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座谈会发言摘要
编者按
近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深入学习研讨该书的重要价值及其重大意义,中央党校专门召开了出版座谈会。现将座谈会发言在本期1—4版摘要刊发。
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
李智勇
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
这次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为当代青年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供了生动范本,为我们学习领会总书记的政治品质提供了珍贵史料,是中央党校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献上的一份厚礼,可喜可贺!
学习这本书,有助于全党上下更加完整、深刻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的非凡成长历程,更加系统、深入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来源、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更加自觉、坚定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几天来,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生动的场景、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深受教育和感染,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更是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我谈四点学习体会,跟大家交流。
一是要敢于吃苦。习近平总书记曾讲,“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于是,我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经过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书中也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去插队的地方,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他没有抵触,没有怨言,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而且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这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这段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生活历练,磨练了他的意志品格和奋斗精神,对总书记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告诉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必须要培育不畏艰难困苦的气概和精神,在经受艰难困苦中锤炼成长。
二是乐于吃苦。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说:“到陕北插队,我只是开始时感受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的很充实。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培养了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书中也谈到,有的知青怎么也学不会劳动技能,因为有抵触心理。习近平总书记与农民建立了血肉联系,插队几年后,“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我们老陕”等成了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不管多累多苦,他都能一直拼命干,付出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做到了“白加黑”“五加二”,从来不“撒尖儿”。他在深深体味最苦、最难的生活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把根扎在了人民中间,树立了为人民办好事的人生理想。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有了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的环境条件也能克服,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当前,中央国家机关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任务很重,一些干部经常加班加点,非常辛苦。但是,苦累中蕴含着信念,体现着追求,彰显着价值。我们要以总书记为榜样,继续发扬乐于吃苦的精神,永葆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初心,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干,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是善于吃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与群众打成一片。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大有学问的地方。”书中也谈到,习近平同志注重并善于做群众工作,到赵家河村搞社教,曾劝说倔脾气的前队长重新出山,使队上的面貌立竿见影发生了变化;习近平同志爱动脑子,看到报纸上介绍四川推广利用沼气,主动到四川取经学习,既当指战员,又当技术员,遇到难题分析症结,带头下到沼气池底找裂缝修补,最终亮起了陕北高原第一盏沼气灯;习近平同志遵循科学规律,带领基建队打坝淤地,找水利部门来现场考察,把排洪的相关数据严格计算好,按标准施工,特别是洪水冲击的关键位置,搞得扎扎实实;习近平同志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带领群众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既满足了群众需求、方便了群众,又让社员发挥了各自长处、解放了劳力,给村里的发展带来了好处、注入了动力;习近平同志做事一向稳妥、可靠,从不胡来、蛮干,特别重视处理问题的技巧,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表明,面对艰难困苦和繁重任务,必须深入群众、学习知识、肯于钻研、掌握规律、注意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这是战胜困难、创造业绩的关键和保障。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中央国家机关的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善于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切实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要教育引导每一名党员干部都立足岗位、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技能,成为工作中的行家里手。
四是不忘吃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书中也谈到,七年知青经历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和实践的开端。从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治国理政的一系列举措以及他自己对知青岁月的回忆来看,七年知青岁月的吃苦和几十年始终如一的“不忘吃苦”情怀,奠定了他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形成了他为民、惠民、富民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出发点。无论是回到梁家河,还是见到梁家河的人,他张口说的问的,都是收入、医疗、养老等等这些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情况,从中我们能看出他的务实和诚恳,看出他心里一直惦念的是什么。正是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不忘吃苦”,使得习近平总书记把“为人民办实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执政目标,使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诚热爱的情感得到升华。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只要经受了艰难困苦的考验、锤炼了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品质,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处变不惊、应对自如。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不同际遇和机缘,都要面对不同的困难和挑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必须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锤炼出的“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情怀和品格,不仅为我们党和国家造就了一个卓越领袖,还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长征路、接续奋斗、夺取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我们要倍加珍视、发扬光大。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曲青山
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中央党校的同志们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初心,探访历史足迹,历时5个月,采访编辑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一书,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当这部书的文章最先刊登在《学习时报》时,我就认真读过了。我也有过知青岁月。当然,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遭遇的困难和艰辛,我们是无法相比的。但是,正是因为有着相似的经历,每一篇文章细细读下来,我都深受震撼和冲击,让我长久不能平静,也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敬仰,进一步增强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我认为,这部书的出版发行,对于当代青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选择正确的成长道路必将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进一步提高践行“四个意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结合阅读《岁月》一书,我谈五个方面的读后感。
