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发奔驰到发不出工资,柔宇科技何以至此?

2022-04-22 12: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秦海清 豹变

「核心提示」

从风光无两的百亿估值科技独角兽,到发不起工资,融不到资,柔宇经历了什么?

作者 | 秦海清

编辑 | 邢昀

2016年1月,柔宇科技在公司年会上送出三台奔驰。第二年的年会上,柔宇又发了好几台奥迪,还有近百万的现金奖励,在此后柔宇科技完成了D轮融资8亿美元,这也是柔宇迄今最大一笔融资,投后估值超过200亿元。

彼时柔宇风华正茂,被认为是颠覆面板显示行业的“独角兽”。

此后几年,柔宇再未对员工如此豪气,到2022年,已经半年没有给员工正常发工资,而且通知部分员工先放假三个月,再加之生产线停摆,大量员工正在被迫逃离柔宇。

柔宇扛不住了,迫切需要资金注入,但一向喜欢抛头露面的柔宇创始人刘自鸿,此时却“消失”在公众视野,对内也没有做好安抚工作。

倒是柔宇独董刘姝威频频喊话“拯救柔宇”,建议各级政府帮助柔宇解决资金短缺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呼吁“珍惜从0到1的研发成果”……

掌握独创“柔性屏”技术、发布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的柔宇科技,为何从当初的资本“宠儿”沦落到“弃儿”?《豹变》与多位柔宇在职和离职员工,以及资本圈人士交流后发现,即使柔宇科技迎来“白衣骑士”解决了燃眉之急,也未必能从根本上挽救公司的危局。

“逃离”独角兽

4月17日,是柔宇科技拖欠马威工资的第228天。

自从2021年10月收到前一个月40%的工资后,马威的工资卡再也没有关于薪资入账的消息。像很多员工一样,马威早已申请了劳动仲裁,但他清楚,“钱很难要回来”。

柔宇前员工李洪江告诉《豹变》,从2021年5、6月份,柔宇就开始不正常发放薪资了,“只不过以前是管理层,慢慢才波及全公司。”

2021年12月初,柔宇欠薪问题首次曝光。一位自称在柔宇从事人力方向管理工作的员工,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发帖称,柔宇已拖欠近千人薪资近半年,从保洁、保安,到管理人员。同一天,另有柔宇员工发帖称,自己现金购买的期权,公司承诺离职兑现,但自从2021年4月离职至当年12月仍未兑现。

柔宇科技第一次通知停薪时,马威选择相信公司,因为总有小道消息说“月底会发”,有说法是融资额度比较大,所以会比较慢。

实际上在11月底,柔宇科技创始人、CEO刘自鸿开了一次全员大会。就像面对着投资人一样,刘自鸿描绘着柔性屏市场在2025年能达到多大的规模,柔宇未来可期。“开完会后,很多人就陆续离职了,我也是那时候开始找工作。”马威说。

回想起来,柔宇员工姜超认为那是一次令人“失望透顶”的全员会,“完全看不到有任何的歉意,依旧高高在上的态度,丝毫没有安抚员工的意思。”

更让姜超感到不满的是,柔宇科技对于主动离职的员工,要求签一个辞职信,“由于个人原因,无法继续为集团服务……对此为集团带来的不便,我深感抱歉。”姜超认为,公司的这一做法相当傲慢。

受访者供图

据《豹变》了解,截至4月18日,柔宇在职人数已经不足600人。根据柔宇科技官方消息,2018年11月初,也就是在柔宇科技发布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柔派1代后,刘自鸿发布的一封全员信透露当时柔宇科技员工总数达到2200人。

2200人或是柔宇科技员工规模的巅峰。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底,柔宇科技员工总数为1787人,此后逐年递减,截至2020年6月底,柔宇科技员工总数为1551人。

不但大量普通员工“逃离”柔宇,据《豹变》了解,自从柔宇科技2021年2月撤回科创板IPO申请至今,多位业务线和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陆续“消失”,甚至包括柔宇的四位核心技术人员之一的袁泽。

袁泽是刘自鸿的清华和斯坦福校友,自2013年7月历任柔宇科技主任工程师、研发经理、研发总监和研发副总经理,2020年6月担任柔宇科技副总经理,是柔宇前沿技术研发中心的负责人。柔宇员工张北告诉《豹变》,袁泽在内部有时候会被认为是柔宇科技的第四位创始人,“袁博士非常重要。”

另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樊俊超也已经淡出了柔宇具体事务。招股书显示,2012年5月,刘自鸿、魏鹏、樊俊超三人共同出资10万元成立了柔宇科技的前身“柔宇有限”,目前持有柔宇科技1.66%的股份。

