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贵州,有个大“坑”
原创 九尾龟 地球知识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深坑照亮银河
作者:九尾龟
校稿:朝乾 / 编辑:金枪鱼
多日前,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乘组共在轨飞行183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一时之间,全国人民的关注热点,都聚焦在了神舟十三号以及“出差三人组”的身上。
“来自星星的三人组”在太空又为中国航天史增光添彩
(出发前,三人在凌晨的告别仪式上,wikipedia)▼
需要注意的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只是我国空间站建设发展以及航空航天事业取得的阶段性重大成果。当“出差三人组”归来的第二天,就在人们还沉浸在庆祝的氛围之中,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就公布了今年将实施的6次飞行任务。
天宫空间站将在今年的飞行任务正式达到完全体▼
简而言之,当这六次既定飞行任务完成后,将正式完成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空间站三舱形成“T”字基本构型。用一个不太精准的比方,如果将去年空间站建造任务视为“0”到“1”的突破,今年就是实现空间站建造任务“1”到“100”的爆发!
成熟体的天宫号已经建成,期待它的大放异彩
天宫号结构效果图(wikipedia)▼
仰望星空,探索宇宙,是全世界人民在古时就已有的梦想。说到宇宙探索,最能直观体现的相关工程便是载人航天。那么,探索宇宙只能进入太空之中才能探索吗?
实则不然,在地表之上,也可开展宇宙探索。例如位于贵州平塘,前几年就火遍全网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就是探索宇宙空间的重要利器,堪称是地表探索星空的代言者。
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所在▼
贵州深山之中的一处大“坑”
贵州“天眼”建设的设想,最初来自于1993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大会期间形成的一个共识,即建造接收面积达一平方公里的大射电望远镜阵(Square Kilometre Array, SKA),以深入研究宇宙相关问题。
位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腹地的SKA
是人类倾听空旷寂寥的太空低语的耳朵
(图:壹图网)▼
当时,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单口径是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要在天文学上有新发现,首先望远镜灵敏度应尽量高,也就是天线接收面积要尽量大,超过既有的设备,才能够观测天区范围更大,看更广袤的宇宙,最终中国决定建设的“天眼”口径为500米。
2020年,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3个支撑塔全部塌了
望远镜的反射盘被900吨的接收平台砸个稀巴烂
(还好世界还有“天眼”,图:shutterstock)▼
然而,“天眼”的选址可不是一件易事,毕竟需要寻找一处可以容纳半径为几百米“大锅”的地方,这时候喀斯特地貌就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喀斯特地貌自带的凹凹凼凼,省去许多挖坑的功夫
(图:Flcikr)▼
为什么会选择喀斯特地貌呢?因为喀斯特是地质发育岩性“丘陵”状地貌,因水而成,但不积存水,是自然界的“抽水马桶”。为降低大型球反射面望远镜的建造成本,需要利用天然喀斯特洼地群作为台址。
被水蚀刻后形成沟壑与溶洞,但水顺流而去
(喀斯特地貌特征示意图) ▼
1994年起,无数科研人员在贵州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喀斯特洼地台址踏勘和地质地理学综合调查。他们找到了许多适合建造这口“大锅”的候选地,最终综合各种条件评判研究,“大锅”落户平塘县的大窝凼 (dàng) 洼地。“大窝凼”的涵义也非常朴素,这是平塘人对于类似农家大锅的洼地地貌的形象称呼。
80、90的朋友或许还知道,以前农村里的卫星电视信号接收器就被叫做“锅盖”, 和天眼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图:图虫创意)▼
提及中国“天眼”的建设历程,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FAST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被誉为“天眼之父”的南仁东。
前几年,随着“天眼”的投入运营,人们对于南仁东先生的了解,莫过于其同时身兼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以及以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鲜为人知的是,南仁东先生还与“大窝凼”的当地人,有着一段段动人故事。
南仁东先生的工作精神令当地人感动,据当地人介绍:
“当时他来到我们大窝凼的时候,穿着非常普通,当时介绍他是南台长的时候,心里面都还不相信他是南台长。我们那边的路非常非常烂,就算是我们当地老百姓都是非常难走的,南台长有些地方都是爬着走的。”
从太空看天眼,群翠环绕也意味着山路难行
(图:长光卫星)▼
南仁东在工作上很严格,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嘴硬心软。第一次去大窝凼,他碰到放学回家的孩子,看见他们衣衫单薄,回京后给县上干部寄了封信,嘱咐把寄来的钱给最贫困的孩子。此后数年,他又资助了好些孩子。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落成启用,它是迄今世界最大单天线射电望远镜。一年后,南仁东先生肺癌突然恶化,溘然长逝,永远离开了我们。
正是南老先生这代人的筚路蓝缕
才有今朝中国人的世界天眼
(图:Flickr)▼
前年,“中国天眼”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并于去年正式向全球开放共享。自验收以来,FAST运行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已远超国际同行预期的工作效率。截至目前,FAST共发现约500颗脉冲星(PSR),并在快速射电暴(FRB)、中性氢(HI)宇宙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天眼观测到快速射电暴,揭示宇宙起源的奥妙
(来源:Pubmed /Nature)▼
*本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长光卫星
END
原标题:《贵州,有个大“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