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萨克森看德国︱双城记:王朝之间的竞争
在中世纪的欧洲诸王朝,总会建造一座象征着王朝权力的中心城市,这座城市不一定非要有行政或经济的职能,而是仅仅作为王室成员安葬的地方,往往建有宏伟的教堂。如加洛林王朝的亚琛,法国卡佩王朝的圣德尼修道院,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德国也不例外,中世纪的几个王朝都寻求代表王权的场所,将其打造成这个王朝的象征。
德国有一条“帝王之路”的旅游路线,从东边的维也纳经由林茨、帕骚、雷根斯堡、纽伦堡、班贝格、维尔茨堡,一直到达法兰克福。这是哈布斯堡王朝时期的加冕之路,但在中世纪也被各王朝广为使用。这条道路基本上是沿着从多瑙河上游经由美因河到达莱茵河的,同时也是沟通德国东西的商业河道。美因河沿岸的许多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先后成为过重要节点:法兰克福是皇帝选举和加冕的城市,雷根斯堡是召开帝国会议的城市,纽伦堡是皇室宝物的保管地,维也纳是皇都……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的统治就是在这些城市之间穿梭,以仪式性的活动表现它们对封臣的控制和对国家的权力。
除此以外,中世纪的德意志王朝也纷纷打造各自的中心城市。因为中世纪的德国并没有一个像法国巴黎那样的固定都城,每个朝代都是立足不同的地域而兴起的。故而在朝代更迭之时,是竞相建造宏伟都市的时刻,皇帝们在城市中建造大教堂,既将其当作自己的身后安葬之地,也体现其对基督教的虔诚。如今,许多这类城市和教堂都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其巍峨耸立的大教堂仍然表现着中世纪诸王朝的荣耀。在德意志的第一个王朝——萨克森王朝与第二个王朝——法兰克尼亚王朝更迭之时,也出现了以不同的城市为代表的权力之争。
萨克森王朝的“罗马城”
萨克森王朝发源于德国北部的易北河中下游地区。王朝的权力中心位于哈尔茨山西北部的希尔德斯海姆(Hildesheim)。这座城市在11世纪初被皇室委托给主教伯恩瓦德进行建设,很快立起了两座气势磅礴的大教堂——圣玛丽大教堂(又是希尔德斯海姆的主教座堂)和圣米迦勒大教堂,被誉为“早期罗马式建筑的瑰宝”。尤其是圣米迦勒大教堂的中殿穹顶上绘制着耶稣的谱系图,圣玛丽大教堂的铜铸大门上刻画着栩栩如生的圣经故事。这些都有效地提升了萨克森王朝的地位,为其增添了荣耀。除此以外,在萨克森的东部边疆,皇帝们也试图将德意志风格的城市推广到斯拉夫人的土地上。最著名的要属马格德堡。奥托大帝在易北河畔建造了这座城市,并且颁布了城市法,保护该城的商人和商业贸易。马格德堡法(Magdeburger Recht)向东广泛流传,影响了今德国东北部、波兰以及捷克西部的许多城市。
奥托大帝进入马格德堡并颁布城市法。19世纪所绘的想象图。在萨克森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亨利二世在位时,却倾力建造一座新都。这就是班贝格(Bamberg)。
班贝格位于今天巴伐利亚州的北部,在历史上属于法兰克尼亚地区,与德国北部的萨克森地区被图林根森林隔开。建设班贝格,是萨克森王朝向东和向南扩展的自然结果。亨利二世打造班贝格的初衷是为了渗透到法兰克尼亚的东部,这里在罗马帝国崩溃以后主要是斯拉夫人居住,在10世纪初出现城市。被并入萨克森王室之后,这里一开始属于法兰克尼亚地区西边的维尔茨堡教区管辖。但到11世纪初,皇帝亨利二世想要在法兰克尼亚地区的东边建立一个新的教区,以分担不断膨胀的维尔茨堡教区的职能,并且推动法兰克尼亚东部的基督教化。于是,1008年,在与维尔茨堡主教和教皇协商之后,亨利二世命令在班贝格建造大教堂,1012年完工。亨利二世给予班贝格主教大量的特权和世俗权力,想要将班贝格打造成一个能够表现其权力的驻地城市,使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心。亨利二世在建设班贝格的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充分利用了这里特殊的地形,即七座小山丘,在每座山丘上都建有一座教堂。这是在模仿“七丘之城”罗马,从而使班贝格被称作“法兰克尼亚的罗马城”。这也正是亨利二世想要在德意志建造一座集世俗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新罗马城的初衷。