一是艰难困苦磨砺坚强意志。对于习近平同志的知青岁月,那些历史亲历者们都有一个深深的感叹,感叹习近平同志的知青岁月“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他是当时上山下乡队伍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而对于习近平同志来说,他所经历的知青岁月,远不是过农村艰苦日子这么简单。他是带着“黑帮子弟”的身份走进知青队伍里的,被扣帽子、被歧视,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然而,习近平同志坚定地相信黄土高坡曾养育了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自己。他真诚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和挑战。短短的几年里,他闯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思想得到淬炼,境界得到升华。七年光阴,锤炼了习近平同志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他刚强坚毅、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坚强意志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强意志,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坚韧不拔、充满自信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是扎根人民厚植为民情怀。在亲历者看来,“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被灌输的教条,而是七年知青岁月里,在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着生存的普通群众共度时艰的过程中,油然而生、铸入血液的信念,是没有其他任何兴趣能够替代的人生乐事。七年岁月中,习近平同志总是自称“普通农民”,而不是“知青”,他以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曾立志“这辈子就当个农民”。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同志正是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建立了与人民群众难舍难分的感情。只有将安身立命、成长发展的根系深深扎进人民群众之中,与父老乡亲们一起面对风吹雨打、体味酸甜苦辣,才能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也才能真正收获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力量。
三是了解实际锤炼务实品格。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在历史亲历者的口中,我们也总能听到“近平是了解实际的”“插队几年让他更加贴近实际”“他了解梁家河”“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等这样的表述。而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习近平做事总是沉稳务实的,他不喜欢‘三把火’‘三板斧’式的工作方法,而是讲究吃透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大家都觉得他讲问题“讲得最实”,“办法最管用”。接触实际,深入实际,习近平同志就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也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这些“书”上虽然没有字,却比有字的书更难读、更深刻。正是有了对实际的真切了解,坚定了习近平同志扎根实际、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决心。习近平同志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将来我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同志在陕北这块红色土地上取到了父辈革命者缔造的“真经”,这就是求真务实。正是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坚持和发扬下,求真务实才成为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成为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
四是勇挑重担锻造担当意识。在梁家河的乡亲们心中,习近平同志是“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后生”。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勇敢地承担起村支书的责任,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带领乡亲们开拓进取、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梁家河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房。听闻四川有沼气池试验成功,习近平同志便远赴四川学习,回到梁家河后亲手试验建成了陕西省的第一个沼气池,还建成了第一个淤地坝。在他的带领下,原来一到青黄不接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任何一种担当都是由强烈使命感驱动的,担任村里带头人的习近平同志也是如此。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并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他始终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忧虑村民的温饱和社队的发展。他曾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共产党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进步,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这样才能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五是博览群书提升理论素养。习近平同志酷爱读书,这是众所周知的。《岁月》一书给我们生动展现了知青岁月里习近平同志的读书生活。在历史亲历者眼中,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在繁重劳动之后,习近平同志长时间地阅读。他自己也曾经感叹到:“农村知青生活可真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高度结合呀!”山沟里文化活动极端匮乏,他千方百计,通过种种渠道收集到各种图书。在低矮昏暗的窑洞里,他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了大量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以及历史著作、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他注重分析对比,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剖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如饥似渴的阅读,使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提升了思维能力。习近平同志说过:“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些由衷的话语,正是他从自己读书学习经历中得出的深刻认识。我们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只有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实践中,才能有所贡献、有所作为。
何毅亭同志在接受《学习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非凡经历,你们已经讲了他的知青故事,如果有可能你们把后面的故事接着讲下去。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通过报社记者们的努力,通过专家学者的努力,更加全面生动地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是在浓郁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是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确立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是在重大国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这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我们热切地期待着新的作品问世。
人民领袖从这里应运而生
李捷
求是杂志社社长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从延安到陕北,进而到全中国,人民群众广为传唱的经典歌曲。讴歌的是从延安走出来的人民领袖毛泽东。如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人民领袖再次从延安应运而生。这是党之大幸、国之大幸、人民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老一辈革命家培养下、在共和国旗帜下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是从延安农村一线党支部书记岗位起步、一步步扎实历练成长起来的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爱戴的人民领袖。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这是他人生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前夕,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读本。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姊妹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告诉世人我们党和国家的领袖是如何治国理政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则告诉世人,党和国家的杰出领袖是如何从最基层一步步历练而成、脱颖而出的。这两部书共同见证了,习近平同志成为党中央领导核心,成为深受爱戴的人民领袖,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第一,从务实精神到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时讲过的一句话,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短短不到五年时间里使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担当精神和拼搏精神的真实写照。
“实干兴邦”,是贯通古今的治国理政成功之道,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的七年历练直到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成长成熟之道。毛泽东同志说过,实践出真知。邓小平同志也说,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习近平总书记也说:“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意,皆有学问。”在梁家河艰苦岁月里,许多同来的知青陆陆续续都走了,唯独习近平留了下来。不仅留下了人,更留下了心,成为延安人的真正一员,并决心把这里作为自己人生历练的起点。这既是看似普普通通的人生选择,又是非同寻常的人生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正是这样从平凡的起点开始,走上了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并把自己的一切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根本利益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作风和思想品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为什么能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能够言必信、行必果,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赢得人民信赖。答案就在这里。
第二,从让老乡过上好日子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十八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讲的一句赢得好评如潮的话。在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发表的“7·26”重要讲话里,他再次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自梁家河插队时起,就把这一奋斗目标和神圣使命牢记在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答什么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怎样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重要问题,践行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
