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战国新论︱范蠡不是陶朱公,也没娶西施

王政冬
2017-09-25 17:50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千百年来,范蠡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形象。他洞谙时局、屡献奇策,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称霸中原,而后功成身退。《史记》说范蠡隐退之后先后化名鸱(读chī)夷子皮、陶朱公,并经商致富、家累千金,但是对比其他史料,这种说法并不可靠。至于小说、戏曲中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就纯属虚构了。

范蠡影视剧形象

范蠡不是鸱夷子皮

《史记·越世家》记载,范蠡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国,“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他与家人在海边耕田治产,几年后就富甲一方,“齐人闻其贤,以为相”。当了一段时间齐相,范蠡感叹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归还相印,将家财分给亲朋好友,只带着贵重物品举家迁往陶邑。

这个故事中的鸱夷子皮实有其人,他是田成子的重要谋臣。公元前481年,鸱夷子皮帮助田成子杀掉了齐简公和执政阚止,夺取了齐国实权,为后来“田氏代齐”奠定了基础。这时,勾践、范蠡君臣正在对吴国展开军事进攻,要等到公元前473年越国才攻灭吴国,至于范蠡离开越国更在越灭吴之后。所以范蠡不可能是鸱夷子皮。

范蠡化名为鸱夷子皮的说法在民间由来已久,原因或许是二人都以精于谋略著称。东汉泰山太守应劭所著《风俗通义》:“俗言:东方朔、太白星精,黄帝时为风后,尧时为务成子,周时为老聃,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皮,言其神圣能兴王霸之业,变化无常。”也就是民间认为老子、范蠡、鸱夷子皮这些有大智慧的人都是太白金星的精魄在人间的多次转世。

《韩非子》收录了一个关于田成子和鸱夷子皮的故事,说这两人从齐国逃往燕国,鸱夷子皮背负着两个人的行李和通关文牒。走到望邑(今河北望都县境内)时,鸱夷子皮忽然对田成子说:“您有没有听过‘涸泽之蛇’的故事?有一个湖泊干涸了,原本栖息在那的水蛇将要搬家,有条小蛇对大蛇说:‘如果你在前头爬,而我在后头跟随,人们看见了以为不过是普通的水蛇爬行罢了,必定会有人砸死我们;倒不如咱们互相衔着,你背着我走,这样的话,人们就会把我们当作神君。’于是大蛇和小蛇互相衔着,大摇大摆地在路上爬。人们看见后都匆忙避让,说这是神君显灵。现在,从您和我的内在气质和外在条件来讲,您要远强过我,如果由我侍奉您,别人会认为您顶多也就是小国的君主;但如果由您来侍奉我,别人会认为我可能是大国的卿,会以更高规格的礼仪对待咱们。”田成子认为有理,于是改由他背着行李和通关文牒,到达客栈之后,客栈的主人“待之甚敬”,并且“献酒肉”。

这则故事当然是虚构的,田成子未曾因罪逃离齐国。但是故事的作者知道,像田成子这样的大国之卿出行一定会带有大量仆从和侍卫,如果不事先预定“逃亡”这个前提,后面只发生在主仆二人间的故事就无法展开了。作者只是想以这则故事展示鸱夷子皮的足智多谋。这也说明在战国故事中,鸱夷子皮和范蠡都是以睿智的形象流传于世。

齐国城市复原图

范蠡不是陶朱公

《史记》说范蠡离开齐国后到了陶邑,化名“陶朱公”,继续经营产业。陶邑是著名的商业都市,再加上范蠡经营有术,几年后他就“赀累巨万”,富甲天下。

陶朱公作为商人的成功典范,在大量战国秦汉时代的典籍中都有提及。西汉贾谊《新书·连语》记载:

梁尝有疑狱,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梁王曰:“陶朱之叟,以布衣而富侔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之。

据此推断,陶朱公应该姓朱,所以贾谊在行文中称之为“朱公”。“朱”是大姓,可以尊称为“朱公”的人很多,而这位富可敌国的“朱公”居住在陶邑,所以人们就称之为“陶朱公”了。