亨利二世之所以如此,也与他的身世背景有关。在萨克森王朝的历代统治者当中,他是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统治者,作为支系后裔,他是通过政变夺得了权力成为国王。而且,他的人生中最不圆满、最遗憾的就是没有子女后代。前一种命运是他自己争取来的,而后一种命运是他被安排的。为了证明第一种命运,他要在众多敌对者面前极力拉拢教会作为自己的支持者;为了对抗第二种命运,他选择了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在亨利二世统治期间,在德意志各地总共建造了270座修道院。他因此被称作“穿紫袍的教士”。他将建造班贝格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为此,他甚至在法兰克福宗教会议上跪倒在众多大主教和主教面前,恳请他们支持自己的计划,最终迫使维尔茨堡主教让出一块地来。班贝格建成8年后,亨利二世还邀请了教皇本笃八世造访这里,参加班贝格大教堂的庆典仪式,这也是为亨利二世助威,帮其增强权力合法性。至此,亨利二世达到了人生的巅峰,终于可以睥睨命运,成为这个基督教帝国的主宰者。然而,4年后,他便病逝了,被安葬在这座他建造的班贝格大教堂中。
萨克森王朝缔造的“新罗马”1493年绘制的班贝格图像,可以一瞥这座小型的“七丘之城”和“新罗马”。班贝格大教堂位于全城的最高点,从集市到这里要一路爬坡。当到达这座教堂的观景台时,整个城市便一览无余了。这个地方最能体现出最高权力的意味来,城市的垂直分布也是权力的体现。班贝格大教堂宏伟狭长的中殿两端,分别有两座钟楼,体现了晚期罗马式和早期哥特式风格的混合风格。教堂的两端都可以作为祭坛,故而没有正门,只能从边门进入,这也是德国许多早期哥特式教堂的特色。从钟楼脚下的侧门进入教堂的侧廊后,一股凉风扑面而来。教堂的明显处放有一尊文艺复兴时期雕刻的石棺,这是亨利二世夫妇的墓葬。石棺上面是夫妇二人的石刻卧像,石棺的四面刻有亨利二世夫妇的生平,体现了他们对基督教的无限虔诚。在石棺旁边的一个石柱上,还有一名骑士的雕像,倚着柱子高高悬挂在半空中。这是一位无名骑士,身份不详,但是在许多历史和艺术史的教科书上都有他的身影。到20世纪20年代,它居然被纳粹附会成德意志的象征,面向东方,征服东方。
班贝格大教堂班贝格大教堂中国王亨利二世夫妇的浮雕在中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班贝格城市又出现了拓展。建在桥上的市政厅别具特色。被雷格尼茨河环绕的市政厅,墙体上涂满了鲜艳的色彩和精致的图案,使其与沿河的建筑群一道得到了“小威尼斯”的称号。市政厅与周围的集市一道,坐落于班贝格大教堂脚下,在政治生活中也仰仗于大主教。由于相差了数百年,城堡区与市政厅附近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代,班贝格大主教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的建设,在大教堂周围建造主教宫殿群,从而使这里有了文化遗产的规模。
班贝格市政厅的正门班贝格的市政厅,因其水路连通而又使城市被称作“小威尼斯”。由于位于法兰克尼亚的最东端,班贝格在中世纪时与斯拉夫人地区毗邻。除了军事征服之外,班贝格城市的建筑风格也对东边的波兰、匈牙利产生了影响。这座城市既是萨克森王朝的新中心,也是其向东扩张的桥头堡。由此可以看出,它也是萨克森王朝东扩政策的产物。亨利二世在位时联合其东边边境上的斯拉夫人与共同的敌人——波兰人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东方问题上一直坚持积极进取的态度。班贝格作为向斯拉夫人传教的中心,也是这一政策的产物。
施佩耶尔与班贝格的竞争
每一朝都有自己的中心城市。在萨克森王朝式微之后,新的王朝继起,必然创建一个新的首都城市,这就是施佩耶尔(Speyer)。它的目标就是要超越班贝格。
