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亿人撑起“零工经济”,被催熟的灵活用工

2022-04-25 14: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金三银四」的招聘季,一面是 Z 世代在择业上有了更多选择倾向,一面是「大厂」35 岁现象。灵活就业,因此频频登上热搜。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公布的数据,中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达 2 亿人左右,他们撑起了「零工经济」新业态。以中国将近 9 亿劳动人口来看,意味着每 5 个劳动人口当中,至少就有一位是在打零工,「零工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如果说在 14 亿总人口下,2 亿这个数字尚不算惊人,那么看看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会更直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 年我国 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大约 8.8 亿,今年随着 1962 年这批出生人口高峰期的人开始退休,此后劳动年龄人口只会逐年减少。也就是说,灵活就业人口在我国总劳动人口中的占比已逐渐接近四分之一。灵活就业,成为越来越显性的就业趋势。

而在招聘端,不论是受疫情影响想要降低用工成本,或者本身用工需求有波谷变化,还是想要建立可供筛选的人才蓄水池,全国已有逾 6 成的企业尝试灵活用工。

一个被 B、C 两端共同加速「催熟」的行业正在崛起。据艾瑞咨询《2021 年中国灵活用工市场发展研究报告》估算和预测,2020 年灵活用工市场规模达到 6000 多亿,今年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可能突破万亿。那么这个行业现状如何?又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我要送外卖了,不跟你聊了」「恋爱吗?我送外卖养你啊」「中年失业开滴滴」等大肆流行的表情包和段子,不断塑造着大众对灵活就业的模糊认知。事实上,段子背后的确反映着一定的行业事实。多鲸资本发布的《2022 中国职业教育行业报告》中显示,2020 年前三季度灵活就业求职领域中,物流仓储、餐饮配送、共享交通都是热门。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人瑞人才发布的《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则从 B 端数据呼应了这种事实:企业灵活用工岗位中,包含外卖员、快递员、保安、保洁等的「普通工人」类占比高达 56.53%。

那么,除了外卖员、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大众熟知的职业,2 亿灵活就业群体中还有哪些人和哪些职业?遗憾的是,国家统计局并未公布 2 亿这个数字的统计标准和方法。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 年中国灵活用工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中大致描绘了 2022 年中国灵活用工劳动者画像:自由职业者占比 40.2%,非正规单位就业占比 23%,正规单位的非正式就业占比 20.1%,有稳定工作同时兼职的人群占比 16.7%。这些人群中,61.2% 为女性,56.7% 已婚已育。

拥有 4300 万用户,为 5.3 亿+人次提供过服务的灵活用工服务平台青团社数据则显示:50% 为大学生,30% 为蓝领,15% 为宝妈,5% 为白领。其中 95 后占比超过一半。

从不同的调研统计数据可以看到,灵活就业群体其实难以精准画像。这个群体不仅包含大家熟知的人群,同时也有大量有稳定工作的人群以兼职形式汇入,分散在各行各业。不过整体还是呈现出了一些显性趋势:比如所处行业相对集中化。C 端的灵活就业往往取决于 B 端的用工需求。据统计,目前灵活用工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餐饮酒店批发、交通运输仓储、教培、金融房地产、互联网 IT 七大行业。其中建筑业、制造业和餐饮酒店批发行业的灵活就业人数都超过了 1000 万。当前灵活用工群体具有从事行业相对集中化的特征。比如灵活就业的边界逐渐扩大化,和传统正规就业具有一定交叠性。比如灵活就业群体越来越年轻化,大学生创业、兼职,年轻人搞副业日渐流行。

灵活用工行业近两年发展可谓势如破竹,港股上市公司人瑞人才 2021 年营收 47.4 亿元,营收增速创下三年新高,达到 67.5%,其中综合灵活用工业务为最大头,营收占比高达 97.5%。万宝盛华 2021 年营收约 39.69 亿元,最大业务板块灵活用工营收达到 36.89 亿元,其中大陆灵活用工营收实现最高增速,同比增长 41%。A 股上市公司科锐国际 2021 年营收 70.1 亿元,同比增长高达 78.29%,而其中有 59.31 亿元都来自灵活用工板块。青团社 COO 莫凡则透露,青团社营收和用户数量持续保持着 2 倍以上增速。