樊俊超与刘自鸿认识超过20年,一位柔宇内部员工表示,刘自鸿与樊俊是“超越雇佣的关系”。2019年1月,正是樊俊超率先向小米“开炮”。该员工还称,淡出柔宇后樊俊超去忙自己的创业项目了。企查查数据显示,樊俊超名下关联的公司中,除了柔宇之外还有7家。

比袁泽更早加入柔宇的邹翔,自2012年8月历任柔宇科技高级项目经理、项目总监、VP。据《豹变》了解,春节后邹翔就不太参加公司柔宇高层的会议了。

COO赵泓的离开也令柔宇的员工感到意外。“实际上赵泓这样的人能来柔宇就很神奇”,张北的言下之意是,赵泓本不应该踏入柔宇这片泥潭。

2021年5月,柔宇科技官宣联想“老兵”赵泓加入柔宇,负责集团战略制定、核心业务开发与整合和集团运营管理。张北告诉《豹变》,赵泓自从去年12月就不再参加公司会议。豹变多次试图添加赵泓微信,未获通过。姜超评价赵泓是一个真正干事的人,对他离开柔宇并不感到意外,“我感觉他和刘自鸿不是一路人。”

此外,柔宇移动终端事业部总经理杜建平,在去年12月因违反公司相关规定被柔宇开除,同月底,柔宇学院负责人杨琼娜从柔宇离职。

今年4月,柔派2代折叠屏手机的核心员工之一、软件产品负责人杜义丹离开柔宇。3月,脉脉认证为“柔宇科技研发副总监”的陈鑫也离开了柔宇,但其不愿向《豹变》提起过往,表示“我已经翻篇了”。《豹变》还获悉,曾担任过柔宇科技信息技术总监的邓一名和总架构师朱辉,一年前就加入其他公司。

除了上述人员,主管柔性屏生产线的“李博士”Esther Lee、品牌营销中心的负责人刘奚源、HR负责人刘春林、以及财务总监吴稚晖、战投负责人范子俊等人,均未出现在柔宇科技最近发布的《关于组织架构调整及人事任命的通知》。

十年:从“宠儿”到“弃儿”

2018年10月31日,柔宇科技发布全球第一款折叠屏手机——FlexPai 柔派。

发布会结束后,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发布了一封全员信,强调柔派不是概念、不是展示样品,而是量产的产品,“历史会证明,柔派的诞生将开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

但市场普遍反应却是:柔宇是谁?

一手打造柔宇的刘自鸿,1983年出生,江西抚州市南城县株良镇上村人。其人生故事的开篇,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娃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2000年,刘自鸿以江西抚州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录取。2006年留学斯坦福,2009年博士毕业加入IBM,从事柔性电子屏的研究。2012年3月,刘自鸿离开IBM,先后找到同是清华、斯坦福校友的余晓军和魏鹏,随后创立柔宇科技,估值一度超过500亿元。2020年,刘自鸿以145亿元身家排名胡润中国富豪榜376位。

从此,刘自鸿的励志之路备受其高中校长、老师们推崇,他的“天才”故事在学弟学妹中流传。“老师们经常讲他很会学习,很有出息,怎么建立的公司……”一个刘自鸿的高中学妹告诉《豹变》。

柔宇科技也是资本圈的宠儿。

从2012年5月创立到2018年,柔宇科技密集获得资本输血,估值一路膨胀。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曾指出,柔宇是真正意义上的“硬科技”,有世界级的平台型技术,而非普通的应用型技术。

一位接近柔宇投资人的资本圈人士向《豹变》表示,“搁十年前肯定会投,柔性屏是一个想象力不错的赛道,如果当年遇到早期阶段的柔宇,看到一个比较优秀的团队,然后还有很多股东去支持柔宇,没有理由不投啊。”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2017年考察深圳创业公司时,写过《创新的两条中国路线》,当时的柔宇被认为是走下行路径的创新企业典型,“先有了论文,有了原理级发现,再解决技术难题,最后做成产品。”

刘姝威披露的信息显示,柔宇从创立到2021年9月这近十年期间,共进行8轮融资,获得股权投资约61.97亿元,债权融资约36.53亿元。

在公开报道中,2020年5月实现3亿美元股权融资后,柔宇的股权融资就没有新的进展了。

从资本宠儿到少人问津,主要是柔宇从原理到产品的路上走得并不顺利,虽然能将技术转化为生产,但在将生产转化为财务数据的过程中,问题出现了。

2020年底,柔宇科技向科创板提交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报告期内,柔宇科技分别实现营收0.65亿元、1.09亿元、2.27亿元、1.16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为-3.59亿元、-8.02亿元、-10.73亿元和-9.61亿元,亏损总额近32亿元。

