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霞浦半月里:大山里的畲族,在这里奔向大海
叶克飞
驾车前往半月里,沿途多半是山路。在山间兜兜转转,头顶是蔚蓝的天,云层压得极低,洁白而厚重。
被眼前美好天气“迷惑”的我压根不会想到,就在半小时之后,我会在目的地遭遇一场比倾盆暴雨还夸张的暴雨。我对半月里的探访,也从这场超级暴雨开始。
雨后龙溪宫
半月里位于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的白露坑行政村,是畬族历史文化名村。抵达村落,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村口的大榕树。
这棵大榕树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根深叶茂,而且横向发展,枝叶向四面八方延伸,如同冠盖般遮蔽着整个广场。鹅卵石块铺就的广场上,散落着村民的摊档,稀稀拉拉的游客在四周晃悠。
大榕树覆盖的广场 本文图 均为 叶克飞 摄
我刚走到树下,对着村中头号地标、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龙溪宫拍了几张照片,就有一阵狂风吹过,四周突然暗下来。心里嘀咕一句“难道要下雨了”,就觉得有雨丝穿过茂密枝叶,吹到我的脸上。下一秒正在迟疑万一下雨该怎么办,头顶已经开始噼里啪啦,刚才还蔚蓝的天色变得晦暗。
我冲向停在路边的车子,短短二十米的距离,等我坐上车关上门,衣服已经湿了一大片。斗大的雨点砸在车窗上,发出巨大的声响。雨水密度太大,随着狂风倾泻,我完全见不到车子外的情况,只有灰茫茫一片。
并非我少见多怪,在我居住的南粤地区常见各种倾盆暴雨,一下几天也不少见,但眼前这么大且突然而至的雨还是多少超出了我的认知。此时能躲在车里,真是一种幸运,毕竟在其他户外地方躲雨,都难免在狂风中淋成落汤鸡。
这场暴雨来得离奇去得也快,十几分钟后便停了下来,只是蓝天不再,头顶是阴沉积云。鹅卵石铺就的路面被冲刷得干干净净,可以看出岁月洗刷过的光滑感。再度下车,我再度穿过大榕树遮蔽下的广场,走入龙溪宫。
半月里又称“半路里”,背靠状如弯月的弥勒山山麓,因此得名。龙溪宫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建筑面积508平方米。它采用硬山顶抬梁、穿斗木结构。底部以不规则石块砌成,墙身为黑灰相间的砖块,翘脚飞檐的大门上方有“龙溪宫”三个大字。
龙溪宫
如今的龙溪宫内,一切都显得陈旧。戏台一左一右对称而立,占据了大厅的大部分地方,只留下中间的通道,通往后面的神厅。因为戏台封闭,长久无人打理,上面布满灰尘。抬头望去,戏台上方的藻井虽然蒙尘,也没有花哨的纹路图案,但却是以五层方斗逐级装嵌而成,工艺相当繁复,是典型的畲族建筑特色。
穿过戏台步入神厅,里面供奉的神祇很有意思。畲族人信仰的多是武将,包括薛元帅(唐代名臣、曾为太子师的薛令之之侄薛芳杜,是当地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陈元帅(五代将领陈九郎,战死后被传说为仙)、平水明王(即杨从仪,南宋抗金名将,晚年归隐后组织民众筑坝治水,深得民心)和雷万春(唐朝名将,随张巡守城,城陷后不屈而死)。
最有趣的是,明明生活在大山里的畲族,在半月里居然还供奉海神妈祖。资料显示,在福建的畲族村落中,半月里是唯一信奉妈祖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半月里的村落历史,正是小部分畲族人走出大山,奔向大海的历史。
雷氏族人与大海的渊源
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畲族总人口为746385人,分布于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的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和浙江。
据记载,唐朝时期,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说法。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与客家方言接近。
“畲”字在《诗经》中便已出现,它读yú时,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时意为刀耕火耘。畲族之名,源于南宋时期畲民四处开荒种地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
畲族始终流传着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话说氏族时代的畲族始祖盘瓠是部落联盟首领,他迎娶公主,生下三子一女,受高辛皇帝敕封,长子盘自能、次子蓝光辉、三子雷巨佑和女婿钟志琛均封侯,子孙逐渐繁衍为畲族。这个传说所涵盖的,恰恰是畲族最主要的四大姓氏。