亨利二世死后,由于无嗣,萨克森王朝告终,取而代之的是康拉德二世,及由其开创的法兰克尼亚王朝(或称萨利安王朝)。这个王朝最为人熟知的人物便是皇帝亨利四世,他在位时期(1056-1106年)与教皇展开主教叙任权(即向主教和修道院长授予职权的权力)之争,而其在冰天雪地里赤足向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低头认错的“卡诺莎觐见”一直是世界历史教科书中的经典桥段。不过,除了这段轶事之外,法兰克尼亚王朝时期对于德意志历史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此期间德意志针对教皇和教会的政策逐渐发生转变,从此前的依靠教廷转向倚重诸侯。这时期德意志的重心从东北部转向了中西部,核心区域范围从今德国西部,莱茵河的中游一带,美因河从东向西贯穿其中,中心城市设在莱茵河沿岸的施佩耶尔、沃尔姆斯等,属于今天的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距离海德堡都不远。这个区域正是加洛林王朝的东半部分——奥斯特拉西亚,也是之后东法兰克部分的政治中心。因此,相对于此前的萨克森王朝和之后的霍亨斯陶芬王朝,法兰克尼亚王朝拥有权力合法化的优势。
1550年绘制的施佩耶尔城市图像法兰克尼亚王朝建立之初,为了与前朝竞争,康拉德二世决定建立一个新的中心——施佩耶尔。这是一种符号的竞争,也是一种权力宣传的竞争,在其背后,表现出来的是王朝易代。
在班贝格大教堂建成的20年后,又一座象征着王朝中心和最高权力的大教堂开始修建了,这就是施佩耶尔大教堂。1030年,康拉德二世下令修建一座超过班贝格大教堂的新教堂,他的目标也是要建造一座当时基督教世界最大的教堂。这座大教堂的走廊竟然长达134米,其结构也达到惊人的对称,显得异常肃穆和高贵。在其外部,有绿色的穹顶和红色的塔楼。正对着教堂的是一条很长的道路——马克西米连大街,这条大街是城市的主干道,一直延伸到最西边的高达50多米高的西城门,与位于城市最东边的大教堂遥相呼应。大街可以当作大教堂走廊的延伸,两旁房屋鳞次栉比,从视觉上强化了大教堂的对称感和庄严感。这样一来,整座城市都可以被当成一个大教堂了。这也正是康拉德二世想要建造的“圣城”。
莱茵河左岸的施佩耶尔大教堂,中世纪以后经过多次增建。施佩耶尔大教堂前面的马克西米连大街,构成了整座城市的东西方向中轴线。与班贝格大教堂一样,施佩耶尔大教堂中也放有法兰克尼亚王朝诸皇帝及其皇后的石棺。加上之后的霍亨斯陶芬王朝、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共有8位皇帝安葬在这里,因而是一个象征着皇权的教堂。康拉德生前未能看到大教堂的修成,他的尸体是后来才运到这里的。
施佩耶尔大教堂内部在康拉德去世半个世纪之后,他的孙子亨利四世决定扩建施佩耶尔大教堂,以更加体现他的雄心壮志。亨利四世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作对,他想要建造一座甚至能够超过教皇的大教堂的建筑。亨利四世不仅想要把持世俗权力,更想从教皇手中攫取宗教权力,因此,这座大教堂也可以看成是德意志皇帝对基督教中心罗马的挑战。在亨利四世前往卡诺萨觐见之前,就是住在施佩耶尔的,这里成为他对抗罗马教廷的根据地。同时,受教皇唆使的萨克森公爵在德意志国内带头反对亨利四世。正是萨克森这个夙敌迫使法兰克尼亚的君主们不断增强自身合法性,施佩耶尔也因此而有了对抗班贝格的象征性意义。
在中世纪中期的德意志,群雄并起,逐鹿不断,并没有哪一个诸侯或皇帝能够赢得绝对的胜利。德意志的地缘从一开始就是五大公国并立的格局,这种格局在整个中世纪都没有被打破过,直到哈布斯堡王朝的崛起。五大公国所在的五大地域之间也是相互竞争、攀比,王侯往往以拉拢教廷和建设“圣城”作为权力之争的表象。班贝格和施佩耶尔是集中体现。它们为我们留下了历史和文化遗产,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德意志内部萨克森与法兰克尼亚的地域之争,以及德意志的东进和南下的道路之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