数据来源:柔宇科技招股书

对于一家技术主导的创业公司而言,只要具备足够的发展潜力,利润延迟是可以接受的。但市场并不看好柔宇未来的造血能力。在营收规模刚跨越亿元门槛,且还有大量应收账款时,柔宇公布的上市募资金额高达144亿元,其中有一半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柔宇前员工李洪江直言,柔宇的产品很多,但真正打开市场的一个也没有,“因为市场根本没有需求,而且产品华而不实,折叠屏手机一碰就坏。”

柔宇主打的折叠屏手机空有一个“全球首发”的名头,鲜有用户买账。如今华为、三星、小米、荣耀、OPPO、VIVO等主流手机厂商,都已经加入折叠屏手机的战局,反而“开局者”消失在战场。

长期关注折叠屏手机市场的Canalys分析师 Amber Liu表示,柔宇的折叠屏手机出货太有限,所以没有给予太多关注。

提交招股书仅仅两个月后,柔宇科技称因在股东结构方面存在“直接层面三类股东”的情况,遂主动撤回上市申请。

自身不能“造血”、上市募资计划告吹,这让“融资驱动”的柔宇科技陷入流动性危机。“以前刘自鸿还能靠柔性屏的想象力和一堆demo忽悠到投资人,但现在资本看到柔宇的产品没有市场时,谁还敢跟?”姜超对《豹变》说。

外界看不懂

实际上在柔宇科技创业的过程中,外界始终存在两大“看不懂”。

首先,看不懂柔宇科技神秘的技术路线。

柔宇科技一直宣称独家研发的“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ULT-NSSP),比业界主流的多晶硅(LTPS)成本更低、良率更高。

吊诡的是,如果技术这么好,为何市场不买账?

《财新周刊》曾报道,多名公司内部人士表示,柔宇的技术实际是多年前研发的IGZO(金属氧化物)背板技术。一名接近柔宇管理层的人士称:“IGZO已经做了很多年,只是以前业界没人把它包装成自有技术,并敢说‘低成本、高良率’,但是柔宇包装成故事,还融到了钱。”

在业务战略选择上,坚持toB和toC两条路齐头并进,也让外界直呼看不懂。

招股书显示,柔宇的主营业务分两大类:企业解决方案和消费者产品,也就是toB和toC。2020年上半年,柔宇科技主营业务收入1.12亿元,其中消费者产品业务收入占比近78%。此前三年,toB业务收入一直是绝对大头。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这两个业务方向挑战不一样,分力前进只会搞出更多消耗,上述资本圈人士分析称,“可能是因为该公司toB业务发展得不太顺利,才会又同时做了终端产品。”

李洪江认为,“(纯粹做)屏厂不利于融资和估值。做终端,路子野、口径大、容易忽悠资本。只做屏,华星、天马、京东方、三星这些大咖,柔宇科技竞争不过的。”

据《南方日报》2019年8月报道,柔宇科技投资方之一松禾基金的早期合伙人鲍杰军,在参观柔宇科技的厂房和生产线后,向刘自鸿提出一个疑问:你的核心产品是一个部件,为什么没有选择和手机企业结盟呢?

刘自鸿当时解释是,新技术在大家不熟悉的情况下如何尽快走入市场,有时候需要自己先迈出去。同时刘自鸿澄清道,“我们考虑到中立性的问题,并非网传的我们找到很多手机厂商投资而它们看不上这个技术。”

但李洪江告诉《豹变》,早在华为发布第一款折叠屏手机之前,柔宇科技曾经参与过华为的竞标,“结果人家没看上,就导致我们只能自己做终端。”《中国企业家》此前也曾报道,华为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柔宇的折叠屏“在产能、良率上都有一些问题,无法满足需要”。

柔宇科技出现流动性危机,公司内外都表现信心不足,除了可能是技术路线和战略选择的问题,作为企业掌舵人刘自鸿个人的因素也不应忽略。

一位柔宇员工称,刘自鸿经常参加各种政府会议和大型行业峰会,讲述的故事都是同一个,诸如“斯坦福的草坪”、独特的技术路线、“拿着手电挖地道”、“柔性星球”等。

在姜超看来,刘自鸿“过度自信”,很少采纳他人的建议,同时柔宇缺乏制衡CEO的制度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柔宇早期能够吸引投资人砸钱进来,刘自鸿功劳很大。

4月13日,柔宇科技独董刘姝威发文《拯救柔宇》,也委婉地指出了柔宇团队的问题,称柔宇科技的三位创始人虽然掌握国际领先的柔性技术,但是在如何开拓市场、创造充足的经营性现金流量、保障公司的持续运营方面,缺乏经验。

姜超认为,即使政府或者其他投资人愿意出手相助,但刘自鸿在柔宇内部说一不二的情形如果不加改变,投入多少钱也可能无济于事。

谁来拯救柔宇?