半月里附近山景与河景,当年畲族人就是这样走出大山,奔向大海。
半月里村民就是雷氏一族,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雷文寿从福安迁居至此,成为半月里始祖。其孙雷志茂是当地名师,也曾任福宁府衙幕僚。也正是他,根据村子地形,将村名由“半路里”改为“半月里”。
雷志茂虽是旧文人,思想却不闭塞,他除了重视教育之外,也鼓励雷氏后人走出大山,四处从商。因此,半月里雷氏不但出过多位秀才和武举,还以商业著称。尤其是道光年间,半月里村民种植茶叶,并将之贩至上海、福州和台湾等地。此外,他们还在省城福州置办布料和丝织品等,将之卖至台湾。也正因为要走海路,所以为保平安,村民才开始供奉海神妈祖。
拥有了繁荣商业之后,半月里随之兴旺,村落开启了建设大潮,龙溪宫和雷氏祠堂等公共建筑都陆续诞生。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物是雷世儒。
雷世儒大厝与雷氏宗祠
依山而建的半月里,建筑沿坡形成错落感。村口广场和龙溪宫算是“第一线”,沿着石板路向村后走,是一排排黄墙黑瓦民宅,夯土墙上有着斑驳痕迹,也有新建筑散落其间。在它们后方,是一大片典型的闽南式青砖灰瓦民宅建筑,雕梁画栋、颇具气势,正是半月里最气派的宅子——雷世儒大厝,也称举人府。
雷世儒,是半月里第九代子弟。其父雷位进和兄长雷世祐都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在村中极有威望。雷世儒约出生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名字里虽有“儒”字,却热衷习武。他极有生意头脑,将茶叶沿海路贩运至福州后,又从福州收购布料、丝织品和珠宝首饰销往台湾,再将台湾米粮运回霞浦县销售,这一整套“组合拳”,使之成为霞浦知名富商,也提携了村民。
雷世儒曾在福州一带择徒授武,期间观摩了曾任福宁教谕的畲族富豪康天墀的宅第,并借鉴设计了自己的宅第。1820年,雷世儒返乡建宅。1823年,他考中秀才,宅第也宣告完工,占地1300平方米,又称八角厝,有大小房屋38间。光绪年间,因雷世儒建祠办学,被恩赐为武举人,大厝也从此被称作“举人府”。
走入雷世儒大厝,只见一栋栋硬山顶砖木结构的房舍延绵。房舍左右呈马鞍状,翘脚飞檐,格局传统。见惯了浙闽地区的大宅,倒也不觉得有何特殊之处。不过当地人告诉我,大厝里的墙体都是四方空斗墙,内部装有鹅卵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若有盗贼打算挖墙而入,触碰鹅卵石会发出声响,如果将墙体挖开,鹅卵石更是会倾泻而出,黑暗中足以吓走盗贼。据说这种做法并非当地习惯,而是来自浙江一带,这当然与雷世儒走南闯北的见识有关。
雷世儒大厝的绵延屋顶
尽管大厝已近两百年历史,但建筑保存完好,虽然陈旧,却不颓败。无论墙体还是道路,都没有塌陷痕迹。要知道,这里原本是泥沙地,基础并不牢靠,但工人在施工时,先打木墩,再安放松木制成的棋盘架,然后再以石条砌成地基,确保地基扎实。
大厝里最吸引我的,反而是侧翼的岗楼。不规则的石块垒起高墙,顶端是沿墙而建的哨亭,因为墙体相当宽阔,形成一个不小的平台。岗楼下道路狭窄,只要府门一关,平台便是天然的防守屏障,盗匪只能从窄道进攻,无从下手。
雷世儒大厝的岗楼
如今,岗楼边的小路可以通往村后。位于雷世儒大厝后方的,是雷世儒之父——雷位进故居,与之相邻的则是雷氏宗祠。
当年的雷位进热心公益,修桥铺路慷慨解囊,如今霞浦县内许多碑刻都仍留有他的名字。如今的故居大门前,挂有“云蒸霞蔚”四字石匾,可惜字迹已经模糊。因为大门紧闭,我无从得入,只能隔墙相望,内部房屋也是硬山顶砖木结构。
站在宗祠前,是欣赏半月里的最好角度
坐北朝南的雷氏宗祠同样是硬山顶砖木结构,牌楼式大门上方有“雷氏宗祠”四字,漆成红色。宗祠内部简单却雅致,梁架上有描金,祭台前有工笔彩画,正堂上有“凤山衍庆”四字,正是雷世儒亲手所书。
走上雷氏宗祠,才发现这里是欣赏半月里的最好角度。只见黑瓦斜顶层层叠叠绵延,刚刚下过雨的天空,云层压得更低,雾气笼罩不远处的山坡。再想想之前那场暴雨,真是颇有梦幻感。
也是在这一带,我见到了半月里最动人的角落。简简单单的夯土房舍,墙身呈现相当小清新的偏橙色,红色的斑驳木门锁着,中间留着条不小的缝隙,同样斑驳的红色木窗紧闭,与墙身完美贴合,简直像画上去的,我忍不住伸手触摸,才确定是真的窗子。房屋主人虽然生活并不富裕,却极有趣味,在门口左侧的两块石头上搭了木板,摆上几盆植物,右侧则有一个小小的木制花架,陈旧却雅致,一大二小三盆肉肉依次向上摆放。一辆自行车停在花架旁、木窗下,随意的构图却极美好。
民宅前的花架和自行车,窗子像是画上去的
这几年来,曾经贫困的半月里村民发掘村中历史文化、保护并活化古建筑,凭借旅游业让村子日渐富庶。眼前这美好,就是村子的写照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