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异域采风录|伊朗古城亚兹德:等待新丝路的古丝路重镇
亚兹德(Yazd),伊朗中部亚兹德省的省会,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我在那里感受到的是,封闭已久的人们对交流的渴望。
敌和友
到达亚兹德的当天早晨,酒店经理哈桑就把所有住店的外国客人召集了起来,带到市中心著名的阿米尔·恰赫马格广场。那天是2月10日,正好是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胜利纪念日,38年前的这一天,德黑兰的学生和民众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广场上已经聚集了数以万计的群众。主席台上就坐着阿訇、政府官员和军队将领,台下席地而坐的是穿着整齐校服的中小学生,周围站立着里三层、外三层的各界民众。有人用高音喇叭带领大家呼喊口号,“打倒美国!打倒英国!打倒以色列!”
全场群情激昂,喊声震耳欲聋。随后是阿訇和官员讲话,以及伊斯兰革命卫队的阅兵式。有人在广场四周放起火来,把印有美国总统特朗普头像的假人烧成灰烬。
伊朗拒绝以色列公民入境,而美国人和英国人到访伊朗,则需要旅行社派人全程陪同,不能自由行动。酒店的十几位外国客人没有来自这三个国家的人,哈桑应该很清楚。我问身旁的酒店司机阿里:“伊朗人真的还这么恨美国和英国吗?”
阿里环视了一下四周,狡黠地眨眨眼:“嗨,平时大家也没什么娱乐活动,过个节嘛,总要发泄发泄。”
站在前排的哈桑转过身来,拍拍我的肩膀说:“美国人讲制裁,搞封锁,我们当然不喜欢。中国人讲交流,做生意,咱们是朋友。”
荒凉的古丝路
你若问普通伊朗人,亚兹德古城有多少年的历史?得到的答案会是从3000年到7000年不等。这座位于沙漠边缘的绿洲城市,是地球上人类居住的最早城市之一,其历史城区(Historic City of Yazd)则是2017年新晋的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古代亚兹德人创造性地发明了风塔、坎儿井等生活性建筑,成为干旱气候条件下城市设施的典范。
在亚兹德郊外一条空旷的柏油路上,阿里边开车边向我介绍说:“这条路,就是古代的丝绸之路。一直向前开900公里,就是阿富汗;再有900公里,就到你们中国了。”他不忘开着玩笑,“你要是不在意阿富汗有恐怖分子,我可以带你一路开回家去。”
古丝路的两边是漫无边际的荒凉沙漠,零星点缀着一些低矮的灌木。沿途不时看到废弃的夯土建筑,是几百年前阿巴斯大帝下令建造的古驿站。“你知道吗?”我跟阿里聊了起来,“当你开进中国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里也有车马店,也有坎儿井和大巴扎。”(巴扎,意为集市、农贸市场——编者注)
“真的?”阿里吃惊地睁大眼睛,“中国也有坎儿井和巴扎?”
