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昔日“酱油第一股”掉队!加加食品去年亏损逾8000万
曾经的“酱油第一股”加加食品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4月20日晚间,加加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650.SZ,加加食品)公告2021年年报。报告期内,加加食品营收17.55亿元,同比(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15.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8016万元,上年同期净利润1.76亿元,由盈转亏,且为上市以来首次亏损。基本每股收益-0.07元。
截至4月20日,加加食品(002650.SZ)收涨2.38%,报收4.74元,今年以来已累计跌去30.9%。
加加食品主要财务指标。来源:加加食品年报
提价难抵成本上涨,毛利率大降9个点
加加食品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一项中指出,业绩下滑主要是由于新零售渠道冲击、原材料价格上涨、销售费用增加以及报告期内计提减值准备增长。其中,计提减值准备金额合计约3148.88万元。
受新零售渠道冲击影响,加加食品占比约98%的传统渠道销售收入减少,导致去年整体营收下滑。从数据来看,2021年,加加食品经销驱动营收同比减少16.2%,而直销模式(包括KA、餐饮、电商、新零售和福利物资等新零售渠道)收入同比大幅增加77.5%,但二者收入差距超50倍。报告期内,加加食品在经销渠道“丢了”约3.3亿元,且毛利率下降8.83%至20.14%。
加加食品渠道表现。来源:加加食品年报
去年,调味料主要原材料大豆普遍涨价,而原材料占成本将近77%,导致加加食品整体毛利率减少约9个百分点至20.05%,产品的毛利率几乎全线下滑。其中,酱油的毛利率同比下降7.76%,营收同比下滑15.29%至8.61亿元;味精的毛利率同比减少13.85%,营业成本更是同比大幅增加约26%。
实际上,调味料企业自去年以来纷纷卷入“涨价潮”,加加食品也在2021年11月发布提价公告,于11月16日起上调加加酱油等产品的出厂价3%-7%不等。而在提价实行的第四季度,加加食品延续去年第二、三季度的亏损态势,录得净亏损8202万元,亏损数额达到第三季度的4.7倍。
此外,加加食品产品毛利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海天味业去年主营业务毛利率约39%,千禾味业2020年年报披露的毛利率在44%左右,而加加食品整体毛利率仅20.5%。在公司2021年12月13日的电话会议上,加加食品表示公司最初定位中高端产品,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偏离定位,而产品质量、包装等又一直坚持高规格,导致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加加食品产品业绩表现。来源:加加食品年报
销售费用增加则体现在加加食品加大了对新零售渠道的投入。去年,加价食品坚持“1+4”的渠道策略,即传统零售渠道,加上餐饮渠道、KA卖场渠道、新零售渠道、福利物资渠道。投入大量一线市场人员后,加加食品的销售费用同比增加14.68%至2.25亿元。
偏离主业、定位失误,昔日“酱油第一股”掉队
加加食品去年业绩疲软,已不到同期行业龙头海天味业(603288)营收的十分之一。2012年营收仅5.5亿元的千禾味业(603027),彼时加加食品在招股书中并未将其作为主要竞争对手,也已在2018年超过了加加食品的净利润,营收方面也有迎头赶上之势。
加加食品成立于1996年,2012年1月在深圳交易所上市,市值一度超百亿元。
彼时的“酱油第一股”为何掉出调味品第一梯队?
加加食品名誉董事长杨振在2020年12月23日的一场投资者关系活动中坦言,企业上市后发展缓慢,“主要是2013年以来我个人投资套进去了,然后恶性循环,不断地搞投资,没有聚焦主业,所以错过了发展时机。”
实际上,加加食品上市一年后,杨振就踏上了扩张之路。杨振投资的项目“跨界”到了房地产、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等多个领域。
杨振也反思了公司偏离创业时的中高端定位,同行在往高端走而公司却往低端发展,称“这是战略上的错误”,现在调整回主打中高端产品。
“2021年对于公司来说是改革、变革的一年。”在3月16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上,董事会秘书杨亚梅表示,过去一年,公司在产品端将重心转向高毛利产品,聚焦资源打造“减盐”战略级单品;渠道端则在深耕传统渠道的同时开发新渠道。
加加食品名誉董事长杨振
决策失误之外,加加食品的实际控制人也率登媒体。
2021年年报披露,去年3月以来,杨振、肖赛平(杨振之配偶)与杨子江(杨振之子)所持股份先后被4次司法轮候冻结。此外,公司实控人曾被列入“老赖”名单,还屡次因违规被证券监管部门处罚。
今年4月8日晚间,加加食品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杨振、肖赛平、杨子江以及公司监事会主席蒋小红,因合同纠纷,被银川市金凤区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