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在梁家河共同生活过的人这样评价:“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他“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梁家河的乡亲们这样评价:“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习近平担任支部书记后办成的第一件事,就是搞起了沼气,给乡亲们解决了生火做饭的问题。给梁家河的乡亲们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带领全村老少一起修淤泥坝,增加了耕地,增加了粮食。梁家河的乡亲这样评价习近平:“他的心总是和我们老百姓在一起。”这是来自百姓的最高赞誉。
在革命年代,得人心者得天下;在和平年代,得人心者治天下。“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能够成为党中央的坚强核心,能够成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共同拥戴的领袖,就是因为紧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展现了取信于民的巨大威力。
第三,从爱民情怀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梁家河往事,曾经深情地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他还说:“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现在我还受益于此。”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这就是从延安这片黄土高原中走出来的人民领袖的人生格局。
从陕北梁家河到河北正定,再从河北正定到福建宁德,以至后来从福建到浙江再到上海,最终当选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走到哪里,就把爱民情怀带到哪里。在正定,一句“我爱自己的第二故乡”至今温暖人心、振奋人心。在宁德,一句“弱鸟如何先飞”的鸿鹄之志,至今激励着福建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浙江,“八八战略”穿越时空,经受了实践检验,至今成为浙江人民在“两个一百年”新征程上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前提下,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及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并作出了包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这正是人民情怀的优势,也是人民情怀的智慧。
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周慧琳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发行几天来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首先我代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对本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出版,是中央党校及中央党校出版社向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奉献上的沉甸甸的礼物,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是有助于进一步树立核心意识。梁家河的七年艰苦生活,磨练了青年习近平的意志品格和奋斗精神,使他了解了国情,贴近了人民,培育了同人民群众的浓厚感情,把“为人民办实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追求的目标。这本书通过还原习近平总书记“上山下乡”的历史,让广大读者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来自于人民,是在浓郁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从而更自觉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地位和权威。
二是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看齐意识。通过这本书,人们看到了一位吃苦耐劳、踏实干事的青年习近平,看到了一位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青年习近平,看到了一位一心为民、重情重义的青年习近平,看到了一位意志坚定、敢于担当的青年习近平,这些都是广大读者干事创业、学习生活的榜样和典范,广大读者特别是党员干部都要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三是有助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立意高远。学习领会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把弄清“是什么”同弄清“为什么”结合起来,从而把握精髓、抓住根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助于广大读者特别是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人民立场、强烈的历史担当、求真务实的作风、勇于创新的精神、科学的方法论等。
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能够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我认为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选题视角独特。本书选择习近平总书记人生一个最重要的起点,即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的知青岁月。这是一个年轻人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从北京大都市走到西北一个偏远的农村,从一个学生娃变成一个农民的过程,在成千上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中,习近平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的一员,这个淬炼使他得到了“获益终生的东西”,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他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是内容丰富真实。全书共30余万字,配有76幅珍贵历史图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翔实,从不同角度形象逼真地再现和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历程。采用“口述实录”的形式,用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青年习近平从刚进村时的迷惘、彷徨到离开梁家河时的目标坚定、充满自信。其中,青年习近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当了村支书后,他带领群众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办磨坊、打淤地坝等,刻画出一个生动的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在书稿结集出版前,出版社经过了严格报批和审定程序,确保了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
三是文风生动朴实。本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画面感很强。书中保留了大量的口语和原汁原味的陕北方言,语言朴实生动。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经历故事都栩栩如生,可读性强,感染力强。比如书中说到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说到“吃生肉”和“吃白米饭”的故事,说到“煤油灯下读书”,等等,都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根本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出版界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近年来,主题出版作为出版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抓手,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主题出版物,《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其中的代表。下一步,出版界要认真总结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编辑出版经验,进一步发挥主题出版作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一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对出版界来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既是政治要求也是工作要求,必须切实体现在思想上、行动上。
二是继续做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阐释工作。做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宣传阐释,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出版界的中心工作。要根据中央的部署和总局的要求,继续做好相关重点图书的出版工作,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阐释进一步引向深入。
三是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迎接十九大、宣传十九大、贯彻十九大是目前最大的政治任务,是我们当前的头等大事。要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目标,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主题出版物。
四是积极做好优秀主题出版物的宣传推广和展示展销工作。优秀出版物只有占领市场、走进读者,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各出版社要按照总局要求,利用多种媒体、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用好书店书城、全民阅读活动、农家书屋、国际国内书展等平台,大力宣传推介优秀主题图书,积极打造主旋律出版物发行的热点和亮点,进一步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
知行合一善谋善为
黑荫贵
受访人员代表、北京知青
习近平从陕北梁家河的山村里一步一步走过来,经历了各个层次的领导实践,在各个岗位上都扎实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今天,他带领我们这个百年大党进行着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让我们古老的东方智慧能够走上世界舞台大发光彩。为什么十八大以来短短的五年,习近平作为党的领袖治国理政能够取得这样的佳绩?这就必然联系到他在陕北的七年知青生活。
刚才大家从不同角度谈了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体会,我别的不打算多说,只说一下陕北的苦。苦也是方方面面的,我们集中说一个字“吃”。吃是一个简单的字,一个“口”一个“乞”,对于当年的陕北人来说,那真是拿口在乞讨。那时候,陕北人见面说“吃上吃不上?”“能吃上吗?”“你吃上救济了吗?”,还有的说“哪里去寻吃的?”在我们插队那几年里,一个“吃”就把老百姓给制住了,就是饿肚子,这一点习近平也说了。那个时候的陕北老百姓,你问他梦想是什么,他会说:“我的梦就是能够随便吃上馍馍,这就是梦,这就美的不得了了。”我们1969年去的时候,基本上见不到粮食,起码半年没有粮食。现在说起来,很多人不相信。我跟我儿子讲,我儿子都不相信,说“怎么可能?”
