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
会议现场。 中国农业科学院供图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同时也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的2022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大会以“保供给、稳预期、促增收”为主题,发布未来10年农业展望报告,研讨涉农焦点热点问题,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就生物育种与粮食安全做了专题报告,介绍了我国粮食安全供给的形势、种业科技现状以及面临挑战,并为强化我国种业科技创新提出了重要建议。
万建民首先谈及我国粮食安全供给的形势,他介绍,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八连丰”,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但实际上,我们每年粮食的进口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粮食供需处于一个紧平衡的状态,粮食的供给量、质量和世界其他国家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万建民强调,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是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的根本路径。
万建民指出,当前,我国生物育种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基因资源深度挖掘亟待加强,如深度鉴定评价的种质资源不足10%;遗传多样性研究与资源有效利用率都较低,新品种间遗传相似性过高,品质普遍偏低,严重制约粮食生产能力及国际市场占有率。二是农业生物基础研究原创不足,农业生物复杂性状形成的机理解析不深入、重大育种利用价值的新基因不多、分子设计理论原创少等;三是前沿技术创新短板依然突出,如关键核心技术原创不足,重大装备和大数据系统缺乏等;以及前沿技术交叉融合不足。四是重大新品种研制能力亟待提升,如农产品的优质、安全与高效难以统一协调;新一代产品迭代升级滞后等;五是生物育种创新体系有待完善,如缺乏顶层设计,尚未形成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商业化育种机制尚未形成等。
对此,他建议,要设计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包括农作物种源科技攻关、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等项目,把企业科研院所整合来推动有机结合,把育种的各种资源要素向企业逐步转移,让企业成为育种创新的主体。
同时,要构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万建民希望能够建设生物育种国家实验室、南繁硅谷等大型的育种平台。
他还提及,希望加大多元化资金投入,加大中央、地方和企业以及社会资本对种源攻关的投入;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
万建民强调,“生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构建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强化种质资源深度挖掘,突破前沿育种关键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是解决‘种源’要害,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是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根本保障。”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