成书于汉魏之际的《列仙传》说陶朱公生活的年代在范蠡和鸱夷子皮之后百余年。按范蠡与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同一时代,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之后,魏又被称作“梁”,上距勾践正好百余年,则《新书》中的“梁王”极有可能就是魏惠王。

陶朱公在人们心中也是一位智谋超群的人物。《新书》提到魏国有个悬而未决的案件,对于是否要给嫌疑人定罪,法官们争论不休,于是魏王请来了有“奇智”的陶朱公。陶朱公没有正面作答,而是举了一个例子,他说:“臣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魏王就问既然白璧大小和色泽都相同,为何价钱会差一半,陶朱公回答说:“侧而视之,其一者厚倍之,是以千金。”也就是说,价值千金的那块白璧的厚度是另一块的一倍。魏王猛然醒悟,这是陶朱公劝谏他要推行仁政、厚德治国。于是下令“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予”,在司法上实行疑罪从无政策,在赏赐上则反其道而行之,对于无法确定是否该予以赏赐的,都按当赏处理,以此激发民众为国家建功的热情。新政策推行后,魏国民心大悦。

荆州博物馆藏战国早期玉璧

当然,在世人看来,陶朱公最擅长的还是把握商机,《孔丛子·陈士义》记载:

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长寒。闻陶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牸(读zì)。”于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今山西临猗县境内)之南。十年之间,其滋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

五牸,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解释为牛、马、猪、羊、驴的母畜,猗顿按照陶朱公的建议大量饲养五牸,终于成为驰名天下的富商。这则故事是否可信已难考实,但足以说明陶朱公在人们心中的智者形象。

范蠡没有娶西施

诸子作品经常谈及西施,一般将之作为美女的代称,与西施并称的还有一位美女叫做“毛嫱”,如《慎子·威德》:“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但关于西施的具体身份,诸子却极少提及。直到东汉时期成书的《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才记载说是越王勾践将西施、郑旦献给吴王夫差。这两部书有大量的史实错乱,可信度并不高。

关于越国使用“美人计”一事,最早见于《国语·越语上》。越国君臣被围困于会稽山时,“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读pĭ)”,伯嚭官拜太宰,所以称之为太宰嚭,他是吴王夫差的宠臣,越国使者对他说“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最终伯嚭成功说服夫差答应了越国的求和。到了《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美人计”就被安到了夫差身上,西施的名字也开始出现在吴越争霸的故事中。此书说是越国大夫文种向勾践进献“美人计”,于“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榖(读gŭ),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之后学有所成,范蠡便将二人献与吴王。范蠡与西施的交集也仅限于此,但是到了宋元之后的戏曲小说中,就演变成了才子佳人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

关于西施的结局,《墨子·亲士》云:“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沈”通“沉”,则西施是被人溺死,小说《东周列国志》将此事予以发挥:

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后人不知此事,讹传范蠡载入五湖,遂有“载去西施岂无意?恐留倾国误君王”之句。按范蠡扁舟独往,妻子且弃之,况吴宫宠妃,何敢私载乎?又有言范蠡恐越王复迷其色,乃以计沉之于江,此亦谬也。

谋杀西施的到底是勾践夫人还是范蠡,已无从知晓,这也都是小说家言。有学者说“西施”有可能是一位上古美女的称号,犹如后世将名医均称作“扁鹊”,将神射手均称作“羿”,所以《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就将越国的美女也唤作“西施”,可聊备一说。

西施影视剧形象

范蠡的结局

有两则先秦史料说范蠡死于非命,《吕氏春秋·悔过》:“箕子穷于商,范蠡流乎江。”《吕氏春秋·离谓》:“范蠡、子胥以此流。”这两篇文章的作者显然是混淆了范蠡和文种,越国大夫文种后来被勾践赐死,世人常将之与伍子胥并称。因此,这两则史料中的“范蠡”应该改为“文种”。

那范蠡的结局呢?《国语·越语下》说越灭吴后,范蠡“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贾谊《新书》也说“事济功成,范蠡负室而归五湖”,“五湖”指古太湖及附近湖泊,面积辽阔,更兼吴越地区水网纵横,范蠡带着家人泛舟而去,人们自然难以知其踪迹。有道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范蠡功成在何处,五湖波上一扁舟”,这位智者为自己选择了最好的结局。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