还有一个,陕北人常说叫“受苦人”。谁不愿意当享福人,咋说叫“受苦人”呢?要是叫“享福人”不就不受这个苦了吗?叫“受苦人”,说明当时陕北的“苦”是深入骨髓的,是让人绝望的,是老百姓都觉得命中如此的。这就是当年的陕北,就是历史的真实。
就是这样一个陕北,敞开博大的胸怀接待了我们这一批北京知青。陕北生活、陕北人民给我们北京知青的这种教育,是无声的。经过这样的环境磨炼,你说我们作为知青会怎样去对待陕北?更何况像习近平,他在那一直待了七年。最后知青基本快走完了,90%多都走了。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当梁家河就剩他一个知青的时候,那应该说很孤独、很苦闷了。其实不是这样。窑洞里来了好多人——晚上到这儿来跟他聊天的,跟他讨论事情的,跟他学习的,听他说书的,人多得厉害。陕北人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十八大闭幕那天我刚好在延川,从农村到县上全是挂的党旗。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会见中外记者,延川老百姓都坐在电视机前看,翘首以待。后来习近平出来讲话了,老百姓说:“可不敢说错话。咱慢慢的,可不敢把话说错了。”这就是陕北的老百姓,他们那颗心都是和习近平连在一起的,都把习近平看成是“自家人”。
青春的磨砺,陕北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党的领袖,得益于艰苦环境的造就,更多是他苦心立志的奋斗结果。他干实事、做大事、闯新路,谋定而后动,知行合一。这样的领导素质,在梁家河的实践中就已经充分表现出来了。关键是,他的好学深思,他的多谋善断,他的善谋善为,几十年下来使他积累了丰厚的政治经验。十八大以来,他勇挑历史重担,带领全党纠正时弊,把我们党和国家沉积了多年的问题,用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和踏石留印的工作态度一个一个加以解决,为我们开辟了新的长征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历史让我们选择习近平作为党的领袖,是造化,是使命使然。
当代青年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
刘大为
教育部党组成员 部长助理
很荣幸参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座谈会。首先,受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同志委托,我代表教育部党组对本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
中央党校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梁家河度过的七年知青生活,策划组织系列采访,并将采访实录正式出版,这是学习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自觉维护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重要创新举措,为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故事,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办了一件大好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文风朴实、引人入胜,通过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从不同视角对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深情回忆,原汁原味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上山下乡的难忘时光,有助于读者从具体故事中明白深刻道理,从回望历史中更加坚信未来。本书的吸引力、感染力、思想力都很强,润物无声,富有滋养,让读者不知不觉中受教育、受启发、受感染、受召唤,让读者发自肺腑感到党的领袖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对于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的最大政治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将习近平教育思想贯穿到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更好地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这本书的出版,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最近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提供了非常生动鲜活的支撑教材,对于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为民情怀、明确责任担当、坚持脚踏实地,对于书写好中国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时代答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烦恼。如何在纷繁复杂、快速发展的社会历史潮流中,找到个人价值的定位与实现途径,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正如何毅亭同志在书中谈到的,习近平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从书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经受青年时代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正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发挥着总开关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握好青春成长的方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有助于引导广大学生筑牢真挚的为民情怀。
书中讲到“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生动的话语,感人的小事,处处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两字的深切体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这对于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总要求,教育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有助于引导广大学生奠定强烈的责任担当。
书中有很多这样的描述,“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习近平总书记用七年时间,扎根中国最基层,积极进取、善于创新、敢于担当,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这些恰恰都是教育引导学生珍惜青春韶华,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生动案例,是引导学生认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的光辉典范。