到底是什么催化了灵活用工行业如此快速生长?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2020 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是 4.2%,对应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是 1160 万。而就在近日公布的一季度失业率达到了 5.5%,未公布的失业人数可大致推测。受新冠疫情、扩大招生等因素影响而不断上升的失业率,可以说为灵活用工行业提供了人口基础。因为当社会劳力释放过多,如何增加他们的就业,如何让他们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如何平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都是灵活用工平台的市场机会。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共享经济的兴起,则在一定程度上为灵活用工行业打下了市场教育基础:既然东西可以共享,人是不是也可以共享,同时为几家企业工作呢?而用工企业采用灵活用工降本增效的意识逐渐觉醒,年轻人「搞钱」文化和副业的流行,都为行业拓展了认知基础。据莫凡介绍,灵活就业人群中,蓝领和宝妈的赚钱属性强,但学生、白领等年轻群体则注重兼职体验,剧本杀 NPC、剪辑师、摄影师、咖啡师等成为年轻群体的热门灵活就业职位。

此外,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一些新兴职业也逐渐兴起,为灵活用工提供了更多职业可能性。2020 年 7 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互联网营销师、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信息安全测试员等 9 个新职业以及直播销售员、互联网信息审核员等 5 个新工种。

因此,灵活用工行业的快速崛起,是由社会形态变化、不可抗力、B 端和 C 端需求增大等多方因素共同催化的结果。

大增的灵活用工市场需求,给灵活用工招聘服务平台提供了巨大机遇。目前,行业内除了 2019 年上市港板的万宝盛华和人瑞人才,以及 2020 年与美团、饿了么、滴滴达成业务合作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趣活,A 股上市公司也加入了角逐之列,比如科锐国际旗下的灵活用工平台「即派」,鹏博士推出的「众服管家」共享经济灵活就业服务平台。另外,诸如 58 同城、青团社、斗米、我的打工网等综合招聘平台也纷纷攻城略地。

不过,据业内人士称,几家上市公司的市场份额均不足 1%。目前行业虽然发展迅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加入,但市场分散,仍处于大家一起做大蛋糕的阶段,远未到达「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分蛋糕阶段,因此行业尚未有巨头诞生。

那么行业内哪种企业可能成为赢家?也许从 B 端和 C 端真实的需求缺口着眼,能略窥一斑。企业选择灵活用工主要有几大原因,稳居第一的是降低用工成本,其次是短期项目或季节性用工需求。这些需求对应着的问题是:招人急、企业自主招聘想要短时间寻找匹配的员工难、招聘的员工质量不稳定、用工管理困难。灵活就业求职者的主要痛点则是工资拖欠、无晋升加薪渠道、岗位真实度难辨别、缺乏社会保障。

招聘平台可以帮企业解决前端招人的问题,但不负责用人管理的问题,可以帮求职者解决找工作的问题,但不负责结果交付。因此,从招聘到用工管理的全链路服务平台或有广阔前景。这类平台 To B 时,通过岗位审核机制和风控系统,帮助企业提升用工效率,同时帮助企业建立人才库,沉淀历史人才。此外,还提供排班考勤、算薪发薪、电子合同、用工保险、人才库运营、供应商管理等一些列用工管理服务。据莫凡介绍,青团社为服务的企业平均节约成本约 26%。而To C 时,为了解决求职者最担心的问题,平台不仅对岗位进行多重审核以确保岗位真实度,而且开发出「工资秒结」「几千元工资保障」等服务,保障求职者的利益。

诞生于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灵活用工,进入国内发展至今,仍无全国统一的标准定义,业内默认的灵活用工以「雇佣方式非标准」划分,包含六种类型:劳务派遣、业务外包、人力资源外包、互联网平台用工、传统零工(非全日制用工、兼职、日结等)、实习。

直到今年 3 月,「灵活用工」一词才首次写入人社部文件中。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发展倒逼政策规范的行业。

由于我国灵活用工发展快且有自身独特的发展情况,相关政策和制度存在滞后性,需要一步一步探索和完善。例如,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在进行灵活用工时,招聘和管理压力都比较大,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偏高,制约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如何处理与灵活就业者的关系不明确,缺乏法律制度依据。对于就业者来说,灵活就业者保障机制不健全,购买的商业保险(意外险、工伤险)普遍附加值低、保障力度小,且个人购买相对比较繁琐。这些问题都呼唤着国家相关部门加快政策制定和落实。

此外,关联行业的完善,也被繁茂生长的市场需求催生出来。不论是支付还是保险,都开始推出面向灵活就业的服务。比如国内最大支付机构银联商务的广东分公司设立了灵活用工平台「好用工」,通过线上一体化服务方案,完成业务关系的确定、资金安全及流程的控制、税务及票据的处理,达到业务流、资金流、发票流、合同流的四流合一,实现资金共管安全及金税三期对财税合规的要求。微信支付也推出「灵活用工行业工具箱」,通过微信支付能力打造了多种多样的工具。中国平安集团则推出平安企业宝平台,为灵活用工企业提供相关的保险服务。

在可预知的未来,灵活用工行业必将在越来越规范的市场环境下茁壮成长。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