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台湾作家蔡怡:我的珍珠婚礼
在美国时,每逢感恩节众人分食火鸡大餐,就让我想起和丈夫的结婚纪念日。
在那个没有观光签证的年代,和在美国的未婚夫已谈了两年远距离恋爱,我们中间仍然横亘着无法解决的大问题:“他的存款不足以帮我办赴美依亲”,“我的存款不足以缴留学保证金”。眼看浓情即将被时空漂白,我只有为难地开口向父母、亲人借用退休养老金,才终于得以和未婚夫在美国团圆。最感恩台大中文系甲骨文教授金祥恒,和我不过沾到一点点姻亲关系,听到我的困难,居然二话不说就叫女儿去把邮局里存的唯一存款提了出来。
我和丈夫利用期中考结束的四天感恩节假期办婚礼。我像一个外人,被一个刚谋面的华人教授牵着走红地毯,“参加”自己举目无亲的婚礼。婚后在学校附近租一间老旧房子的地下室作为新房,两人相依为命地过起不见天日的苦留学生日子。白天忙着上课、打工,而周末永远窝在图书馆K书。图书馆内不卖食物、饮料,但躲在图书馆地下室的我却经常接到丈夫“偷渡”进来的可乐。那沁凉甜美的滋味不仅停留在舌间,更停留在心底。当时一无所有的我们,因拥有彼此,满足得好似拥有全世界。
作家蔡怡第一个结婚纪念日,阵阵寒风传来烤肉香,家家户户忙着过感恩节,我的丈夫却在餐馆打工,伺候别人吃火鸡大餐,直到深更半夜才回家。感谢肯负责任的他扛起所有的家计,让我这王宝钏只需苦守地下“寒窑”,在没有电视与其他家电的新房,靠着一台手提收音机的陪伴,写整晚的读书报告,像灰姑娘一样等着十二声钟响。丈夫回来后我俩在昏暗台灯下,数着从他口袋里掏出的一张张扭曲、折角、沾着厨房油烟味的小费,三十,四十,五十……我们为赚到从未有过的高额小费而欣喜,在别人国度的感恩节里,忘了庆祝自己的结婚纪念日。
平日在旅行社做兼职会计的丈夫,为了赚这五十元额外收入,累得整夜无法阖眼,脑子如跑马灯不停地旋转着他在厨房与餐桌间忙碌的身影。
我们在第二个结婚纪念日前,双双拿到硕士学位,我怀孕多日准备待产,他则进入当时世界第一大企业,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上班,我们不但已搬离地下室,住到有阳光的“地面”公寓,还可以去外面餐馆让别人端盘子伺候我们过感恩节了。当晚,丈夫感慨地拿出丰厚的小费给侍者。侍者参不透我们内心走过的辛酸路,读不懂我们眼神流露的感恩情,面对意外的收获,脸上写满诧异与惊喜。
后来的人生较平顺,丈夫在通用汽车公司因为认真求表现,年年加薪,年年升职。短短几年时间我们有房有车,反倒对结婚纪念日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大概都会吃个烛光晚餐或和朋友共度佳节。等到丈夫被外派回台湾工作,我除了有衣锦还乡的喜悦,最开心的是正值结婚十六周年,我们第一次走进照相馆拍台湾流行的婚纱照,弥补十六年前因为经济上不允许,没有挑婚纱、没有换礼服的遗憾。
摄影师看到我们的欢欣与好奇,还以为我俩是刚结婚的新郎与新娘。
在台湾长住后,因文化不同,也因两人在职场上的工作需要全心投入,常常忘记过感恩节,也就忘了结婚纪念日。直到自己快过珍珠婚时,瞥见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父、老母,蓦然回首,才想起当年为爱远走他乡,在异国结婚,让父母错过我的婚礼,更让外表内敛、内心最疼我的老父,错失他手牵唯一的女儿走红毯的机会,剥夺了他做父亲的重要权利。我很懊恼在台湾定居了这么多年,怎么只想到弥补自己的遗憾,却从来没想过该弥补父母的遗憾?于是我决心把珍珠婚办得有模有样,如同小型婚礼、喜宴。
年轻时的蔡怡我先打点父母的行头,分别替他们买了宝蓝色与藕红色的丝棉袄,并配上红花,把他们打扮得像主婚人;而我则穿白色长礼服,捧着花,牵着已巍巍颤颤的老父亲走入会场。我深深感受到他那微汗的手掌中送出的温暖。
在盛装出席的三桌亲友前,我对父母道出迟了三十年的感恩话语,除了感谢父母的教养栽培之恩,更感谢父母在本身环境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因为爱我,大胆借出他们可能收不回来的退休金,让我以留学生身份赴美与等了我两年的未婚夫团聚,成全我去赌一个完全不可测的未来,圆我那个他们根本不放心的婚姻之梦。
三十年过去,因为努力经营,也因为幸运押对了宝,我赢得当时并不被看好的幸福人生。除了对父母的感恩,我们夫妻彼此感谢修得共枕眠的缘分,两人合唱当年的定情曲《最后的华尔兹》(The Last Waltz),献给父母,也献给来宾。我们唱出在同学安排的圣诞舞会里,共舞最后一支曲子而一见倾心的情怀。那时代,开舞会是不被校方允许的,同学借了朋友的公寓,悄悄办舞会,以为可以安全过关,没想到还是被邻居抱怨,告到警察局去。第二天每个人的大名都以李×真、张×玲见诸报端。
最难得的是我们的独生子专程从美国赶来参加喜宴。他西装笔挺,摆脱一向腼腆低调的个性,愿意当众献唱两首曲子,表达对我们的祝福。
对照三十年前在美国那举目无亲的婚礼,这三代同堂、亲友齐聚的喜宴,让我永记心怀。更何况珍珠婚后第二年,高龄母亲因癌症去世;再过几年,失智的父亲已不再认识我这朝夕相处的女儿,虽然他的笑容依旧,他的手掌依旧温暖如昔……
父母都去世后,结婚纪念日成了永远的感恩节,我再也不会忘了。
本文经授权摘选自《烤神仙》,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原标题为《珍珠婚礼的感恩》。-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