四是有助于引导广大学生养成务实的品格作风。
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干到底。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就是这样做的。书中讲述“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等再现了习近平作为村里的带头人,创建陕西省首个沼气池,修地坝,挖水井,搞科学种田的一个个创业场景,体现了习近平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扎实干事的务实作风、踏实做人的高尚品格。这对于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珍惜大好机遇,培养坚毅品质,认真学习、增长才干,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为实现人生理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学期开学在即,教育部将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为契机,在广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把本书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经典案例和干部师生思想政治工作重大选题,全面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艰苦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是在长期基层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自觉敬仰核心、信赖核心、追随核心、维护核心,不断增强广大干部师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行动,做出特色亮点,做成品牌示范,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时代的重托 人民的抉择
曹谷溪
受访人员代表、中国作协会员
今天,非常有幸参加中央党校召开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座谈会。看着这本装帧精美、内容厚重的书,不由让我想起了那群北京知青扎根陕北黄土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他们后来成长为各行各业精英奠定了坚实基础的鲜活事例来。
我曾在许多场合讲过:“陕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概念。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长城、黄河和黄帝陵,非常奇妙地在这块土地相聚。因此在她赤裸裸的大山中弥漫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气息。”
不管是土著的陕北人,还是客居陕北的异乡人,只要你投入这块土地的怀抱,让自己的心灵与这块土地同步震颤,就可接收到这块土地的能量与信息,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
1935年毛泽东率领经过长征的红军队伍来到陕北。寒冬腊月,战士们还穿草鞋、单衣。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毛泽东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小米加步枪”打败强敌的飞机、大炮,新中国大踏步从延河畔走进了天安门广场!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在东渡黄河的木船上,回望陕北万架大山,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
这句话,传遍全国。可是,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话?这句话又向人们传达出了怎样的信息?
不管你信不信,奇迹真真实实地展现在你的面前:1969年春日,一个叫“习近平”的少年随着26000多名北京知青队伍来到陕北延川梁家河插队落户。那时候,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个15岁的少年,更想不到这个少年会成为当今中共中央的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如实说来,习近平在首都成长,又是高干子弟,在山大沟深、贫穷落后的陕北农村,刚开始很不适应。砍柴、送粪、推磨、放羊、扶犁陌生而艰辛。特别是农村的牲畜多,蚊蝇、跳蚤自然也多,“炼狱”般的生活,使他迷茫过、徘徊过。
但这块土地的巨大吸引力,使他在黄土高原扎下了深根,老一辈革命家的希望,陕北父老质朴的情感与追求,使他脱胎换骨。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老先生的话,实在精辟。他道出了做人之基,成事之道!
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
习近平的房东刘金莲告诉我:“近平常抱着砖头厚的书,一看就是大半夜。每天早上,我看见他两个鼻孔全部是黑的。”我问为什么?她说:“那阵我们村不通电,煤油灯熏得嘛!”说到当年习近平读书的故事,我有两句诗突然从心底冒出:
麻灯照亮了土窑洞,悄悄萌生了中国梦!
20年前,我曾在一篇采访插队知青的文章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不知道亲爱的读者是否曾关注‘老三届’们的命运和成长过程。这是一批特殊历史境遇中造就的一批具有特殊胆略、特殊气质、特殊品行的人。他们,虔诚地参加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继而又成群结队地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以后,他们之中的一些人被招工、招干或当兵;一些人被推荐上了大学,还有的到国外留学。总之,该走的都走了,真当了农民的寥寥无几。由于历史的原因,这茬人失去了许多读书的机会。所以,只要他们一旦取得读书的机会,便拼着命往书中钻。有一位当了省委副书记的插队知青,在上大学前就通读三遍《资本论》,写了厚厚18本读书笔记。这一代人,与其父辈们相比:少保守,少教条;与年轻一代人相比,更具有使命感,多思考,多实干。在社会转型、时代变迁中,这一代人是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希望,是世纪交替的桥梁!”
习近平从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成长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过程,印证了我这个陕北老汉20年前的预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民族英雄的魄力、国之领袖的魅力、三军统帅的胆略,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具体路径,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东方睡狮已然苏醒,中华民族正在崛起!
