思念田四,想放她走。秋园没答应。男人的身体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她不可能昧着良心离开他。为减轻痛苦,男人趁着秋园外出,喝农药死了。

男人生前担心儿媳对秋园不好,嘱咐秋园回湖南老家。办完丧事后,六十六岁的秋园给大儿子拍了电报让他来接她。就这样,秋园又回到了老家,此时,赔三考取了师范学校,成了教师。

08

秋园七十多岁时依然步伐矫健,喜欢自己出门买个东西或办点事情。凡是自己能做的事情,绝不等孩子回来。八十八岁时,外甥女来看她,她对外甥女不无遗憾地说,“如果你们早来半个月就好了,四月那崖上都是杜鹃花,好看得很”。八十九岁那年,秋园平地跌了一脚,胯骨跌断了,只能仰面朝天的躺着。在疼痛中,她离开了这个世界。孩子们在她的棉袄口袋里发现了这样一张纸条:

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

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

一九六零年,从湖南到湖北

一九八零年,从湖北到湖南

作者:樵髯,喜欢红楼及一切有趣文字。

原标题:《《秋园》: 致敬那个不向岁月和苦难低头的中国女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