“当然。还有你们的烤馕,都是沿着这条路传到中国去的。”
丝绸之路至今仍在伊朗人心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亚兹德城里,很容易就能发现以“丝绸之路”命名的旅馆和餐厅。毕竟,波斯人曾经是丝绸之路上最成功的商人,伊朗境内的丝绸之路也曾经是沿途服务设施最好的一段。据说,阿巴斯大帝(波斯萨非王朝中兴的君主,1587—1629年在位——编者注)当年在古丝路沿线建造了999座驿站,为络绎不绝的商队提供了便利。如今,尚有200多处遗迹散落在路边。不过,只有几处保存较好的驿站被人改造成了高档旅馆或商业中心,其余的则大多被弃之荒野,任凭历史的烟尘风吹雨打去。
中国制造
阿里带我走进一家老驿站改造的小市场,里面的客房被装修成手工艺品展示厅,产品主要是地毯、丝巾、陶罐等,它们来自附近村镇的个体商户。
阿里说,亚兹德是丝路重镇,经济一直都是以贸易和手工业为主,没有什么重工业。由于美国和西方对伊朗长达30多年的经济制裁,人们的生活水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也难怪他们心里多少会有点对美国的怨恨。”
院里聊天的两位老汉见我不停地拍照,招呼我过去,想看看我的手机。其中一位翻来覆去端详了一阵,问我:“你说,中国的产品是不是也有质量好的东西?”另一位则像是自言自语:“伊朗现在到处都是中国货,有人说,中国产品质量不好,中国人把劣质产品倾销到我们这里。”然后,似乎感觉到这样对一个中国客人说话不算礼貌,他又补充了一句,“我倒是觉得,不一定是这样。全世界都在买中国的产品,肯定有他们的道理。”
我在缅甸、印度等国家都曾经听到过关于中国制造的类似评论,比这两位伊朗老汉的措辞要直截了当许多,所以,并不会觉得被冒犯而猝不及防。对于这样的质疑,其实有很多方法来回复解释,如何做到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则需要一些沟通的艺术。我简单向老汉说明了产品升级过程和购买力匹配的概念,顺带批判了一下某些恶劣商家不顾质量只为赚钱的品行,并细数自己曾经也是劣质产品的受害者。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能够完全听懂,但至少,临走前,我们握了手。
晚上,在亚兹德古老的巴扎里,我站在一个卖运动鞋的摊位前,想给自己的双脚换一套装备。鞋店老板指着我正在打量的一双徒步鞋,对我说:“这个,伊朗制造的,不够结实。你应该买中国制造的鞋,中国厂商给国际品牌厂家代工很多年了,质量比较可靠。”
他从旁边货架上拿下一双印有“中国制造”的耐克鞋,递给我。我大致比试了一下,顺嘴说道:“现在一些品牌厂家的供应商不是已经转移到越南、印尼等国家了吗?”
“没错。”老板一本正经地回答,“不过,很多伊朗进口商从那里进货后,会把生产标牌改成‘中国制造’。中国鞋在这里卖了很多年了,是品质的保障。”
他的话让我想起白天在小市场里与两位老汉的对话,不禁哑然失笑。
等待新丝路
尽管古代的丝绸之路曾经将中国和伊朗联系起来,但在两国各自的文化中,对方的痕迹并不显著。
我曾经到访过波斯湾的霍尔木兹岛,据记载,郑和的船队曾经在那里上岸。岛上有一座葡萄牙人留下的古堡,里面陈列着一些考古工作者在周围挖出的器皿。其中有几块很像中国瓷器的碎片,工作人员十分肯定地说,那是来自中国明朝的磁盘。不过,除此以外,岛上便没有任何其他郑和船队的痕迹了。
在亚兹德,我也曾问过伊朗的大学生,在他们从小到大的教育课程中,可曾接触过中国文化?我得到的回答是,他们的中学课本里好像介绍过一位中国诗人,但名字已经记不清了。
在中国,除了新疆的坎儿井和烤馕,我们还记载了安世高(来自古代伊朗地区的僧侣,东汉年间来到中国传播佛教——编者注),保留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除了伊斯兰教和拜火教,最早将佛教和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人当中,也不乏波斯人的身影。从这一点上看,丝绸之路确实是一条促进文化交流的纽带,而我们中国的文化则更加包容。
当我告诉哈桑,中国出版过中文版的《哈菲兹抒情诗全集》时,他的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当我问起他是否知道“一带一路”这个词汇时,他却是一脸茫然。我发现,在与伊朗人的交流当中,用“新丝路”来解释中伊之间越来越紧密的经贸联系,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如今,中国的商品已经布满亚兹德的大街小巷,满载中国货物的“丝绸之路”列车也已经于2016年首次到达了德黑兰。伊朗是个民族认同十分强烈的国家,由于西方国家多年的经济制裁,伊朗人的内心中深藏着独立自主、民族复兴的“波斯梦”。每当我和哈桑、阿里们聊起“新丝路”,聊起“重振丝绸之路”的话题,他们的眼里总会闪现出兴奋的光泽。
(戴斯福,旅行达人,自由撰稿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