《学习时报》记者邱然、黄珊、陈思等同志在中央党校领导下,深入采访习近平总书记插队陕北7年的部分当事人、亲历者,以朴实详实的语言、生动感人的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插队陕北梁家河、成长成熟的鲜活事例,见证了总书记当年心系群众、苦干实干的艰辛历程。经《学习时报》发表后收录《知青岁月》。中央党校及《学习时报》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党的十九大前夕,中央党校出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向全党、全国人民还原习近平总书记陕北7年插队岁月真实的成长历程,用真实事例印证了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是时代的重托、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抉择!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本朴实、有时代特点、励志的书
陶海粟
受访人员代表、北京知青
感谢中央党校给我这个机会,在这里谈谈我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的几点感想。
第一点,这本书是一本朴实的书。说老实话,这本书里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没有什么高昂的口号和不切实际的拔高渲染。当事人村言土语,娓娓道来地讲了一些亲见亲闻,有一些陕北土话甚至不得不用注解来翻译一下。书里面反映出的当年艰难困苦的生活场景、陕北老乡的憨厚质朴和与知识青年的真情实谊,都是很多在陕北插过队的北京知识青年所亲历、所熟悉的。但是,细微之处见精神,平凡事件的长期日积月累,铸就了不平凡的人格、气质和见识。正是那些和老百姓一起洒下的汗水、那些和饥饿的老乡一起分吃的糠菜干粮、那些在油灯下和农民兄弟姐妹拉的家常话,对习近平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行事风格和待人态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你能理解习近平在陕北和父老兄弟们过了七年什么样的生活,你就不难理解他在十八大以来的一些理念和举措:为什么对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现象那么痛恨;为什么对贫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那么上心;为什么对改革那些对老百姓不公不义的问题那么急切;为什么坐在炕头上拉着农民的手聊天时会那么顺畅。作为一本朴实的书,我希望它能吹起一股清新的风,我们没有必要太多地谈论空洞的东西。真实、平实、踏实,才是最能进入人心的东西。
第二点,这本书是一本带有时代特点的书。毋庸讳言,习近平在陕北这七年岁月,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家庭和他自己都深受错误路线之害,处于比平常人更困难的境地。而且,他自己的所作所为有许多是同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比如,那时流行的口号是“知识越多越反动”,但习近平却如饥似渴地读书,汲取中外人类文明的养料;那时提倡通过造反、“反潮流”一鸣惊人、飞黄腾达,但习近平向来讨厌咋咋唬唬、哗众取宠,一直甘于默默无闻地和老乡一起做好日常的琐碎工作;那时号召“可教育好子女”背叛家庭,习近平曾受到压力,安排他在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发言,但条件是要在发言中公开表态和“黑帮”父亲划清界线,但习近平进行了坚决的抵制,他的态度是:即使不参加代表会也不能说关于父亲的一句违心话。因此,习近平在陕北的成长,是那片贫瘠的土地和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培育的结果,是当时延川县党组织抵制错误路线、为他创造环境条件的结果,当然更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
第三点,这本书是一本励志的书。正如中央党校在前几天发出的关于学习这本书的通知中所说,这本书是当代青年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诚然,这本书中所讲的都是40多年前的故事了,40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年轻人已经和我们年轻时的境况大不相同了。当年我们都希望能吃饱肚子变得胖一点儿,今天的年轻人可能更多地会关心如何减肥瘦身。但是,有些人生的宝贵经验是超越时代的,是历久弥新的。路遥和习近平一样也是从延川成长起来的,他的小说《平凡的世界》被搬上荧屏热播,受到当代年轻人的极大欢迎。那里面讲的也是40多年前的故事了,故事主人公的改革创新只是一座简陋的烧砖窑而已,但他那种不屈不挠地和命运抗争的精神和当代年轻人是心灵相通的。我相信,中央党校出版的这本书中所讲的故事,同样会和当代青年心灵相通的。今天的社会生活条件虽然大不相同了,但人生在世还是会有种种的不如意。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习近平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经历可以提供很多的启示,如咬定目标不放松的定力、辛苦读书充实内心世界的勤奋、胸怀天下但又努力从身边做起的踏实态度、尊重他人诚恳厚道的品格、实事求是不张扬虚夸的精神。这些东西并不是专属于政治家的,对任何不甘平庸、渴望上进的年轻人来说,都是走向成功的宝贵品质。
青年学子的必读教科书
宣勇
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今天,我从西子湖畔来到掠燕湖畔,与大家一同分享《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的喜悦,感到非常荣幸。首先,我对本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本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厚重鲜活的教材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我与中央党校和《学习时报》的渊源。
我于2009年参加了中央党校第九期中青二班的学习,在这个校园里整整待了一年。今天,回到熟悉的校园,感到非常的亲切和兴奋。在这里,我有幸聆听了习近平校长的5次讲话,聆听他“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谆谆教导,作为8位学员代表之一,我参加了学习时报社召开的“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座谈会,会后《学习时报》还专门刊发了我们的发言。在这里,党校的老师们实事求是的理论勇气和诲人不倦的职业素养,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和启迪。
在党校学习的岁月,也养成了我至今《学习时报》每期必读的习惯,成了一名忠实读者。当我看到《学习时报》刊发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后,深受启发。2017年3月以来,我们学校迅速组织开展了“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此项工作得到了浙江省委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车俊同志作了专门批示,省委宣传部和省委教育工委给予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学习教育也受到了《学习时报》的关心和支持,6月14日,《学习时报》头版以“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鲜活教材”为题,报道了我校的学习教育情况。
如今,这本书正式出版发行,极大地丰富了党史的珍贵史料,也必将对全国各级党组织开展更广泛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此书应当成为中国大学生的必读教科书。此时此刻,我作为高校的一员,内心感到非常的激动和振奋。
二、青年习近平精神的当代价值。
我们把学习教育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引导青年学子在课堂内外学、思、践、悟,努力成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青年大学生。
一是学。青年习近平的成长历程是滋养青年学子的思想沃土。我们的学习教育,主要突出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统筹好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大渠道,引导青年学子学习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这四个方面。我看到8月16日中央党校发布的关于全国各级党校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意见中增加了“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这项学习内容,我觉得非常好,这为我们的学习教育丰富了内涵。