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后续“补给”又跟不上,柔宇科技只好拿员工“开刀”,停发工资甚至给部分员工放假。

在2021年11月底的员工大会上,刘自鸿透露新一轮融资可能12月到,也可能1月到,但至今没有下文。

《科创板日报》去年12月曾报道,参与过柔宇科技三轮融资的松禾资本,正在帮助协调柔宇科技筹集资金,方案是向现有股东和有意向的投资者方进行新一轮可转债融资。

另据《中国企业家》报道,一名接近柔宇科技的人士称柔宇科技和某地方政府的合作已经发文了,但因为疫情之类的原因,资金可能没那么快;其他投资人的融资尽调也完成了,还在谈。

不止一位柔宇员工告诉《豹变》,新一轮融资之所以迟迟未到,是因为刘自鸿不愿意降低柔宇的估值,以及稀释自己的股份。

寻求融资之外,柔宇也试图自救,但是目前看来效果不佳。

2011年11月10日,柔宇科技官方发布消息称,柔宇科技签署了一笔总计6亿元的大额订单合同,将为客户提供自主研发的柔性OLED显示模组,2022年开始陆续出货,2年内完成全部交付。

柔宇科技并未透露6亿大单的“金主”是谁。一位了解交易的柔宇员工称,该笔订单是向华强北供应“维修屏”,订单是赵泓拉来的。“赵泓认为,折叠屏手机卖不出去、柔性屏又供不了手机大厂,不如让生产线跑起来生产一些维修屏,不管是柔性屏还是刚性屏,只要能变现。”

可惜的是,该笔订单在后续推进过程中,遇到问题。赵泓不久后也离开了柔宇,他在柔宇任职COO仅仅半年多。

去年刘姝威也以这笔订单为例,称2021年柔宇科技调整了发展战略,专注于成为柔性电子技术及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也就是toB。

柔宇最新公布的大额订单,还有一笔30亿元大单,来自深圳中智卫安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协议称,中智卫安将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采购柔性显示屏、柔性传感器及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

中智卫安是一家成立时间不足4年的新兴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2021年8月完成B轮融资,估值60亿元,能否真正消化30亿元的订单是个问号。

融资不顺、业务进展失利,加之薪资停发,柔宇上下“风雨飘摇”。今年3月下旬,柔宇发布了2022年第1号通知,启动组织架构调整。

《豹变》获得的《关于组织架构调整和人事任命的通知》显示,柔宇成立EMC(执行管理委员会),委员包括刘自鸿、魏鹏和叶建海,负责集团的综合运营和管理工作,向集团CEO汇报。值得注意的是,柔宇另一创始人余晓军没有进入EMC。

EMC之下设六大子公司,各子公司享有自主经营管理、独立核算的权力,全面负责研、产、销全链条运营事宜,拿业绩结果说话,对集团财务指标负责,确保集团下达的各项经营指标的达成。同时,设立11个职能平台部门,支持集团的管理运营和各子公司的发展。

对比此前柔宇科技在业务层面的六大事业部,以及16个职能部门。不止一位柔宇员工对《豹变》表示,此番组织架构调整纯属“换汤不换药”,对挽救柔宇危机助益不大。

豹变根据柔宇科技招股书和《通知》整理,上述非对应关系

4月13日柔宇科技独立董事刘姝威发文呼吁市场拯救柔宇,建议各级政府积极帮助柔宇科技解决资金短缺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并指出:拯救柔宇,保持我国在柔性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此番发声引发争议。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获得救助的前提条件都是能证明自身有价值,可以通过时间换空间赢得新生。

“虽然柔宇现在陷入窘境,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柔宇的工厂、生产线都是实实在在的有价值的资产”,姜超认为,只要以刘自鸿为首的柔宇EMC更加务实,柔宇或许还值得一救。

如今外部救助尚未有结论,自救难言有进展,柔宇的至暗时刻没有尽头。

(马威、李洪江、张北、姜超为化名)

你觉得柔宇科技最终会怎么样?

原标题:《从发奔驰到发不出工资,柔宇科技何以至此?》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