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塞上愚公】北疆楷模董鸿儒:一生只为荒山穿“绿装”

2022-04-25 20: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活力兴和”

2022年4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董鸿儒“北疆楷模”称号。

“从18岁到80岁,为了一个绿色的梦想,你筚路蓝缕,当起‘塞上愚公’,不信天,不认命,苏木山写就了你的传奇人生,种了一辈子树的你,就是一棵青山不老松,伟岸挺立,坚强不屈。”这是给“北疆楷模”董鸿儒的致敬词。

作为共产党员,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初心和使命,用责任担当扛起了绿化荒山这杆大旗。

“北疆楷模”董鸿儒正讲述苏木山故事。(摄影:冀晓东)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地处蒙晋冀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这里是内蒙古距离北京最近的旗县,是内蒙古的东大门、桥头堡,也是乌兰察布市对接京津冀的最前沿。在这里有这样一湾绿色镶嵌于此,像一只雄鹰一样,紧紧地扼守住了蒙、晋、冀三省(区)的荒山边缘,这里就是苏木山林场。俯视方圆10多公里,十几个山头“绿波”连成一片,形成蜿蜒壮阔的绿色“长城”,护佑着京津乃至华北地区。

然而,建国初期,苏木山却是一片荒山秃岭。

1956年兴和县为了保护和绿化苏木山,在这里设立了护林站,先后委派多名护林员,皆因条件艰苦“逃”下了山。

1958年10月,18岁的董鸿儒惜别新婚妻子,早晨背着行李出发,傍晚时终于爬到了挂在半山腰的护林站,独自步行来到距县城80华里外的苏木山当起了护林员,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这一来,就是一辈子的守护。

一间四面透风的土屋,一盘冰凉的土炕、一个风箱和布满灰尘的破木盖下扣着一口锈迹斑斑的铁锅,就是他当时的全部生活家当。屋内,到处走风漏气,门外,满目是贫瘠的山坡,连山脚下的那座村庄也是“多见石头少见人,石垒房舍四面风”。这是当时护林站的真实写照。

面对艰苦环境,年轻时的董鸿儒也只是一句,“咱们农村娃娃还能怕吃苦?我相信越是在艰苦的地方,越能干成一番事。”

在上山的一年多时间里,他默默地在苏木山区大小沟壑劈开荆棘、拨开草丛执着专注地寻找着适宜当地大面积栽植的树种。同时,他还详细记录了当地土壤、植被和气候信息。董鸿儒迅速写了一份书面报告,建议苏木山尽快成立国营林场,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他的建议很快得到上级部门重视。1960年春,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批准成立苏木山林场。

一开始大家并不知道苏木山上适合种什么,于是便开始了漫长的摸索之路。尝试种杨树?不行!桦树?不行!杏树?不行!榆树?还是不行!拼死拼活、呕心沥血栽种,换来的竟是枯黄!得来的尽是失望!

10多里的山路,一天要往返三四次。双肩勒出了血,血肉和衣服粘在一起,脱的时候生疼。手上磨起了水泡,吃饭时连碗都端不稳;干一天活儿挣的工钱只够买3两莜面,大家吃不饱饭,野菜、蘑菇、野谷子……山上能吃的都吃了个遍。

“这样下去不行呀!”为稳定人心,使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董鸿儒狠下决心把家搬到“鸟不拉屎”的苏木山上。晚上睡觉,将家里能盖的东西全部盖在身上还是冷得哆嗦;早晨起来,前夜锅里的水结成了冰坨。

敌不过这恶劣的环境,在已经失去一个孩子的情况下,董鸿儒第二、第三个孩子接连染上痢疾。山上缺医少药,去县城的医院要走两天,两个孩子来不及送医就永远地离开了。

董鸿儒的植树造林之路并不顺利。由于缺乏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经验,连续3年造林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1964年,董鸿儒偶然发现苏木山脚下有一棵长势良好的华北落叶松,他兴奋不已,但仍不敢贸然种植。听说河北有个林场跟苏木山自然环境差不多,种植华北落叶松成功了,董鸿儒一刻也没耽搁前去考察,并想办法买回80斤种子进行育苗。当年9月份,精心培育的树苗根系发达、苗茎粗壮,苏木山林场华北落叶松育苗成功了!苏木山从此确立了以华北落叶松为主的造林方案。

董鸿儒测量树木直径。(来源:苏木山林场)

正值秋季造林,大家趁热打铁将树苗种进去。第二年春天,人们小心翼翼扒开苗木越冬土,绿油油、齐刷刷的小树苗冒了出来。“活了!”“成了!”董鸿儒和工人们抱在一起又哭又笑。

经过多年奋战,到1980年,苏木山林场累计栽植华北落叶松10万亩,平均成活率达85%以上。

绿色迅速蔓延,董鸿儒的名字被更多人知晓。上世纪80年代初,组织要提拔他为县林业局副局长,工资有保证、待遇高,孩子们上学、就医也方便,他干了几天放心不下苏木山,又跑了回来。1994年,他全票当选县政协副主席,他提出不要办公室、不领工资,只要继续留在苏木山。

“饥饿苦寒,我没有想过离开;痛失三子,我没有想过离开;现在,我更不会离开。”问他为什么,他说,绿化荒山是他入党时许下的诺言,也是他毕生追求的使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荒山变林海,林海变金山。如今,苏木山林场有林总面积20.5万亩,森林覆盖率74.8%,生态价值可达50多亿元的人工林海,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形成了一片壮阔林海和绿色宝库,源源不断为京津冀固风沙、输绿水、送清风。

董鸿儒“北疆楷模”荣誉证书。(摄影:冀晓东)

“我一辈子就在一个单位,就是苏木山林场,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就是种树,能为党和国家奉献一生我无怨无悔。”董鸿儒在“北疆楷模”颁奖现场时用铿锵有力的话语说道。

青山不言,绿水为证。看着苏木山漫山遍野满目苍翠,走进苏木山穿越山林也犹如翻阅他的“绿意人生”。

他就是“北疆楷模”董鸿儒,一生只为荒山穿“绿装”。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委宣传部)

来源/学习强国内蒙古学习平台

编辑/宋洁 苗得雨

审核/王远飞

新闻热线/ 0474-7215507

投稿邮箱/ xhrmt2019@126.com

声明:兴和县融媒体中心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活力兴和》官方微信

往期精选

兴和县开展深入学习“塞上愚公”董鸿儒先进事迹、争做新时代生态文明践行者主题党日暨义务植树活动查看更多【“塞上愚公”董鸿儒】57年前带回80斤树种救“活”苏木山查看更多【通告】关于在兴和大道实施供热管线下穿京包客专线套涵工程的通告查看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三)查看更多【疫情防控】吴尊友发长文:大家对"动态清零"有误解查看更多

原标题:《【塞上愚公】北疆楷模董鸿儒:一生只为荒山穿“绿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