我们的学习教育覆盖了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寝室、每一个留学海外的党小组,引起了热烈响应,师生们对总书记青年时代的事迹耳熟能详、自发传颂。
二是思。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面对总书记的讲话,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创新载体和抓手,以更加生动鲜活、更加贴近青年学生思想的形式,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的学习教育,就是要引导青年学子在思想多元的复杂环境下,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立场,牢牢把握住青春前进的方向;引导青年学子勇敢担负起历史重任,扎根中国,让个人梦想与家国情怀、与中国梦同频共振,为时代注入青春气质;引导青年学子勤于学习、敏于思考,努力走在创新创业的最前沿;引导青年学子从容面对时代所赋予的磨砺和挑战,迎难而上,搏击奋进;引导青年学子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青年习近平精神的当代价值所在。
三是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组织成立了200个小组,由社会科学教研部具体组织实施。暑假,学校还组织了数十支社会实践队伍,分赴全国各地追寻总书记的足迹。其中一支由我带队,8月2日-6日,我们由专家教授、青年教工、学生代表组成的一行39人循着《学习时报》的采访内容奔赴梁家河。当采访实录中的故事一一展现在面前,当梁家河村支书石春阳同志为我们生动讲述总书记知青岁月里那些感人的场景和故事时,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灵魂再一次受到触动。
四是悟。通过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生动活泼,契合青年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它更是一种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我们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学生更加明确信仰什么、忠于什么,让学生在面临选择时更加自觉地作出符合时代要求、国家需要的选择,让学生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更加清楚地知道应该怎样去思考,怎样去解决。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提高实效。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最有效的方式。我们每个时代、每个民族、每个领域都需要有榜样、有英雄。人民领袖就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最宝贵、最重要的“大英雄”。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就是要从人民领袖的成长历程中汲取自身奋发向上的磅礴力量。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触动心灵,激发内心深处的感情认同。我们在思想上信赖核心、政治上维护核心、行动上紧跟核心,最基础的是要在感情上爱戴核心,因为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情认同是最深沉最真挚的认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一个个案例、一幕幕场景,有血有肉、真实感人、启迪心灵,大家愿意讲、愿意听、也愿意学,充分激发起了师生们的情感认同和真心爱戴。
追寻思想源头,有助于青年师生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七年知青岁月,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渊源”和“初心”。追寻总书记成长经历,寻找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思想源头和治国理政的实践开端,这有助于青年学子更加深刻直观地理解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精髓要义,从而筑牢思想根基,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
三、持续推动“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
下一阶段,校内,我们将通过课堂教学、理论研究、舆论引导三大途径,系统推进、全面深化学习教育;校外,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好“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实践基地的长期作用,不断提升学习教育成效。
我们希望能够和中央党校以及《学习时报》进一步加强联系,借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出版的东风,把这次学习教育打造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品,逐步在全国高校中推开,真正把学习教育有机融合到高校的育人、党建、文化、实践、创新创业等各方面工作中去。
做知行合一的人民服务员
张坤
中国青年报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
一口气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潮澎湃。正好不久前去延安学习时也在梁家河村进行了体验、采访,如本书的记者们一样:在村史馆和知青窑前,在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前,在至今仍发挥效用的淤地坝前,在赵家河知青林前,在总书记当年留下足迹的那些地方流连忘返,心灵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
读完这本书后,更加深切感受到身为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那份真挚情感;更加深刻体会到如今身为总书记的习近平那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不变情怀;更加深刻理解了确立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
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7· 26”重要讲话精神、喜迎十九大胜利召开前夕,这本书对于每一位共产党人,对于每一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对于每一位正在成长成才的青年,都有着现实而深远的重大指导意义。
读这本书有很多收获、启迪和体会,这里简要汇报三点。
一、时代是思想之母,敏而好学无止境。
正如当年一起下乡的知青艾平回忆说:“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在那艰苦的劳动、生活环境中,年轻的习近平从未放弃学习和思考,积极入团、入党,逐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雷平生在回忆习近平为什么能够从一名普通知青成为梁家河大队的领头人时,总结了四个方面特点:强烈的使命感,辩证思维方式,遇事有定力,肯读书善学习。习近平自己后来也说过:“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在当年知青们的回忆中,习近平读过的书,古今中外都有。梁玉明回忆习近平对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反复地看,反复地读,爱不释手,还与大家一起研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 26”讲话中,有三个“牢牢把握”尤其令人感受深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重要精辟的论断,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学习与思考分不开,细读本书可以寻找到一些思想脉络。
比如书中雷平生回忆习近平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曾就《国家与革命》里阐述的一些问题与他认识的朋友探讨,其中一个问题是,共产主义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那个时候国家将逐渐消亡。
二、实践是理论之源,践而行之出真知。
在梁家河村倾听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使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实践是理论之源”的阐述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进一步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把“知行合一”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重大意义。
梁玉明在书中谈到习近平作为一名外来知青为何大家推举他当大队党支书时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近平处事非常公正。社员们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关键是当了大队党支书后在梁家河做了许多实事:带头办沼气,带领村民打井,给村里办了一个铁业社,带领村民打坝地,引进种植烤烟技术,还办了一个代销店、一个缝纫社,给村里带来很大变化,直到今天,村里人还在受益。
雷平生也回忆了习近平过“四关”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的故事。2002年,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对此也有详细记载。
石春阳也回忆说,当年的习近平有文化、有思想、有主意,头脑灵活,劳动非常下力气,和农村的壮劳力能干一样的活。他和村里人相处得非常好,感情非常融洽,群众基础非常好,大家都喜欢他。
石春阳还回忆当年习近平对村支部全体成员说:“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始终在一点一滴的身体力行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在知行合一当中。
三、坚定理想和信念,青春书写华彩章。
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黄土地上的人民,黄土地上的人民也回报和成就了一名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民的服务员”。
在书中,可以看到习近平年轻时因工作业绩突出受到的各种表扬和表彰。比如1975年共青团延川县委一份文件中提出,号召团员们在大办沼气中以习近平为学习的榜样。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都非常关注关心青年,关注关心共青团事业,对此有过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对他们帮助延安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感到十分高兴,他勉励青年一代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在广大青年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学生们纷纷表示,一定努力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再接再厉,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当前各级团组织正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服务青年,服务大局。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中国青年报》负责人,我们正在“一面从严治报抓管理,一面全媒体融合抓转型”,认真落实好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48字方针”,坚持“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的办报宗旨。
报社近些年高度重视和开展新闻队伍“走转改”活动,对新入职的年轻大学生实行“轮岗制”,鼓励多下基层,多深入到青年当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老实做人,扎实做事;不事张扬,只求实绩;勿忘人民,甘作奉献;鞠躬尽瘁,奋发有为。我们要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人做事原则”,努力做知行合一的人民服务员——这就是我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最重要体会。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起点
罗平汉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民心”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的词汇,也是他十分关心的话题。他一再强调:“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由此可见,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分量。
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近日读刚刚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上述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与他在陕北七年的知青经历有着深切的关联,正如他自己曾说过的,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七年知青岁月,正值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初步形成的时期。他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上与普通农民同甘共苦七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有着深切的认识与了解,并且将自己当作了普通农民,他当年曾说过“我现在就是一个普通农民”,正如书中一位受访者所说的,他说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反映出对农民思想感情的变化,他没有自称知青而是自称农民,说明他不是把下乡插队看成是一种临时的过渡,而是将自己完全融入农民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与他这七年的知青岁月密不可分。
习近平总书记自己讲过,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陕北老乡收留了他,养育了他,教育了他。当年,大批的北京知青下放陕北农村。陕北本来就十分贫穷,一下子接纳这么多北京知青,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当地的负担,但陕北群众如同当年迎接中央红军一样对待来自北京的知青。书中一位受访的北京知青说:“陕北老百姓对北京知青那种关怀爱护,是其他不少地方不能比拟的,因为他们把对中央红军那份感情、对毛主席那份感情拿来对待北京知青。他们认为,你们是北京的知青,就等于是毛主席身边的孩子,甚至把你看成是毛主席的孩子,是用这么一种心态来接待你的。”当时,年仅15岁的习近平作为一名“黑帮子女”下乡到延川梁家河,但梁家河的群众没有歧视他,还在这里入了团,入了党,还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年后被推荐上了清华大学。陕北群众对他的这种关心、帮助与爱护,使他对陕北群众有着深深的情感,他曾说过:“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永远都记得”。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深情地对当地群众说,我迈出人生第一步就来到梁家河,7年时间里,梁家河父老乡亲给了我无数关爱,使我受益终生。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和当年众多北京知青一样,从大城市来到偏僻落后的农村,正如其中有的受访知青所说的,必须与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处理好关系,必须依靠当地群众教他们怎么劳动,帮助他们生活,所以,他们“如果和老乡建立不好关系,就会生活困难”,“于是逐渐形成了一种这样的意识:要依靠老乡,要与老乡好好相处,要尽心尽力为父老乡亲做事。否则,在农村插队就没有价值,我们的未来也就没有出路”。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走向社会的第一站,他也在这里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七年的知青生活,使他不但懂得了什么叫群众,更懂得了什么叫联系群众,什么叫群众路线。正因为如此,他担任总书记后中央政治局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随之开展了全党性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梁家河的七年。
(原题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座谈会发言摘要》)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